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的“财富领袖”余秋雨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lp52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秋雨有着多重身份,学者、作家、艺术理论家,但他强调自己是“一个行者,一个走在路上的文化人”。
  余秋雨获过大量的奖项,他最看重的是“中华十大财智人物特别奖”与“十大财富领袖”奖。
  清茶一杯,略微有些苦——正如他的文化苦旅。余秋雨侃侃而谈,用饱满的激情和睿智的思辨征服着你。采访眼前的这位学者型作家,倾听他的非凡经历,不亚于在享受一席口味与营养俱佳的精神盛宴……
  
  被越级评定为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68年,余秋雨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后留校任教。“我们这一代失去了受正常高等教育的时间,这使我感到一种追赶的责任感,一切从零开始。‘文革’后的主要补课是系统地阅读西方原著,进行完整的研究。看懂了,就做一些笔记。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我对14个国家的思想文化经典做得比较细致,我的《戏剧理论史稿》里面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资料都是我自己翻译的,花了很长时间。”
  “文革”结束以后,因为需要教材,余秋雨把自己笔记当中和戏剧有关的部分整理成书。“《戏剧理论史稿》这一整理出来就是68万字,西方东方14个国家的戏剧理论思想都涉及了。”让余秋雨欣慰的是,《戏剧理论史稿》被认为是当时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述世界各国自古代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理论著作,后来还评上了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不久,余秋雨又写了本《戏剧审美心理学》。这是中国第一本研究戏剧审美心理的书籍。紧接着,余秋雨又写了当代中国第一部以文化人类学观念研究中国戏剧文化通史的著作《中国戏剧文化史》。
   当年,复旦、华师大、北京高校的教师对余秋雨的著作进行评审,联合推荐他为教授。复旦一位老教授说,这么多学术著作,任何一本在复旦都可以做教授。就这样,余秋雨没当过一天副教授,就成为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角色变换的阵痛与梦想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某个晚上,在安徽省贵池山区一个僻远的山沟,余秋雨观看了一部极俗极辣的傩戏,心中曾经翻涌的激情似乎从这出戏上找到了冲决而出的堤口,他深感自己多年来的书斋著述与实际发生的文化现象严重脱节。余秋雨由此深受启发,开始了文化旅行的生涯,用脚板接触土地,用身体接近大自然,用眼睛获取信息,用大脑思考文化。他把这叫做“田野作业”,他希望走向“文化现场”,因为只有通过生命的投入才能消除对文化的无知。
  说到为什么后来中断了学术生涯,余秋雨显得有些无奈:“我很不愿意中断它。当年,胡耀邦同志提出选拔领导干部民主化,我们学校当时是文化部的试点单位。提拔干部搞民意测验,结果连续3次我都是第一名。在这种情况下,文化部教育司的司长方先直接来找我谈话。我以为他让我当系副主任,因为我们缺一个系的副主任。我就没想到,做一个系副主任,哪要文化部出面啊?结果一谈,是让我当学院的主要行政领导,先做一段副院长过渡。就这样,就做了副院长,后来又做了院长”。
  6年的行政管理工作,让余秋雨没有时间搞学问。余秋雨自称写《文化苦旅》时,还只是一个散文新秀:“我开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我突然思考,我的文化思维有没有可能和更多的普通读者分享?”让他始料不及的是《文化苦旅》一炮打响,他在文化散文的写作上由,此“走红”。
  为集中精力进行学术研究和写作,余秋雨于1992年夏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当时,上级部门确实希望我担任更高的职位,而且有3个职位可供选择。我的辞职,使北京和上海的领导大吃一惊,因为当时还没有一个年轻的正厅级干部在没有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辞职的先例。我辞了整整23次,还与医务人员串通了装病。当时正巧有几个数学家由于社会工作太忙而英年早逝,全国舆论关注,上级也就勉强同意我辞职了。”说到辞职的原因,余秋雨坦言:内心早就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在文化,而不在行政。“行政工作中,我能做的都已经做了,不能做的再当下去也还是不能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固守权位、级别和待遇,就无聊了。”
