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曾对西方世界产生过强烈而持久的影响,《爱弥儿》一书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卢梭在其著作中提出“给孩子有节制的自由”是众多教育手段中最为有效的一种,同时也是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该教育手段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剖析,并对其具体实施策略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教育;自由
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第二卷中曾这样论述,“说来也真是奇怪,自从人们承担了培养孩子的事情以来,除了拿竞争、嫉妒、猜疑、虚荣、贪婪和怯懦,拿各种各样在身体还没有长定以前就能把人的心灵完全败坏的最危险和最宜于刺激的欲念区教育以外,就想不出其他的手段……种种手段你都试验过,而没有试验的手段,只有一个,可是能取得成效的,恰恰就是这个未曾试验的手段:有节制的自由。
一、什么是有节制的自由
自由是卢梭最为珍视的权力之一,也是卢梭全部教育和生活理想的追求。在他看来,“自由”可分为三类,按照其高级程度依次是:自然的自由、社会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所谓自然的自由特指基于没有私人占有制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平等状态;而社会自由是一种通过人们之间的联合和协作产生的自由,即由公意所规定和限制的自由;道德的自由则是最高层次的自由,它出自于人的内心,没有这种自由就减低了人作为人的资格。
然而所谓的自由绝不等同于为所欲为、信马由缰、放任自流。爱弥儿表面上确实比同时代的其他孩子享有了更多的自由,然而他却无时无刻不处在老师卢梭的隐形监控之下,即爱弥儿所享有的也只是有节制的自由。对于其中的节制,卢梭认为它和自由必须相伴而生。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曾这样论述“有些人是过分严格,有些人是过分放任,这两种情况都同样是要避免的。如果你放任孩子不管,就会使他们的健康和生命遭到危险,是他们在眼前受到许多苦楚;但是,如果你过分关心,一点苦都不让他们受,就会使他们在将来遭到更大的苦难,使他们长得十分娇嫩、多愁善感,从而使他们脱离成人的地位”。由此看来,卢梭所谓的“节制”与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中庸”在本质上是存在着共通之处的,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二、怎样给孩子有节制的自由
在卢梭看来,自由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性,而适当的节制又保护了这种本性的良性发展,正是这二者的完美结合创造了教育孩子最为有效的手段——有节制的自由。在其具体实施中有如下要点:
1.给孩子真正的自由,让大自然去约束他的行为
卢梭在书中谈到,“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这样,尽早就让他们养成习惯,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不会尝他们力不从心的事情的苦头了。”
在卢梭看来,人们之所以会吃到力不从心的苦头,从而滋生出想要驾驭他人的欲望,都是偏见和人类习俗造成的祸端。他认为“在偏见和人类的习俗没有改变人们的自然倾向以前,孩子和成年人之所以幸福,完全在于他们能够运用它们的自由,不过,在童年时候这种自由会受到体力柔弱的限制。一个人只要自己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人才是快乐的人;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的成年人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一个人的需要超过了他的力量,这个人即使爱怎样做就怎样做,他也是得不到快乐的;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的孩子就是这个样子。即使在自然状态中,孩子们也只能享受部分的自由,正如成年人在文明状态中也只能享受部分的自由一样。”
2.让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不命令人
卢梭在书中曾严厉的告诫担任教育孩子责任的家长们“必须趁早使他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即:不命令人。”如果孩子真的因为能力有限,需要他人帮助的话,也只能提出要求,而不能发布命令。他举例说明,“当一个孩子哭着要这个那个的时候应该怎么办,这我已经说过了。我现在只补充一点:自从他能够用说话的方式索取他想得到的东西以后,如果他还要用哭得方式索取的话,就不论他是为了想更快地得到那个东西,还是为了使别人不敢不给,都应当干脆地加以拒绝。如果他确有需要,不能不讲出来,你就要弄清楚他需要的是什么,并且立刻照他的话去做;但是,如果你一看见他流眼泪就给他东西,那就等于是在鼓励他哭泣,是在叫他怀疑他的好意,而且还以为对你硬讨比温和地索取更有效果。如果他认为你很软弱,他马上就会变得顽强;因此,重要的是,凡是你不打算拒绝给他的东西,则一看见他要,就应当马上给他。不要动不动就加以拒绝,但亦表示拒绝之后,就不应当又回头表示答应。”
3.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当孩子的行为违反了事物的规定时,自然会去惩罚他。孩子逐渐懂得自己的行为应该服从自然的法则,否则就要负担相应的后果。卢梭认为,“凡是他不应该做的事情,你也不要禁止他去做,只须加以提防就够了,而且在提防的时候也不用对他解释其中的道理;凡是你打算给他的东西,他一要就给,不要等到他向你乞求,更不要的等到他提出什么条件的时候才给他。给的时候要高高兴兴的,而拒绝的时候就要表示不喜欢的样子;不过,你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尽管他再三纠缠,你也不要动摇;一个‘不’字说出去,就要象一堵铁打的墙,他碰五、六次就会碰得筋疲力竭,再也不想来碰了。”自由和责任,权利和义务是相生相伴的。通过维护幼儿的自由权利,我们也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责任心、自制力和创造性等优秀的品质,为幼儿今后的社会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卢梭倾尽一生精力,呼吁教育要遵循天性自然的、有秩序的发展进程。他将自然天性置于首要的位置,将儿童视为真正的主人,强调儿童自然、自由的成长,将儿童的自然发展作为教育的金科玉律。可以说,卢梭的教育理论将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崇拜的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对近代教育和近代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参考文献:
[1]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刘琼.卢梭《爱弥儿》教师角色观[D],中南大学,2009.
