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豐富的学习资源,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枯燥性和抽象性,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微课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用动态演活静态,激活初中数学课堂。笔者尝试利用微课打造生动情境,利用微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利用微课及时总结所学知识,为数学课堂增色添彩。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某一个知识点、例题或习题等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整合成精彩、简短的微视频;它具有短小精悍的特征。
一、微课激趣,打造生动情境
微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刷新了初中数学教与学的方式。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笔者常运用微课来创设情境,或是数学史的小故事,或是旧知识的小动画,或是数学的小实验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能较快地引导他们进入数学探究状态。
案例1:在八年级下册《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课的教学中,在引入这个环节,笔者制作了一个关于数学史的动画微课,该微课展示:(1)中国大禹治水运用规矩和准绳来测量工程;(2)古埃及人用结绳的方法画直角三角形;(3)数学史揭示的问题是三角形的三边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可以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
这生动有趣的微课,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去探索三角形的三边数量关系与它的形状之间关系。学生纷纷欲试,希望能快点开启探索之旅,学生们快速地进入探究状态。
学生1:我认为我们可以用一根绳子来把古人结绳方法重新再做一遍,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形最大那个角,就可以知道三角形的形状。
学生2:这个方法很好,绳子只是能构造出3,4,5或者6,8,10等这些特殊情况,对于其它情况,怎么操作呢?
学生3: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一般的规律呢?
教师:同学讨论积极,我们通过这些特殊情况得出我们的猜想呢?然后再证明。
在本案例,在课的开始环节运用生动有趣的动画微课介绍数学史并提出问题,微课中所提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出“我要学”的气氛,从而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来。运用微课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激活了数学课堂。
二、微课解疑,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的主体阶段,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地运用微课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化解难点知识,把抽象化形象,把静态转化为动态,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在八年级上册《“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一课的教学中,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并掌握“边角边”。笔者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再运用微课展示“边边角”的反例。学生1:我认为只要知道两边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就可以知道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学生2:不一定,我认为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角不夹在两边的中间,是不行的,但我不会说反例。
学生3:角不夹在两边的中间,形成两边一对角,这种是不全等的。
学生3尝试通过手的比划给学生说明反例,但似乎学生不能理解。教师此时,在黑板给学生画了反例的情况,由于知识过于抽象,学生听了似懂非懂。此时,播放已经制作好的微课,释疑正是好时机。微课里呈现一长一短的两根木棍一端固定在一起,摆出一个三角形形状,固定住长木棍,转动短木棍;清晰形象的展示了所摆出来的两个三角形是不全等的。学生恍然大悟。
在本案例,一开始教师是通过画反例的图,是给出静态的画面,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在此,适时运用微课,把静态转化为动态,而且生动形象,突破了教学难点。这不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还强化了学生对公理、定理条件的再认识。
三、微课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微课在知识总结和体系构建上也有着独特的作用。由于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对知识的体系的构建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可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精彩的知识整理过程的微课,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温故知新,从而构建知识体系。
案例3:笔者在《一次函数》这章书的章末总结的教学中。先要求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的研究思路是怎样的,学生杂乱无章地说了一些一次函数所学过的知识,但是并没有厘清这章书所学的知识体系。因此,笔者用动画微课进行总结,让学生在快乐地学习中学会归纳总结;微课的内容是先回顾“由简单实例中的变量关系”→“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微课中呈现知识结构图的绘制,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好的思路来源于过去的经验和以前获得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微课的优美的试听享受的特点,让学生在声画的界面下对已学过的知识有较深刻的印象,总结章节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总之,微课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优美的试听享受。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地使用微课,激活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枯燥性和抽象性,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微课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用动态演活静态,激活初中数学课堂。笔者尝试利用微课打造生动情境,利用微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利用微课及时总结所学知识,为数学课堂增色添彩。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某一个知识点、例题或习题等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整合成精彩、简短的微视频;它具有短小精悍的特征。
一、微课激趣,打造生动情境
微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刷新了初中数学教与学的方式。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笔者常运用微课来创设情境,或是数学史的小故事,或是旧知识的小动画,或是数学的小实验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能较快地引导他们进入数学探究状态。
案例1:在八年级下册《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课的教学中,在引入这个环节,笔者制作了一个关于数学史的动画微课,该微课展示:(1)中国大禹治水运用规矩和准绳来测量工程;(2)古埃及人用结绳的方法画直角三角形;(3)数学史揭示的问题是三角形的三边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可以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
这生动有趣的微课,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去探索三角形的三边数量关系与它的形状之间关系。学生纷纷欲试,希望能快点开启探索之旅,学生们快速地进入探究状态。
学生1:我认为我们可以用一根绳子来把古人结绳方法重新再做一遍,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形最大那个角,就可以知道三角形的形状。
学生2:这个方法很好,绳子只是能构造出3,4,5或者6,8,10等这些特殊情况,对于其它情况,怎么操作呢?
学生3: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一般的规律呢?
教师:同学讨论积极,我们通过这些特殊情况得出我们的猜想呢?然后再证明。
在本案例,在课的开始环节运用生动有趣的动画微课介绍数学史并提出问题,微课中所提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出“我要学”的气氛,从而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来。运用微课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激活了数学课堂。
二、微课解疑,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的主体阶段,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地运用微课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化解难点知识,把抽象化形象,把静态转化为动态,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在八年级上册《“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一课的教学中,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并掌握“边角边”。笔者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再运用微课展示“边边角”的反例。学生1:我认为只要知道两边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就可以知道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学生2:不一定,我认为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角不夹在两边的中间,是不行的,但我不会说反例。
学生3:角不夹在两边的中间,形成两边一对角,这种是不全等的。
学生3尝试通过手的比划给学生说明反例,但似乎学生不能理解。教师此时,在黑板给学生画了反例的情况,由于知识过于抽象,学生听了似懂非懂。此时,播放已经制作好的微课,释疑正是好时机。微课里呈现一长一短的两根木棍一端固定在一起,摆出一个三角形形状,固定住长木棍,转动短木棍;清晰形象的展示了所摆出来的两个三角形是不全等的。学生恍然大悟。
在本案例,一开始教师是通过画反例的图,是给出静态的画面,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在此,适时运用微课,把静态转化为动态,而且生动形象,突破了教学难点。这不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还强化了学生对公理、定理条件的再认识。
三、微课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微课在知识总结和体系构建上也有着独特的作用。由于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对知识的体系的构建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可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精彩的知识整理过程的微课,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温故知新,从而构建知识体系。
案例3:笔者在《一次函数》这章书的章末总结的教学中。先要求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的研究思路是怎样的,学生杂乱无章地说了一些一次函数所学过的知识,但是并没有厘清这章书所学的知识体系。因此,笔者用动画微课进行总结,让学生在快乐地学习中学会归纳总结;微课的内容是先回顾“由简单实例中的变量关系”→“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微课中呈现知识结构图的绘制,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好的思路来源于过去的经验和以前获得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微课的优美的试听享受的特点,让学生在声画的界面下对已学过的知识有较深刻的印象,总结章节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总之,微课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优美的试听享受。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地使用微课,激活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