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望归”意象解读——以《诗经》为例

来源 :文山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蕴含丰富的隐喻义,《诗经》亦不例外。游子思妇往往用其他事物表达自身渴望复归的情感,如植物生长之往复,或以家园为寄托,或是失伴的动物,亦或是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泊,都可以成为他们隐喻的载体。但是不论载体为何,望归诗中所传达的复归意蕴都有其深刻的内涵。
其他文献
“仁—礼—德”的三位一体形成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构架,其逻辑是:以“仁”作为其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为社会秩序的恢复和重建寻找最终的价值依据和心理本原;以礼代法,赋予礼
21世纪初,随着保护传统文化和发展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需要,政府放宽对民间宗教性仪式活动的限制,特别是自祭典、庙会以及由此而来音乐、戏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了组织
"风骨说"是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其与先秦儒学所倡导的刚健中正的人格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要探究"风骨"与先秦儒学这一人格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人格
将云南省置入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人才发展整体系统,进而横向比较同期人才发展六大核心指标,可以反映并更好地把握当前云南人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当前
中古阳声韵尾在滇东南方言今读中可分为基本类型和演变类型两大类,演变类型根据主次差异,又可分为演变主流类型和演变补充类型。以韵尾弱化为特点的演变主流类型代表着鼻韵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