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与小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gua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对道家的“小大之辩”很有兴趣。在《逍遥游》中,庄子将大鹏与斥鴳进行对比,说大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而斥鴳自诉道:“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一个能飞九万里高空,一个只能飞尺把高;一个要飞到南海去,长路迢迢,目标高远,一个却只在家门口打圈圈,鼠目寸光。最有意思的是,只能飞尺把高的这只斥鴳,却居然嘲笑飞九万里的那只大鹏,说这只大鹏是否有毛病,它飞那么高,到底要往哪里飞?
  庄子说,“小”和“大”实在是泾渭分明的。“小”理解不了“大”,更无法成为“大”。庄子对“小”是有一种本能的排斥的,在《秋水》中,起笔就抨击那一位河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大好形势下,“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那真是旁若无人,沾沾自喜呀!但是,当他见到大海之后,却“望洋向若而叹”,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小”。同样,在这篇著名的《秋水》中,庄子还抨击了那只井底之蛙,“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生命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圈子里,却毫不自知,居然还昂然自得,却没想到那个井圈儿,居然连东海之鳖的一只左足都容不下,这实在有些可笑可鄙。
  庄子对生命之“小”有一种本能的鄙夷。我再举《秋水》中的一个寓言,惠子在梁国做相,庄子去看他,因为他是惠子的老朋友。老朋友做了相,怎么也该去祝贺一下。但有人却向惠子报告,庄子这次来,是要取代你的位置。惠子紧张了,在国中搜捕庄子,搜了三天三夜。庄子却主动去见他,一见面就调侃他,你见过鹓鶵吗?这种鸟,如果不是梧桐树,就不会栖息;如果不是甘甜的泉水,就不会汲取。然而这时,一只猫头鹰从它面前飞过,这只猫头鹰抓到了一只腐败的老鼠,看到鹓鶵后非常紧张,以为鹓鶵要夺它的死老鼠,于是仰起脸对鹓鶵大吼一声:“吓!”意思是要把鹓鶵吓跑。庄子讲完这个故事后,又幽幽吐出最后一句:“现在你要用你的梁国来恐吓我吗?”那话是再明白不过了,在你眼中宝贵得很的那个相位,在我眼中,不过是一只腐老鼠罢了。
  历史上,惠子是否真如庄子说的那样不堪,实在无从知晓,但是,庄子通过这个寓言,鲜明指出人生之“小大之辩”。“小”,那就是把相位当宝贝,生怕被人夺走;“大”,那就是把相位看成死老鼠,根本不屑一顾。自然,我们不能曲解庄子的意思,以为当官就是“小”,不当官就是“大”,这样理解未免太小看了庄子,也显得过于狭隘。其实,庄子在通过鹓鶵与鸱(猫头鹰)的对比中,对“小大之辩”的解读,还是非常透彻的。我们这样看,无论做官不做官,“大”意味着你的眼光的开阔,胸襟的豁达;“小”意味着你眼界的狭隘,气量的褊狭。“大”意味着做人会有一种恢宏之气,即使身居相位,也不会放在心上。如果时时担心别人会把你的相位夺走,那相位就成了人生的一种牵累,人仿佛拖着一块儿大石头在人生的路上走,你想那累不累?那样的人生,自然无法洒脱,设想一下,相位既然如此重要,一旦丢掉,那不是如丧考妣?这样的人生,可就不能像苏东坡那样,“一蓑烟雨任平生”了。
  所以,我觉得,庄子说“小大之辩”,不是说人该不该当官,而是说人有没有一种恢宏的气量。做官不把官作为傲人的资本,那也可以成就一种“大”。所以,庄子说“小大之辩”,实在说的是一种人生境界。庄子由此推导出所谓“大人”“小人”。庄子在《徐无鬼》中说:“是故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在庄子看来,“大人”实在是一身没有任何牵累的人。这段文字,庄子表面是说“大人”是不去追求爵位、谥号、财富、名声的,但结合后面一句“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我们似乎可以往深处再推进一步,其实庄子所谓“大人”,是说人即使拥有爵位、谥号、财富、名声,而能不为所累,将这些东西看得云淡风轻,一点不把这些东西作为骄人的资本,这其实就是“大人”该有的气度。他做到了这点,他就会如那大鹏,或者水中的鲦鱼,活得一无挂碍,生气勃勃。
  《骈拇》中提到“小人”,是这样说的:“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这段话明白告诉我们,所谓“小人”,就是以身殉物,用自己的身体来交换身外之物。这实在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呀!
  在对比中,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小人”以身殉物,自己就成为外物的奴隶,被外物所摆布,这就像好端端的人却戴着一副脚镣手铐,束手束脚,那多么可怕;而“大人”,则是一无挂碍,不去主动追求名利势位,即使拥有这些东西,也不以这些东西作为骄人的资本,始终保持一份恬淡和平和。正如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大”用庄子自己的话说,是“物物而不物于物”。他能控制万物,而不为万物控制,自由因此就产生了,恰若《在宥》所言:“无为而尊者,天道也”;而“小”,则“以身殉物”,让自己成为“物”的奴隶,他的世界里堆满了“物”,生存的空间一下子就逼仄了,恰若《在宥》中下一句所言:“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可言?
