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的北京新春音乐,歌手龚琳娜演唱的一首名为《忐忑》的歌曲震惊四座,这首“咿咿呀呀”没有明确歌词,旋律变幻莫测的音乐在笙、笛、提琴、扬琴等多种民乐的伴奏下,融合了戏曲的腔调,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演唱者随着高频率、快节奏表现出戏剧化的表情,时而荒诞夸张,时而神秘莫测,整个表演突破了观众对中国传统民乐“仪表堂堂”的一贯印象。出乎意料的是,这段现场演出的视频被网友大量转发,一时间,挑战这段高难度歌曲的模仿翻唱者纷至沓来,催生出了一批“网红”,作为原唱的龚琳娜就这样被大众知晓,也正是由此契机,《忐忑》的创作者也是龚琳娜先生的老锣,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而且在这之后,只要龚琳娜出场,老锣或是在台上伴奏,或是在台下全程观摩,甘当绿叶。艺术界“夫唱妇随”的例子有不少,但老锣为何如此与众不同,一路走来成为中国跨界艺术的先锋?
这对神仙伴侣便在音乐上达成联盟,他们有着对音乐不约而同的态度:“不假唱、不媚俗、不忐忑”。他们所创作出的作品之所以被屡屡冠以“神曲”之名,正是源于他们追求本真音乐和纯粹艺术的初衷,所以称之为“神交之曲”。作为龚琳娜的制作人,老锣是站在《忐忑》背后的人,然而对于新民乐的接受度上,他却从未有过忐忑不安,即便这首歌在刚推出时反应平平,他也有着足够的耐心,因为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经典艺术绝非急于求成,中国的音乐和传统文化中有着深邃的宝藏等待挖掘,精彩的创作加上完美的演绎缺一不可,只等待合适的时机,便可以一触即发,《忐忑》即是上天赐予他们的机会,将二十多年积攒的能量全然释放。
在德国这个颇具浪漫主义气质的国度,诞生出了数不清的艺术家和思想家,在音乐领域就有巴赫、贝
多芬、理查德·施特劳斯、勃拉姆斯、瓦格纳、舒曼等等一大批如雷贯耳的名字,可见艺术早已融入到城市的脉搏之中。儿时的罗伯特·佐里奇 (Robert Zollitsch) 正是被这样的氛围而感染,自幼就对民俗乐器有着浓厚的兴趣,巴戈里亚琴就是他童年时的玩具。像是被命运牵引着,弹拨的节奏始终伴他左右,单纯的形式已经满足不了他对音乐的热忱,大学时代的他便沉浸于音乐史,如同释梦者揭开虚幻的来龙去脉那般,摸索隐藏在音乐背后不为大多数人知晓的故事,就是这番对音乐“知其所以然”的经历打开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在学生时期,罗伯特怀揣音乐梦想来到中国,采风、研究、创作,如同四海为家到处漂泊的“游吟诗人”,拜师学习古筝、古琴的弹奏技巧,因为他对民乐的钟爱,朋友都叫他“老锣”,此外他还录制了一批诸如《西藏民歌》、《高山流水》、《蓝色草原》等中国传统音乐唱片。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北京谈话”的音乐会上,他认识了龚琳娜,于是两个有趣灵魂的相遇了,两种艺术风格珠联璧合碰撞出了火花。
龚琳娜天籁般的嗓音和游刃有余的即兴演唱,正是老锣多年来一直苦苦寻觅的。那时的龚琳娜正处在事业迷茫期,从五岁登台表演,保送中国音乐学院,再到考入中央民族乐团,青歌赛获奖,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千篇一律的演出范式和学院派的烙印在别人看来是她的闪光点,也是她的焦虑所在,遇到老锣,即是奏响了她人生新的篇章。然而当老锣看到龚琳娜以前的演唱录像,他毫不客气用“做作”来形容,显然那种歌声不自然的复制,在他看来违背了艺术的初衷。
突破自我,拜托束缚,以纯粹玩音乐的态度实现多元化的音乐探索无疑是老锣所要实现的。和龚琳娜达成了共识之后,他们找了几个同道中人,像大多数音乐人那样组了小乐队从早到晚排练四处演出寻找机会,乐队起名为“五行”,这个名字简单,又容易被接受,演出的歌曲将中西方流行音乐整合在一起,中国观众听来接近民谣唱腔,而西方人则将他们的作品和世界音乐 (World Music)划等号,后来又加入了键盘和架子鼓,融入了流行音乐元素,有古典范儿,又不失年轻化的声音,老锣既是音乐制作人,又担任起了乐队的大总管,开车、翻译、外联等等事必躬亲压力重重,“五行”乐队就这样在德国出道了。
龚琳娜演唱的《忐忑》歌曲震惊四座,創作者老锣是龚琳娜的先生,他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而且在这之后,只要龚琳娜出场,老锣或是在台上伴奏,或是在台下全程观摩。
除了演出效果和观众反应,自由乐队也有自由之外的烦恼,上座率和票房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收入,彩虹虽然绚烂,但是面包对那时的他们来说是当务之急。在演出和排练的过程中,龚琳娜也在老锣的鼓励下逐渐学着改变自己,回到故乡贵阳——她音乐旅途的起点,在采风的路上寻找艺术的原生命力。老锣的一句话点醒了龚琳娜,他问道:你能唱那么多戏曲和民歌,为何不将这二者的声音和情感融入到情感之中。
