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的宣传工作涉及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而宣传工作本质上是一项文化工作。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前,提升高校宣传工作的开展水平,加强宣传工作的思想性和文化内涵是题中应有之意,因此就必须重视对于高校宣传思想文化的艺术设计环节,通过艺术设计提升高校整体宣传工作水平。
[关键词]高校宣传 思想文化 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1-0160-01
高校校园是集合了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并融合了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和多元性的艺术因素在内的综合体,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各个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并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作用,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增进高校校园魅力建设。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从加强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共同着眼,其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高校基础建设环节,包括了教学楼、体育馆、寝室楼、图书馆等基础建设和校园景观建设等诸多环节;精神文明建设则主要是由校园文化内涵和高校精神特质组成的,包括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学生价值取向的建设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及其他校内软实力的增长。在开展高校宣传工作时要非常重视对宣传工作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品位的挖掘,不断提升高校宣传工作思想文化内涵,这就要求在这一工作中重视并主动发挥艺术设计工作的作用。
一、高校宣传工作中思想文化的内容旨归
开展高校宣传工作需要重视思想文化内容的旨归,也就是文化内涵和思想精神。在我国当前的高校建设过程中要抓住宣传工作的重点并实现多元化的宣传手段的结合。
首先,加强在宣传工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和借鉴,寻找高校精神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归属,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依托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高校宣传工作中加强时代文化因子,不断激发正能量,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软实力支撑。再次,开展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依托于学校本身,深入挖掘学校自身内蕴,融入校本文化,不断建立完善高校自身的精神风貌和形象特征。最后,开展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还要不断加强对地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在高校的大熔炉中通过增强地域色彩为学校的文化建设提供多元化美学取向。
二、加强高校宣传文化艺术设计的途径
(一)加强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中的艺术设计
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涉及到教室设计、寝室设计、食堂设计、校内景观设计及各种教室内硬件设施的设计等,在当前的高校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视建筑物的实用性,忽视其艺术性的现象,使得很多学校的校园建筑缺乏艺术感而完全沦为实用建筑物。改善这一状况需要从校园基础建设的规划阶段就重视艺术设计,力图实现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举例来说,图书馆是一所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既要满足图书馆自身职能的需求,还要充分体现高校自身的精神文化内涵。教室内部装饰也需要充分利用艺术设计的功能,通过适当增加教室内墙和走廊的装饰来帮助缓解学生的疲劳感和学习压力。校内的各种指示系统、学校整体形象设计及校内喷泉、假山、亭台楼阁建设等也都需要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功能,从而提升校园内部的文化气息,增强师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的艺术设计
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内涵丰富,不仅包括了高校内在精神培养,还体现在了各种校内活动的海报设计等方面。由于艺术设计体现的是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结合,通过艺术元素展现内在的理念,因此在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的艺术设计工作开展时必须紧紧抓住高校的精神特质。
高校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比赛、文艺活动、展览等活动,而几乎每次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海报宣传作为先期工作。宣传海报通过体现活动内容、活动精神、活动要求等扩大宣传,提醒过往学生老师加以关注并参与进来。这就要求运用艺术设计的手段来不断增强宣传海报的信息量、美观度和吸引力,利用手绘POP与电脑制作相结合、文字表达与图画展示相结合等来增强海报的文化属性,从而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力量。在海报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在学生寝室、食堂等学生集中的生活区域内应张贴一些引导学生良好生活方式的海报,而在教室、报告厅等地方的海报则更多地可以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提倡。其次,对于海报的内容设计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审美和选择趋向,利用QQ表情、网络语言等符合学生口味的元素提升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兴趣。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手段,在学校BBS、微信公众号、QQ群等网络平台加强对学校的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从而综合提升高校的宣传水平。
三、小结
将艺术设计引入到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中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我国在新时期不断加强高校宣传工作,提升高校宣传工作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水平的关键举措,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在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层面共同推进,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高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设计的应用价值[J].职业时空,2011,9(09):156-157.