  道家的“小大之辩”,值得每个想活得明白些的人深思。
  (编辑 之之)
其他文献
写麦浪,不能不写麦浪的味道。  蓝天下的麦浪一波波地荡漾着。置身麦田仔细看,那麦穗,那麦芒,那一颗颗麦粒,都是金黄的。麦芒儿锋利,麦粒儿鼓胀,整个麦穗儿沉甸甸的,如一个乳香弥散的婴儿,惹人怜爱。  清晨的麦田边,太阳在东方红彤彤的刚露脸。那灌浆了成熟的麦子,让一望无际的麦田充满了亢奋与激情。在亢奋中,我似乎闻到麦子的香味,而在那激情里,藏着轻波荡漾的麦浪气息——在晨光熹微间生成的气息,挟带着泥土潮
主持人  李维明,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正高级教师(教授)  主持人语:继教育部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之后,目前已完成新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更为可喜的是国务院办公厅新近颁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优化课程实施的新举措——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也就
官有正副职,戏有AB角,物有主与配。这其中的副、B、配,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陪衬。人总是想做主体的,可陪衬又是社会分工的一种必然。  其实,每一个人,皆要从陪衬的角色做起。  有这样一个苦孩子,一天一位老人把他带到了一个地方,让他看到的是一个人狠狠地击打着另一个人。老人问孩子愿不愿意做被打者,他使劲点了点头。因为这是一处拳击训练所,从此以后,作为一名陪练手,他几乎每天都要被年轻的拳击手打得鼻青
仲夏,我闲居广州父母处。一日,去吃湘菜,香辣爆田鸡!光看彩图,就舌底生津了,就要这一道。   川菜一半辣一半麻,湘菜才真的辣。我生长在宁波,实受不住,第一口辣倒了嘴唇和舌头,一个大腿辣倒我一张脸。   我又夹了一个肥美的,动一下嘴,哈一口气,也是真的青睐这“味”,辣已入了肉里,香销魂,皮酥脆,难得肉还滑嫩,倒也可不计了。   妈妈也给我夹了一个,“多吃点,家里贵……当心上火……”   广州
遇到事情是应该急还是慢,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在外游乐的齐景公听说晏婴病重,危在旦夕,于是立刻命令急速返回。齐景公心急如焚,先是夺过车夫手里的缰绳亲自驾驭,可还是嫌马儿跑得太慢,后来干脆跳下车徒步向前奔跑,结果只能是欲速不达,成为笑谈。  曾国藩一生中也屡有急中失智走向极端的例子。据曾国藩弟子黎庶昌编著的《曾国藩年谱》以及《曾文正公全集》《湘军志》等权威资料记载,曾国藩因与太平军作战受挫曾有五次自杀的
大学时代,我不爱说话,总是沉默着独来独往,是个有点封闭的人。我的几个室友常常主动帮助我,我对他们的热诚相助却总是不言谢。毕业之后,回想起大学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我才蓦然明白,那些热诚相助在我孤寂的心田上留下了无限的温暖。  曾经有一个女生比我大两岁,她是班长,她就像大姐姐一样,曾经不厌其烦地帮我解决了许多让我措手不及的生活难题,还在学习上十分耐心地为我答疑解惑。我的这位身为班长的女同窗一直亲切地关
明代陈眉公《小窗幽记》中说:“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诚哉,此言不虚!  人是最难满足的,尤其是人的欲望更难侍候,所以人们常说“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心不足蛇吞象”。我们打懂事起,就从前辈那里秉承了“必有所为”的做人之道,不停息地奋斗和追求,来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跟别人较着劲,也跟自己较着劲,像一只旋转的陀螺。因为我们所追求的往往是把握不住的东西,得到了很快就会失去,所以永远处在一种希望
在中小学阶段实施人工智能教育,主要有体验、应用及实现三种模式。[1]其中教学适用对象最为宽广的是应用模式,即通过API方式来调用人工智能平台提供的特色服务与功能,并将其集成到学生的自主项目中。  ● pinpong库与实验器材的约束问题  以人工智能应用为主题的学生自主项目,大多以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音处理及机器学习等为主[2],这些项目主题的开放性与活动的趣味性通常会受到实验室器材的约束
哲人说:“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没能力做,而是我们想不到该怎样做。”  老城新巷住有一个面塑艺人,姓张,邻居们都管他叫面人张。  高兴了,面人张会拿几个加了颜色的糯米面团,塑孙悟空,塑机器猫,塑玫瑰花……塑啥像啥。  三街五坊的人,慕名前来观光的人不计其数,有不少男男女女,还要争拜面人张为师。  面人张的名气越来越大,越传越广。  有一缕还未长大的风,她也要拜面人张为师。面人张说:“我收徒弟有个规矩。
杭州有两个地名叫得十分孤绝。绝无仅有的好。一为“断桥”,二为“孤山”。一个“断”字念出来,心有碎意。一个“孤”字读出来,傲意凛然。  当然,去孤山,也是去访一个古人。  人称有“梅妻鹤子”的林和靖。  终生不婚,总是一袭白衣,作诗后随就随弃……人都说林和靖性孤高自好,喜恬淡。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  南宋大圣人朱熹都称誉为——宋亡,而此人不亡,为国朝三百年间第一人!  又说他常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