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是谁留下远古的企盼……”这高亢辽远的歌声揪动了多少城市人的渴望,渴望那片神秘而又神圣的高原绽放在自己的眼前,渴望那纯美的空气洗净久被凡尘蒙蔽的心灵!
走进阿里
有人说,世人总是匍匐在地面生存,而我特意选择了“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阿里,来实现我超越地面的梦想。
阿里素有“天上人间”之称,它将地球上最雄伟、最高峻的几座山脉——喜玛拉雅、冈底斯、昆仑、喀喇昆仑山脉揽于一身,而“神山圣湖”和“灵幻传说”更为它抹上了神奇曼妙的色彩。在阿里,平均海拔4 000米的高原寸草不生、人迹罕至,标示着它的威严和冷峻。
在西藏的诸多地区和景点中,珠峰、墨脱和阿里都属于探险旅游区。海拔5 200米的珠峰大本营虽然可以通过越野车、当地的登山环保车和藏民的马车,但是前往珠峰的定日县的路途坎坷、泥泞,没有修好的公路,而且5 200米的海拔高度足令很多人退却。墨脱是中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县,全靠徒步进入,途中要翻越多雄拉山,经过雅鲁藏布大峡谷。从亚热带到寒带的一切风险,包括蚂蟥、毒蛇、雪崩、溜索,全部都会在进入墨脱的过程中遭遇。而阿里地区,虽然没有珠峰那样高的海拔,也没有墨脱那番徒步的风险,但它同样是一条美丽而艰险的路程:阿里属于无人探险区,来回车程一般都要15天左右,路上很难找到补给,如果车坏了,或者遇到高原反应,病了,伤了,断粮断水了,那就只有等待老天来救应了。所以我们带足了干粮、瓶装水、药品、备胎和工具,并且养精蓄锐,为自己充足勇气,就开始上路了。
越野车行驶在前往阿里的219国道上,我们开始领教阿里的拒绝:出叶城60公里,脚下的路便消失了,这是暴雨和泥石流的杰作,汽车只好在河床里的鹅卵石上颠簸而行。在五脏六腑都好像挪移了位置之后,我们进入了那几座高大山脉交错而成的迷宫里,视野里尽是冰封雪裹,好像鸿蒙时代,只让你感受生命的荒凉。在到达这条线路上的最高点——海拔6 000米的界山达坂山顶时,高原反应终于袭击了我,只感到头好像大了一圈、心脏怦怦乱跳,慌得不知该做什么好,幸好同行者携带的氧气瓶救了我。
当我从高原反应中缓过神来,正自乏力欲睡的时候,阿里突然收回拒绝之手,敞开了它接纳的胸襟:眼前呈现出绿草如茵的多玛河谷,野花摇曳,牛羊成群。荒凉之后,生命展示着她的繁茂,这恰是“天上人间”最好的诠释。我的精神马上恢复了许多,赶紧随同行者下了车,拿出摄像机将这充满生机的景象尽录无遗。都说阿里是摄影者的创作佳地,果然,除了地理景色的壮美外,气候的多变也令摄影师欲罢不能。海拔高、位置险成就了万千的气象,在几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上,各种气候纷呈眼前:东边日出西边雨,南下冰雹北布云霞;有时正晴空万里,却蓦地惊雷声声,不得不令人称奇。
几天后,我们到达了扎达县,这里的土林和古格王朝遗址交相辉映,形成标志性的景观。土林,顾名思义,是围绕在扎达县城四周的土质“森林”。水平岩层地貌经洪水冲刷,形成千奇百怪的沟壑,有的陡峭挺拔,有的奇俊秀美,你在这里可以找到动物的身姿,也可以发现传说中的意境。正是天上人间,仙人和生灵们都赶来这里赴宴,久久流连,不愿离去,便化作土塑,永远驻留在阿里。越野车在土林中辗转流连,好像在一排排巨人的脚掌中间左冲右突,这份诙谐令我们连日来的辛劳消遁许多。这就是阿里,也是西藏探险的真义:风险是美景的代价,美景又是风险的报偿。