[2]白立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文化融入的内容选择与载体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2(12):100-102.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高校宣传 思想文化 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1-0160-01
高校校园是集合了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并融合了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和多元性的艺术因素在内的综合体,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各个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并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作用,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增进高校校园魅力建设。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从加强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共同着眼,其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高校基础建设环节,包括了教学楼、体育馆、寝室楼、图书馆等基础建设和校园景观建设等诸多环节;精神文明建设则主要是由校园文化内涵和高校精神特质组成的,包括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学生价值取向的建设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及其他校内软实力的增长。在开展高校宣传工作时要非常重视对宣传工作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品位的挖掘,不断提升高校宣传工作思想文化内涵,这就要求在这一工作中重视并主动发挥艺术设计工作的作用。
一、高校宣传工作中思想文化的内容旨归
开展高校宣传工作需要重视思想文化内容的旨归,也就是文化内涵和思想精神。在我国当前的高校建设过程中要抓住宣传工作的重点并实现多元化的宣传手段的结合。
首先,加强在宣传工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和借鉴,寻找高校精神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归属,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依托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高校宣传工作中加强时代文化因子,不断激发正能量,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软实力支撑。再次,开展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依托于学校本身,深入挖掘学校自身内蕴,融入校本文化,不断建立完善高校自身的精神风貌和形象特征。最后,开展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还要不断加强对地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在高校的大熔炉中通过增强地域色彩为学校的文化建设提供多元化美学取向。
二、加强高校宣传文化艺术设计的途径
(一)加强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中的艺术设计
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涉及到教室设计、寝室设计、食堂设计、校内景观设计及各种教室内硬件设施的设计等,在当前的高校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视建筑物的实用性,忽视其艺术性的现象,使得很多学校的校园建筑缺乏艺术感而完全沦为实用建筑物。改善这一状况需要从校园基础建设的规划阶段就重视艺术设计,力图实现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举例来说,图书馆是一所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既要满足图书馆自身职能的需求,还要充分体现高校自身的精神文化内涵。教室内部装饰也需要充分利用艺术设计的功能,通过适当增加教室内墙和走廊的装饰来帮助缓解学生的疲劳感和学习压力。校内的各种指示系统、学校整体形象设计及校内喷泉、假山、亭台楼阁建设等也都需要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功能,从而提升校园内部的文化气息,增强师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的艺术设计
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内涵丰富,不仅包括了高校内在精神培养,还体现在了各种校内活动的海报设计等方面。由于艺术设计体现的是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结合,通过艺术元素展现内在的理念,因此在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的艺术设计工作开展时必须紧紧抓住高校的精神特质。
高校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比赛、文艺活动、展览等活动,而几乎每次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海报宣传作为先期工作。宣传海报通过体现活动内容、活动精神、活动要求等扩大宣传,提醒过往学生老师加以关注并参与进来。这就要求运用艺术设计的手段来不断增强宣传海报的信息量、美观度和吸引力,利用手绘POP与电脑制作相结合、文字表达与图画展示相结合等来增强海报的文化属性,从而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力量。在海报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在学生寝室、食堂等学生集中的生活区域内应张贴一些引导学生良好生活方式的海报,而在教室、报告厅等地方的海报则更多地可以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提倡。其次,对于海报的内容设计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审美和选择趋向,利用QQ表情、网络语言等符合学生口味的元素提升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兴趣。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手段,在学校BBS、微信公众号、QQ群等网络平台加强对学校的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从而综合提升高校的宣传水平。
三、小结
将艺术设计引入到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中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我国在新时期不断加强高校宣传工作,提升高校宣传工作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水平的关键举措,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在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层面共同推进,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高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设计的应用价值[J].职业时空,2011,9(09):156-157.
[2]白立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文化融入的内容选择与载体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2(12):100-102.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