龚琳娜一开始想不通,在老锣的“打压”之下,她竟然在短短几分钟之内逼迫自己在一段旋律中融入了花旦、老旦、秦腔的唱法,茅塞顿开。也正是从那时起,龚琳娜发掘出了自己声音更多的可能性,各种花腔一一上阵,评弹、昆曲、越剧、黄梅戏、京剧、彝族高腔……凡是和声音相关的唱腔她都学上两句并有所体悟,这一段无心插柳的声音实验在不久便派上了用场。
“五行乐队”在欧洲的巡回演出给了老锣把乐队经营下去的信心,2004年,老锣和龚琳娜的爱情修成了正果,他们在中国的婚礼把乐队成员请到了现场,俨然一场欢快的音乐会,也正是“五行乐队”第一次在中国的正式演出,从这年开始,老锣和龚琳娜开始将更多的工作重心移到中国,与此同时,他们也收到了世界音乐博览会(WOMEX)
这对神仙伴侣便在音乐上达成联盟,他们有着对音乐不约而同的态度:“不假唱、不媚俗、不忐忑”。他们所创作出的作品之所以被屡屡冠以“神曲”之名,正是源于他们追求本真音乐和纯粹艺术的初衷,所以称之为“神交之曲”。作为龚琳娜的制作人,老锣是站在《忐忑》背后的人,然而对于新民乐的接受度上,他却从未有过忐忑不安,即便这首歌在刚推出时反应平平,他也有着足够的耐心,因为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经典艺术绝非急于求成,中国的音乐和传统文化中有着深邃的宝藏等待挖掘,精彩的创作加上完美的演绎缺一不可,只等待合适的时机,便可以一触即发,《忐忑》即是上天赐予他们的机会,将二十多年积攒的能量全然释放。
一、“神曲”诞生前奏:发掘和重塑一个音乐天才
在德国这个颇具浪漫主义气质的国度,诞生出了数不清的艺术家和思想家,在音乐领域就有巴赫、贝
多芬、理查德·施特劳斯、勃拉姆斯、瓦格纳、舒曼等等一大批如雷贯耳的名字,可见艺术早已融入到城市的脉搏之中。儿时的罗伯特·佐里奇 (Robert Zollitsch) 正是被这样的氛围而感染,自幼就对民俗乐器有着浓厚的兴趣,巴戈里亚琴就是他童年时的玩具。像是被命运牵引着,弹拨的节奏始终伴他左右,单纯的形式已经满足不了他对音乐的热忱,大学时代的他便沉浸于音乐史,如同释梦者揭开虚幻的来龙去脉那般,摸索隐藏在音乐背后不为大多数人知晓的故事,就是这番对音乐“知其所以然”的经历打开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在学生时期,罗伯特怀揣音乐梦想来到中国,采风、研究、创作,如同四海为家到处漂泊的“游吟诗人”,拜师学习古筝、古琴的弹奏技巧,因为他对民乐的钟爱,朋友都叫他“老锣”,此外他还录制了一批诸如《西藏民歌》、《高山流水》、《蓝色草原》等中国传统音乐唱片。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北京谈话”的音乐会上,他认识了龚琳娜,于是两个有趣灵魂的相遇了,两种艺术风格珠联璧合碰撞出了火花。
龚琳娜天籁般的嗓音和游刃有余的即兴演唱,正是老锣多年来一直苦苦寻觅的。那时的龚琳娜正处在事业迷茫期,从五岁登台表演,保送中国音乐学院,再到考入中央民族乐团,青歌赛获奖,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千篇一律的演出范式和学院派的烙印在别人看来是她的闪光点,也是她的焦虑所在,遇到老锣,即是奏响了她人生新的篇章。然而当老锣看到龚琳娜以前的演唱录像,他毫不客气用“做作”来形容,显然那种歌声不自然的复制,在他看来违背了艺术的初衷。
突破自我,拜托束缚,以纯粹玩音乐的态度实现多元化的音乐探索无疑是老锣所要实现的。和龚琳娜达成了共识之后,他们找了几个同道中人,像大多数音乐人那样组了小乐队从早到晚排练四处演出寻找机会,乐队起名为“五行”,这个名字简单,又容易被接受,演出的歌曲将中西方流行音乐整合在一起,中国观众听来接近民谣唱腔,而西方人则将他们的作品和世界音乐 (World Music)划等号,后来又加入了键盘和架子鼓,融入了流行音乐元素,有古典范儿,又不失年轻化的声音,老锣既是音乐制作人,又担任起了乐队的大总管,开车、翻译、外联等等事必躬亲压力重重,“五行”乐队就这样在德国出道了。

除了演出效果和观众反应,自由乐队也有自由之外的烦恼,上座率和票房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收入,彩虹虽然绚烂,但是面包对那时的他们来说是当务之急。在演出和排练的过程中,龚琳娜也在老锣的鼓励下逐渐学着改变自己,回到故乡贵阳——她音乐旅途的起点,在采风的路上寻找艺术的原生命力。老锣的一句话点醒了龚琳娜,他问道:你能唱那么多戏曲和民歌,为何不将这二者的声音和情感融入到情感之中。
龚琳娜一开始想不通,在老锣的“打压”之下,她竟然在短短几分钟之内逼迫自己在一段旋律中融入了花旦、老旦、秦腔的唱法,茅塞顿开。也正是从那时起,龚琳娜发掘出了自己声音更多的可能性,各种花腔一一上阵,评弹、昆曲、越剧、黄梅戏、京剧、彝族高腔……凡是和声音相关的唱腔她都学上两句并有所体悟,这一段无心插柳的声音实验在不久便派上了用场。
二、《忐忑》的意外走红,引领起中国新民乐风尚
“五行乐队”在欧洲的巡回演出给了老锣把乐队经营下去的信心,2004年,老锣和龚琳娜的爱情修成了正果,他们在中国的婚礼把乐队成员请到了现场,俨然一场欢快的音乐会,也正是“五行乐队”第一次在中国的正式演出,从这年开始,老锣和龚琳娜开始将更多的工作重心移到中国,与此同时,他们也收到了世界音乐博览会(WOM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