在泥土的森林中,掩映着一座寺庙的残迹,这便是西藏名寺托林寺了。它是古格王子益西沃于11世纪初创建的,托林,意思是“飞翔空中永不坠落”。除了古格王子,著名的阿底峡、仁钦桑布等人物的故事都在这里娓娓讲述。我们在这座寺院可以找到历史、宗教、建筑三个关键字。它是印度、尼泊尔和拉达克三地的建筑和佛像风格的集大成者。完好时的托林寺由众多的大殿、僧舍、佛塔林构成,可以想象是泥土森林中的佛教建筑森林。可惜岁月无情,一刀刀将这座寺院从宗教的历史中和阿里的大地上剥离、销蚀;“文革”的人为浩劫又将它再度推向废墟之境。如今,土林中徒留一片断墙残塔,托林寺当日的辉煌只好从一泥一瓦中窥想和揣摩了。
古格王朝遗址是另一种威严神秘的情致。说它威严,因为它曾托起一个王朝的历史: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画等说明了它的王族身份;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壁画则气势宏大,金银汁书写的经书无比奢华。古格王朝的历史一直可以上溯到象雄国,那是遥远的9世纪,统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王室后裔便建立了古格王朝。9~17世纪这漫长的800多年间,古格王朝前后共传袭了16个国王。统治最盛的时期这个王朝的势力遍及阿里全境。它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说它神秘,是因为古格王朝300年前一夜之间消失,留下无尽的传说和谜团,至今无人能解。
我们浏览着遗址内文明的碎片,壁画已剥落,雕像已斑驳,金银珠宝早已灰飞烟灭。繁华与败落竟形成如此鲜明的反差,令人唏嘘不已。一个成熟的文明,一段金银铺就的历史,如楼兰遗址一般,在一夜之间消失,历史的苍茫之感弥漫了我们。
神山圣湖
越野车继续前行,传说中的“神山圣湖”就要出现了。据说“神山”冈仁波齐海拔6 656米,令人想一下都害怕。我深深地吸了一口纯净的空气,忽然发觉几天行程已经让我适应了高原气候,第一天的那种痛苦反应没有重现,这个发现令我欣喜异常。
站在“神山”的面前,你才知道什么叫伟大,什么叫卑微,你才会深谙“天上人间”的涵义!冈仁波齐云遮雾绕,终年积雪的山峰仰望天堂的方向,这一座山峰与其他峰峦的形态都不相同,似一座天然的白色金字塔,四壁整齐对称;它又像一座天上的碉堡,守护着神的所在。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的主峰,可以看见南面峰上那个藏民日日虔诚瞩望的佛教万字格: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了这个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标志,象征佛法永存,吉祥与护佑。冈仁波齐山上的雪白得无暇,雪峰上面的天空蓝得透亮,在这样的高峰前,人的欲望、企求、得失、思虑都会被蒸发殆尽。千百年来,朝圣的人们不畏艰险,风雨兼程而来,有的还背着沉重的石碑上山,就是为了拜倒在神的脚下,接受心灵的洗礼。据藏族同胞讲,转冈仁波齐13圈才算完整,意味着可以洗尽人一生的罪孽。
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在梵文中意为“湿婆的天堂”(湿婆为印度教主神)。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大概整个西藏甚至全世界,都很难找到这样一座占据了如此多教徒心灵的神圣之山吧!