  当时有不少上级部门的领导一再劝余秋雨:“你不辞职也能从事文化研究啊,把繁杂的工作更多地分配给副手们就可以了。”但是余秋雨觉得不行,“我做什么都认真,从事行政工作时也是白天黑夜都投入,根本插不进写作。更何况,我当时已经明白,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望,而精神文化还废墟重重,因此我必须花费大量完整的时间长途跋涉,去考察废墟,然后作一些系统发言。”
  
  “走得最远的文人”挖掘到了中华古国的文化基因
  
  作家白先勇曾如是评价说:“余秋雨先生挖掘到了中华文化的DNA,因此能让全球华人读者莫名地获得普遍感应。余秋雨先生为了挖掘中华文化的DNA,考察了世界各地的文明遗迹,所走的路,可能是现在活着的作家中最多、最远的。”
  1999年,香港凤凰卫星电视台制订了一个“千禧之旅”的计划,余秋雨作为特邀嘉宾,跟着考察队从香港出发,途经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伊拉克、伊朗等10个国家,跋涉4万公里,踏上了一条新的文化考察和传播之路。
  余秋雨以为,“行走”本身比写作重要,脚板比笔头重要,文字只是脚步和情感“现在进行时态”的实录。“我写文章,就是为了与我的多灾多难的同胞作深层交谈,而不是为了自我消遣。这么多地方,我是冒着生命危险在走;因为我们走过塔利班控制的地区,没有任何保护,每天都不知道明天是不是活着。”
  余秋雨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局限的,时间变化其实很小,人生不过百年嘛,但空间度量是很大的,可以说,空间距离决定你生命的质量,只有对空间有了足够的了解,你才能摆脱了卑微的状态。”余秋雨认为,从人性的原则来看,休闲度假期间,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态,使一个案牍劳形的人成为一个自然人。他笑着说:“我们旅游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西方人工作是为了旅游。在西方旅游的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收获是蛮大的。我是在走出了中国之后,反而更加了解中华文明是什么,这本身就是学问。”余秋雨再一次向我们阐明,真正的学问不是书本;而必须用自己的双脚,用自己的眼睛去获得:“到过那些地方才明,白,中华文化从几千年延续到今天非常不容易,因为有的地方同样有过几千年的文明,但文明已经破碎,而中华文明仍然活下来了。”
  “您这些年来得了许多奖,最看重的是哪一个奖,为什么?”面对我们的提问,余秋雨没有掩饰,果断作答:“最近得到的两个奖使我很惊讶;一是‘中华十大财智人物特别奖’,是由中国国情研究会、财富时报社、一财经界杂志社等联合评选的。刚刚在钓鱼台国宾馆领了这个奖,又通知说我又被评为‘。十大财富领袖,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幸好,两个评委会反复说明,评上我,主要是指‘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否则大家要把我误会成像其他九位亿万富翁的‘财富领袖’那么有钱了。这两个奖使我高兴的是,都不是‘文化界?评的,并把精神、文化当作了财富,真要谢谢他们对我的鼓励。”
  从学术研究、教育行政到实地考察、随笔写作,余秋雨经历了不少彻底的拦断和转换,每次都是在别人认为状态最好的时候离开,一遍遍地从零开始,可称得上是自弃自位、自离积累、自拆楼台,然而为的只是避免生命的惯性僵化。他说:“我是个行路者,不愿意在某处留连过久。安适的山寨很容易埋葬憧憬,丰沛的泉眼很容易滞留人生,而任何滞留都是自我断裂,任何安顿都是创造的陷阱,任何名位都会诱发争论、争夺,而任何都包含着毁损。
其他文献
2008年3月1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李金华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这意味着他开始告别23载的审计生涯。  从外表看,李金华有着一张非常“中国”的脸。他的一位下属曾这样形容顶头上司的外表:大大的眼睛,宽宽的鼻子,厚厚的嘴唇,走在学者之间,没有人认为他是官员;走在官员中,也不至卓尔不群。  这些年来,能左右公众注意力的官员并不在少数,但是以10多年来做一项工作而引起媒体垂注的
期刊
所有关心抗洪救灾的中国人,也许还记得1998年特大洪水中那个抱着树枝在洪水中坚持了近9个小时最终获救的小女孩江珊。当年,这个中央电视台新闻中频频出现的令人揪心的镜头、歌曲《有个小姑娘》的主人公江珊,在惊涛骇浪中是如何求生演绎生命奇迹的?10年过去了,这个在洪水中失去母亲和家园的农村小姑娘的命运如何呢?    惊涛骇浪中的六龄女童难灭求生欲望    那年8月1日20时30分左右,湖北嘉鱼电视台中断正
期刊
