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等职业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教师在從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总体的道德要求。
一、目前我校在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参差不齐
由于前几年企业需求量大、招生多,师资缺口较大,学校抽调一部分工人充实到教师岗位,并抽出部分文化教师到大专院校进修,充实到专业课的教学,所有教师都处在超负荷工作状态,工作压力、学习压力和家庭劳动任务都很繁重,因此放松了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学习,而担任教学科(部)的科(部)长都是从教学一线提拔起来并且是教煤矿主干专业的教师,担任科长职务后很少上课或不上课,每天陷入事务性工作,对年轻人的传帮带不够,只满足于不出乱子、不捅漏子就万事大吉,在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2.令人担忧的敬业精神的流失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推进,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职业结构的变革以及相伴而生的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心理状态以及行为方式的变化,使个别教师师德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和现象:
(1)职业道德上,部分教师缺乏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人格修养上,忽视人格的修养,缺乏以身作则的师表意识;
(3)人生观价值观上,价值趋于功利化,内蕴于教师个体的人文精神在缺失。在商品经济的规则下,人的价值理性不断萎缩,工具理性日益膨胀。
3.不思进取的消极心态
有些教师认为,技校生的基础差、素质低,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足以应付教学,于是便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着陈旧的知识,个别教师不备课,不写教案,使教学工作成了一潭死水。的确,技校生的素质不尽如人意,正因为如此,就更需要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用自己丰富的知识教给学生生存的技能。
二、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1.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用心灵塑造心灵,以人格造就人格
“爱心、责任心、事业心”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事业心,就难有责任感,而事业心恰恰表现在教师的爱心上。可见,它们之间是难解难分的,正因为这三者同举并重,才铸造了一个教师的灵魂——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他们很容易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一言一行。教师如果把良好的师德表现养成了自身的一种行为和习惯,其言谈举止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是对学生最好一种教育。因而,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养成教师良好的习惯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社会对师德的根本要求,也是师德的重要特征和优良传统。它要求教师品德高尚,追求卓越,既重言传,也重身教。孔子说过“其身正,不言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教育史上对教师的根本道德要求是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言行一致,处处事事努力做学生的表率。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生在校学习,往往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化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板样。
2.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威信又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威信越高,他的教育教学效果就会越好,因此,作为教师,要爱岗敬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一丝不苟地备好每节课,认认真真地上好每堂课,真心真意关爱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技工学校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健康茁壮地成长。人们常用照亮别人、牺牲自己的红蜡烛来比喻教师的工作,借以赞颂教师乐于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特点、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产生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自豪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不为名、不为利,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价值,把培养好下一代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
3.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师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熟悉学科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丰富,对学科了解得越多,就越能表达的清楚,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越能应对自如,从而达到“心中拥有百万兵,任由指挥任驰骋”的境界。
4.有效的机制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搞好评、选、树活动。二是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对教师的考核应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三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应制定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对违反师德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和相应的处罚。
总之,在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作者单位:河北省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教育培训中心)
一、目前我校在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参差不齐
由于前几年企业需求量大、招生多,师资缺口较大,学校抽调一部分工人充实到教师岗位,并抽出部分文化教师到大专院校进修,充实到专业课的教学,所有教师都处在超负荷工作状态,工作压力、学习压力和家庭劳动任务都很繁重,因此放松了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学习,而担任教学科(部)的科(部)长都是从教学一线提拔起来并且是教煤矿主干专业的教师,担任科长职务后很少上课或不上课,每天陷入事务性工作,对年轻人的传帮带不够,只满足于不出乱子、不捅漏子就万事大吉,在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2.令人担忧的敬业精神的流失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推进,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职业结构的变革以及相伴而生的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心理状态以及行为方式的变化,使个别教师师德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和现象:
(1)职业道德上,部分教师缺乏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人格修养上,忽视人格的修养,缺乏以身作则的师表意识;
(3)人生观价值观上,价值趋于功利化,内蕴于教师个体的人文精神在缺失。在商品经济的规则下,人的价值理性不断萎缩,工具理性日益膨胀。
3.不思进取的消极心态
有些教师认为,技校生的基础差、素质低,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足以应付教学,于是便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着陈旧的知识,个别教师不备课,不写教案,使教学工作成了一潭死水。的确,技校生的素质不尽如人意,正因为如此,就更需要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用自己丰富的知识教给学生生存的技能。
二、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1.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用心灵塑造心灵,以人格造就人格
“爱心、责任心、事业心”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事业心,就难有责任感,而事业心恰恰表现在教师的爱心上。可见,它们之间是难解难分的,正因为这三者同举并重,才铸造了一个教师的灵魂——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他们很容易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一言一行。教师如果把良好的师德表现养成了自身的一种行为和习惯,其言谈举止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是对学生最好一种教育。因而,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养成教师良好的习惯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社会对师德的根本要求,也是师德的重要特征和优良传统。它要求教师品德高尚,追求卓越,既重言传,也重身教。孔子说过“其身正,不言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教育史上对教师的根本道德要求是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言行一致,处处事事努力做学生的表率。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生在校学习,往往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化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板样。
2.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威信又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威信越高,他的教育教学效果就会越好,因此,作为教师,要爱岗敬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一丝不苟地备好每节课,认认真真地上好每堂课,真心真意关爱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技工学校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健康茁壮地成长。人们常用照亮别人、牺牲自己的红蜡烛来比喻教师的工作,借以赞颂教师乐于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特点、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产生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自豪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不为名、不为利,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价值,把培养好下一代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
3.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师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熟悉学科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丰富,对学科了解得越多,就越能表达的清楚,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越能应对自如,从而达到“心中拥有百万兵,任由指挥任驰骋”的境界。
4.有效的机制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搞好评、选、树活动。二是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对教师的考核应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三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应制定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对违反师德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和相应的处罚。
总之,在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作者单位:河北省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教育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