与“神山”冈仁波齐并肩的就是“圣湖”玛旁雍错了,它是青藏高原湖泊中的皇后,更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它面积达412平方公里,海拔高达4 587米。它的美丽更令“皇后”之称当之无愧:湖面是一汪碧蓝,蓝得不杂一丝尘埃,不着一缕他色,蓝得甚至让你有点伤心。白雪皑皑的群山和悠悠的云朵映在湖面上,让你领略“圣湖”博大的胸怀。传说“圣湖”玛旁雍错是西天王母瑶池之所在。玛旁雍错在藏语中意为“永恒不败的碧玉湖”:11世纪在湖畔进行了一场宗教大战,结果藏传佛教噶举派大胜外道黑教,“玛旁”就是纪念佛教的胜利。
在神异小说《流云尼玛》中,“神山”是阳刚健壮的哥哥,“圣湖”是阴柔秀美的妹妹,为了哥哥的爱情,妹妹出谋划策,终于在几千年后帮助哥哥找回了心爱的流云尼玛。美丽的风景总是伴随美丽的神话传说,而神话传说中每每折射宗教信仰的色彩,它是藏民千百年来的精神寄托,也是西藏景观的独特之处。
从“圣湖”走出,前往普兰,与“圣湖”一路相隔的“鬼湖”一直伴随在我们身旁。“鬼湖”拉昂错海拔4 573米,由于它的水咸度很高,湖周围寸草不生、牛羊不会来到此地,咸水湖因此显得没有生机,被藏民称为“鬼湖”,恰好与“圣湖”两相对应。一条狭长的小山丘把“鬼湖”与“圣湖”分开,却有一道水渠连接它们。当地人相信并盼望有那么一天,湖水通过这道水渠从玛旁雍错流进拉昂错,同时会有一条金色和一条红色的鱼游进拉昂错,“鬼湖”的水变得清甜,就可以脱掉“鬼湖”这个帽子了。我们停车下来,站在湖边远眺,“鬼湖”并没有阴邪神怪之气,湖水比“圣湖”更蓝,静静地停泊在青色的山峦之下,一片悠远之气开阔了胸腔。
15天的行程惊险而精彩地结束了,越野车渐渐走进阿里的黄昏。天边的云霞如西子,如玉环,婀娜着裙摆,挥舞着长袂,每一秒钟都向我们展示风采各异的身姿。太阳从变幻莫测的云隙中射出黄金般的光芒,辉煌的乐章铺天盖地,我们的身影也被镀上了一层金边,内心更是充盈了博大的情感。
走进阿里
有人说,世人总是匍匐在地面生存,而我特意选择了“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阿里,来实现我超越地面的梦想。
阿里素有“天上人间”之称,它将地球上最雄伟、最高峻的几座山脉——喜玛拉雅、冈底斯、昆仑、喀喇昆仑山脉揽于一身,而“神山圣湖”和“灵幻传说”更为它抹上了神奇曼妙的色彩。在阿里,平均海拔4 000米的高原寸草不生、人迹罕至,标示着它的威严和冷峻。
在西藏的诸多地区和景点中,珠峰、墨脱和阿里都属于探险旅游区。海拔5 200米的珠峰大本营虽然可以通过越野车、当地的登山环保车和藏民的马车,但是前往珠峰的定日县的路途坎坷、泥泞,没有修好的公路,而且5 200米的海拔高度足令很多人退却。墨脱是中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县,全靠徒步进入,途中要翻越多雄拉山,经过雅鲁藏布大峡谷。从亚热带到寒带的一切风险,包括蚂蟥、毒蛇、雪崩、溜索,全部都会在进入墨脱的过程中遭遇。而阿里地区,虽然没有珠峰那样高的海拔,也没有墨脱那番徒步的风险,但它同样是一条美丽而艰险的路程:阿里属于无人探险区,来回车程一般都要15天左右,路上很难找到补给,如果车坏了,或者遇到高原反应,病了,伤了,断粮断水了,那就只有等待老天来救应了。所以我们带足了干粮、瓶装水、药品、备胎和工具,并且养精蓄锐,为自己充足勇气,就开始上路了。