显然,这次新中国建国以来强度、烈度、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对中国社会追成了很大的伤害:不仅仅夺去数万同胞的生命,不仅在数十万人身体上永远留下了伤痛,不仅震垮了,了数百万间房屋,不仅在瞬间毁灭了许多城市和村庄一一更在那片断壁残垣的废墟上永远留下了许多无穷无尽的。痛,许多目睹那一瞬毁灭的人心中永远留下了伤痕。许多孤儿孤老孤残心中永远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痛,许多人的命运将因此而急转直下,许多人将终生被噩梦纠
期刊
一场骇世的浩劫,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在神州的腹地。抗灾害,救生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国人民展开了气壮山河抗震救灾斗争,惊寰宇、泣鬼神。  难以抗拒的自然裂变,使全球的目光聚集到四川震区;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抗震救灾拯救生命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努力,让全世界都感到了震撼。而这一切,无时不在猛烈撞击着千千万万海外华夏儿女的心。心系灾区,情系同胞,伸出援手,助我中华,在这一刻化作了所有炎黄子孙没有任何争议的
期刊
1958年,新疆石油局地质调查处106地质勘探队队长杨拯陆在新疆三塘湖盆地率队进行石油地质勘探时,遇寒流袭击,壮烈牺牲。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克拉玛依早已今非昔比,成为中国著名的石油城。但是,人们从来没有忘记这位英雄的石油女儿,也没有忘记跟她一样、从五湖四海奔赴西部勘探、开采,建立了西部油田的前辈们。人们在以各种方式对他们表达心中的敬仰,1996年,一部以杨拯陆为原型、歌颂石油人献身精神的舞剧《大
期刊
1995年4月我妈妈熊天荆逝世十周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纪念文章。前几天有人想把这篇文章收集到一本书中,向我索要一张我妈妈年轻时的照片。我在我家的照片堆里找到一张,在这张照片背面我妈妈亲笔注了一段文字:“一九二五年的我。一九八二年翻拍放大的。相距五十七年,我从黑发变成白发了。”照片上的妈妈年轻美貌、英姿飒爽,但那时的她还不是共产党员,而是一名国民党员。    为了与当时执政的国民党交往,中共派出了八
期刊
国家最高科技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石化科技奖、中国催化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众多的荣誉背后是同一个泰斗级人物闵恩泽。  2008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领奖台上,满头银丝的耄耋院士闵恩泽面带微笑,平静而泰然:“把自己的一生与国家的建设、人民的需要结合,是我最大的幸福。”    从一
期刊
一米八的个头,方脸,平头,一身干干净净的橄榄绿和挺拔的腰杆,笔者面前的陆国志,如果不是因为左眼失明,绝对是一名使人眼前一亮的现代军人。但在广西钦州市钦南区的渔民心中,7级伤残的陆国志却风采不减,成为他们公认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大雪无痕,大爱无声。身残志坚的陆国志,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奉献在祖国的边海防一线,为维护广西边海防的安全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以一颗赤诚的卫士之心,诠释了一名边防民警
期刊
他做过知青,被抽调到供销社当过营业员,是什么机缘让他接触到射击运动的呢?  日后,这位金牌运动员变身为金牌教练员。更让人惊诧是,这位“神枪手”当年视力只有0.5。  直面记者的追问,一向不苟言笑、比较严肃的许海峰终于打开了话匣子……    在近乎凝固的气氛中缓缓地举起枪    1984年7月29日,美国洛杉矶拉普多射击场,第23届奥运会,自选手枪男子50米手枪60发慢射比赛。  起初,人们都把注意
期刊
改革开放整10年之时,一场价格放开引发的抢购成为10年中最大的一次经济波动,并在之后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政治问题。对此,人称“价格闯关”。  由于工作关系,经济学家杨帆当时并没有太多感受到价格所带来的恐慌。但在随后的工作中,他看到了这次“闯关”的背后深意和反思之处,并在之后长达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回顾者、研究者逐渐成为政策制定的参与者,使价格闯关这一改革开放必经阶段在日后经济改革决策中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