[4]刘敏.卢梭的儿童教育观及其现代价值[D],曲阜师范大学,2007.
[5]但柳松.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教育;自由
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第二卷中曾这样论述,“说来也真是奇怪,自从人们承担了培养孩子的事情以来,除了拿竞争、嫉妒、猜疑、虚荣、贪婪和怯懦,拿各种各样在身体还没有长定以前就能把人的心灵完全败坏的最危险和最宜于刺激的欲念区教育以外,就想不出其他的手段……种种手段你都试验过,而没有试验的手段,只有一个,可是能取得成效的,恰恰就是这个未曾试验的手段:有节制的自由。
一、什么是有节制的自由
自由是卢梭最为珍视的权力之一,也是卢梭全部教育和生活理想的追求。在他看来,“自由”可分为三类,按照其高级程度依次是:自然的自由、社会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所谓自然的自由特指基于没有私人占有制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平等状态;而社会自由是一种通过人们之间的联合和协作产生的自由,即由公意所规定和限制的自由;道德的自由则是最高层次的自由,它出自于人的内心,没有这种自由就减低了人作为人的资格。
然而所谓的自由绝不等同于为所欲为、信马由缰、放任自流。爱弥儿表面上确实比同时代的其他孩子享有了更多的自由,然而他却无时无刻不处在老师卢梭的隐形监控之下,即爱弥儿所享有的也只是有节制的自由。对于其中的节制,卢梭认为它和自由必须相伴而生。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曾这样论述“有些人是过分严格,有些人是过分放任,这两种情况都同样是要避免的。如果你放任孩子不管,就会使他们的健康和生命遭到危险,是他们在眼前受到许多苦楚;但是,如果你过分关心,一点苦都不让他们受,就会使他们在将来遭到更大的苦难,使他们长得十分娇嫩、多愁善感,从而使他们脱离成人的地位”。由此看来,卢梭所谓的“节制”与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中庸”在本质上是存在着共通之处的,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二、怎样给孩子有节制的自由
在卢梭看来,自由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性,而适当的节制又保护了这种本性的良性发展,正是这二者的完美结合创造了教育孩子最为有效的手段——有节制的自由。在其具体实施中有如下要点:
1.给孩子真正的自由,让大自然去约束他的行为
卢梭在书中谈到,“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这样,尽早就让他们养成习惯,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不会尝他们力不从心的事情的苦头了。”
在卢梭看来,人们之所以会吃到力不从心的苦头,从而滋生出想要驾驭他人的欲望,都是偏见和人类习俗造成的祸端。他认为“在偏见和人类的习俗没有改变人们的自然倾向以前,孩子和成年人之所以幸福,完全在于他们能够运用它们的自由,不过,在童年时候这种自由会受到体力柔弱的限制。一个人只要自己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人才是快乐的人;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的成年人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一个人的需要超过了他的力量,这个人即使爱怎样做就怎样做,他也是得不到快乐的;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的孩子就是这个样子。即使在自然状态中,孩子们也只能享受部分的自由,正如成年人在文明状态中也只能享受部分的自由一样。”
2.让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不命令人
卢梭在书中曾严厉的告诫担任教育孩子责任的家长们“必须趁早使他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即:不命令人。”如果孩子真的因为能力有限,需要他人帮助的话,也只能提出要求,而不能发布命令。他举例说明,“当一个孩子哭着要这个那个的时候应该怎么办,这我已经说过了。我现在只补充一点:自从他能够用说话的方式索取他想得到的东西以后,如果他还要用哭得方式索取的话,就不论他是为了想更快地得到那个东西,还是为了使别人不敢不给,都应当干脆地加以拒绝。如果他确有需要,不能不讲出来,你就要弄清楚他需要的是什么,并且立刻照他的话去做;但是,如果你一看见他流眼泪就给他东西,那就等于是在鼓励他哭泣,是在叫他怀疑他的好意,而且还以为对你硬讨比温和地索取更有效果。如果他认为你很软弱,他马上就会变得顽强;因此,重要的是,凡是你不打算拒绝给他的东西,则一看见他要,就应当马上给他。不要动不动就加以拒绝,但亦表示拒绝之后,就不应当又回头表示答应。”
3.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当孩子的行为违反了事物的规定时,自然会去惩罚他。孩子逐渐懂得自己的行为应该服从自然的法则,否则就要负担相应的后果。卢梭认为,“凡是他不应该做的事情,你也不要禁止他去做,只须加以提防就够了,而且在提防的时候也不用对他解释其中的道理;凡是你打算给他的东西,他一要就给,不要等到他向你乞求,更不要的等到他提出什么条件的时候才给他。给的时候要高高兴兴的,而拒绝的时候就要表示不喜欢的样子;不过,你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尽管他再三纠缠,你也不要动摇;一个‘不’字说出去,就要象一堵铁打的墙,他碰五、六次就会碰得筋疲力竭,再也不想来碰了。”自由和责任,权利和义务是相生相伴的。通过维护幼儿的自由权利,我们也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责任心、自制力和创造性等优秀的品质,为幼儿今后的社会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卢梭倾尽一生精力,呼吁教育要遵循天性自然的、有秩序的发展进程。他将自然天性置于首要的位置,将儿童视为真正的主人,强调儿童自然、自由的成长,将儿童的自然发展作为教育的金科玉律。可以说,卢梭的教育理论将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崇拜的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对近代教育和近代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参考文献:
[1]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刘琼.卢梭《爱弥儿》教师角色观[D],中南大学,2009.
[4]刘敏.卢梭的儿童教育观及其现代价值[D],曲阜师范大学,2007.
[5]但柳松.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