越野车行驶在前往阿里的219国道上,我们开始领教阿里的拒绝:出叶城60公里,脚下的路便消失了,这是暴雨和泥石流的杰作,汽车只好在河床里的鹅卵石上颠簸而行。在五脏六腑都好像挪移了位置之后,我们进入了那几座高大山脉交错而成的迷宫里,视野里尽是冰封雪裹,好像鸿蒙时代,只让你感受生命的荒凉。在到达这条线路上的最高点——海拔6 000米的界山达坂山顶时,高原反应终于袭击了我,只感到头好像大了一圈、心脏怦怦乱跳,慌得不知该做什么好,幸好同行者携带的氧气瓶救了我。
当我从高原反应中缓过神来,正自乏力欲睡的时候,阿里突然收回拒绝之手,敞开了它接纳的胸襟:眼前呈现出绿草如茵的多玛河谷,野花摇曳,牛羊成群。荒凉之后,生命展示着她的繁茂,这恰是“天上人间”最好的诠释。我的精神马上恢复了许多,赶紧随同行者下了车,拿出摄像机将这充满生机的景象尽录无遗。都说阿里是摄影者的创作佳地,果然,除了地理景色的壮美外,气候的多变也令摄影师欲罢不能。海拔高、位置险成就了万千的气象,在几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上,各种气候纷呈眼前:东边日出西边雨,南下冰雹北布云霞;有时正晴空万里,却蓦地惊雷声声,不得不令人称奇。
几天后,我们到达了扎达县,这里的土林和古格王朝遗址交相辉映,形成标志性的景观。土林,顾名思义,是围绕在扎达县城四周的土质“森林”。水平岩层地貌经洪水冲刷,形成千奇百怪的沟壑,有的陡峭挺拔,有的奇俊秀美,你在这里可以找到动物的身姿,也可以发现传说中的意境。正是天上人间,仙人和生灵们都赶来这里赴宴,久久流连,不愿离去,便化作土塑,永远驻留在阿里。越野车在土林中辗转流连,好像在一排排巨人的脚掌中间左冲右突,这份诙谐令我们连日来的辛劳消遁许多。这就是阿里,也是西藏探险的真义:风险是美景的代价,美景又是风险的报偿。
在泥土的森林中,掩映着一座寺庙的残迹,这便是西藏名寺托林寺了。它是古格王子益西沃于11世纪初创建的,托林,意思是“飞翔空中永不坠落”。除了古格王子,著名的阿底峡、仁钦桑布等人物的故事都在这里娓娓讲述。我们在这座寺院可以找到历史、宗教、建筑三个关键字。它是印度、尼泊尔和拉达克三地的建筑和佛像风格的集大成者。完好时的托林寺由众多的大殿、僧舍、佛塔林构成,可以想象是泥土森林中的佛教建筑森林。可惜岁月无情,一刀刀将这座寺院从宗教的历史中和阿里的大地上剥离、销蚀;“文革”的人为浩劫又将它再度推向废墟之境。如今,土林中徒留一片断墙残塔,托林寺当日的辉煌只好从一泥一瓦中窥想和揣摩了。
古格王朝遗址是另一种威严神秘的情致。说它威严,因为它曾托起一个王朝的历史: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画等说明了它的王族身份;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壁画则气势宏大,金银汁书写的经书无比奢华。古格王朝的历史一直可以上溯到象雄国,那是遥远的9世纪,统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王室后裔便建立了古格王朝。9~17世纪这漫长的800多年间,古格王朝前后共传袭了16个国王。统治最盛的时期这个王朝的势力遍及阿里全境。它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说它神秘,是因为古格王朝300年前一夜之间消失,留下无尽的传说和谜团,至今无人能解。
我们浏览着遗址内文明的碎片,壁画已剥落,雕像已斑驳,金银珠宝早已灰飞烟灭。繁华与败落竟形成如此鲜明的反差,令人唏嘘不已。一个成熟的文明,一段金银铺就的历史,如楼兰遗址一般,在一夜之间消失,历史的苍茫之感弥漫了我们。
神山圣湖
越野车继续前行,传说中的“神山圣湖”就要出现了。据说“神山”冈仁波齐海拔6 656米,令人想一下都害怕。我深深地吸了一口纯净的空气,忽然发觉几天行程已经让我适应了高原气候,第一天的那种痛苦反应没有重现,这个发现令我欣喜异常。
