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受到网络性骚扰的现状,为开展相关方面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问卷星"平台自制问卷于2017年10-11月对1 277人进行关于网络性骚扰相关问题的无记名问卷调查,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中,33.2%(424/1 277)的调查对象受过网络性骚扰。调查对象选择"聊天平台上发出挑逗性的信息""聊天平台上的约炮""网页上弹出挑逗性的信息"等性骚扰内容的比例较高,分别为61.0%(677/1 109),56.9%(631/1 109)及51.6%(572/1 109)。在网络性骚扰的途径中排列前3位的依次为"聊天软件[85.3%(946/1 109)]""直播视频[44.5%(494/1 109)]"及"社交网站[38.9%(431/1 109)]"。不同性别调查对象在受到网络性骚扰后选择"屏蔽骚扰者""保留证据,向警方报案""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权益"及"其他"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对象认为网络性骚扰产生的影响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没安全感,变得更敏感[47.3%(525/1 109)]""影响学习和生活[42.5%(471/1 109)]"及"心理压力巨大[38.1%(423/1 109)]"。调查对象认为"聊天平台上的约炮""网页上弹出挑逗性的信息"及"在直播视频中发出挑逗性的语言、文字或手势"属于网络性骚扰的比例分别为70.2%(897/1 277),65.2%(833/1 277)及62.6%(800/1 277)。调查对象认为网络性骚扰频发原因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网络监管不力[67.9%(753/1 109)]""施害者缺乏网络道德[67.0%(743/1 109)]""受害者维权意识淡薄[62.6%(694/1 109)]";在受过网络性骚扰的调查对象中,女性认为"受害者维权意识淡薄""施害者公民素质降低""施害者缺乏网络道德""家庭缺乏相关教育""行为比较隐蔽,难以取证"是网络性骚扰频发原因的比例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性骚扰的内容及传播途径呈现多元化,负面影响也逐渐扩大,相关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