站在“神山”的面前,你才知道什么叫伟大,什么叫卑微,你才会深谙“天上人间”的涵义!冈仁波齐云遮雾绕,终年积雪的山峰仰望天堂的方向,这一座山峰与其他峰峦的形态都不相同,似一座天然的白色金字塔,四壁整齐对称;它又像一座天上的碉堡,守护着神的所在。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的主峰,可以看见南面峰上那个藏民日日虔诚瞩望的佛教万字格: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了这个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标志,象征佛法永存,吉祥与护佑。冈仁波齐山上的雪白得无暇,雪峰上面的天空蓝得透亮,在这样的高峰前,人的欲望、企求、得失、思虑都会被蒸发殆尽。千百年来,朝圣的人们不畏艰险,风雨兼程而来,有的还背着沉重的石碑上山,就是为了拜倒在神的脚下,接受心灵的洗礼。据藏族同胞讲,转冈仁波齐13圈才算完整,意味着可以洗尽人一生的罪孽。
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在梵文中意为“湿婆的天堂”(湿婆为印度教主神)。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大概整个西藏甚至全世界,都很难找到这样一座占据了如此多教徒心灵的神圣之山吧!
与“神山”冈仁波齐并肩的就是“圣湖”玛旁雍错了,它是青藏高原湖泊中的皇后,更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它面积达412平方公里,海拔高达4 587米。它的美丽更令“皇后”之称当之无愧:湖面是一汪碧蓝,蓝得不杂一丝尘埃,不着一缕他色,蓝得甚至让你有点伤心。白雪皑皑的群山和悠悠的云朵映在湖面上,让你领略“圣湖”博大的胸怀。传说“圣湖”玛旁雍错是西天王母瑶池之所在。玛旁雍错在藏语中意为“永恒不败的碧玉湖”:11世纪在湖畔进行了一场宗教大战,结果藏传佛教噶举派大胜外道黑教,“玛旁”就是纪念佛教的胜利。
在神异小说《流云尼玛》中,“神山”是阳刚健壮的哥哥,“圣湖”是阴柔秀美的妹妹,为了哥哥的爱情,妹妹出谋划策,终于在几千年后帮助哥哥找回了心爱的流云尼玛。美丽的风景总是伴随美丽的神话传说,而神话传说中每每折射宗教信仰的色彩,它是藏民千百年来的精神寄托,也是西藏景观的独特之处。
从“圣湖”走出,前往普兰,与“圣湖”一路相隔的“鬼湖”一直伴随在我们身旁。“鬼湖”拉昂错海拔4 573米,由于它的水咸度很高,湖周围寸草不生、牛羊不会来到此地,咸水湖因此显得没有生机,被藏民称为“鬼湖”,恰好与“圣湖”两相对应。一条狭长的小山丘把“鬼湖”与“圣湖”分开,却有一道水渠连接它们。当地人相信并盼望有那么一天,湖水通过这道水渠从玛旁雍错流进拉昂错,同时会有一条金色和一条红色的鱼游进拉昂错,“鬼湖”的水变得清甜,就可以脱掉“鬼湖”这个帽子了。我们停车下来,站在湖边远眺,“鬼湖”并没有阴邪神怪之气,湖水比“圣湖”更蓝,静静地停泊在青色的山峦之下,一片悠远之气开阔了胸腔。
15天的行程惊险而精彩地结束了,越野车渐渐走进阿里的黄昏。天边的云霞如西子,如玉环,婀娜着裙摆,挥舞着长袂,每一秒钟都向我们展示风采各异的身姿。太阳从变幻莫测的云隙中射出黄金般的光芒,辉煌的乐章铺天盖地,我们的身影也被镀上了一层金边,内心更是充盈了博大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