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新课改东风深入开展综合实践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yum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报道 王天鹏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确定了我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一代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奠定了政策基础,优化了课程结构,调整了课程门类,更新了课程内容,改革了课程管理制度。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彻底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改革学科课程的同时作了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课程作为新的课程类型,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既然是新的课程类型,其本身就需要大家去呵护,就需要不断完善,就需要教育专家、教育部门行政领导、学校一线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去不断探索、交流。作为新课程、新教材探究教学的研讨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交流活动已历三届,而且都获得很大成功,成果引人注目。
  回顾前两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交流活动,已经初步总结和展示了活动课程尝试阶段的经验和成果,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为进一步开展交流活动奠定了一定基础。课改人所期待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交流活动将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喜悦。
  2007年11月开展的第三届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交流活动,主办、承办和协办三方积极合作,投入极大热情,务实求新,丰富了综合实践交流活动的内容,不但为今后交流活动影响的扩大提供了经验积累,更重要的是,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为了向广大读者展示这次活动的全貌,特开辟专版,分活动报道、专家讲坛、一线声音、课例展示和参会心得等栏目,从不同角度加以反映。
其他文献
在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到,我国当前的既有建筑面积超过500亿平方米,其中90%以上是高耗能建筑,真
“微写作”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方式,尽管很多语文教师重视微写作教学,但是学生的微写作水平依旧没有得到太大改善。因此,如何提升微写作教学的课堂效率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考虑的问题。  一、鼓励点拨学生,营造活跃氛围  在高中微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写作活动的共同体。教师通过营造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在微写作教学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微写作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作为引路人,应主
微写作指的是篇幅较小、主题和目标非常明确、极具针对性的写作。微写作重视写作内容的完整性,不局限于表达方式,但是对表达方式的逻辑性和纯粹性有一定的要求。微写作主要有下面三个特点:第一,微写作语段简短。微写作一次只描述一个内容,可以是事物、观点、情感,字数可以是几十字,也可以是一两百字,但一般在200字以内。第二,微写作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微写作可以是课堂上限时命题写作的形式,也可以是朋友圈或微博上发
语文是一门感情色彩比较浓烈的学科。在高中阶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核心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健康发展,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听课状态。师生关系好,学生在课上会积极主动地发言,学习效率也会很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素养教育;相反,如果师生关系较差,学生很难对语文产生兴趣,教师也没就有办法让学生对语文课
在专业的设置上,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主张专业应分得较粗略,涵盖面要宽些;一种则主张专业应分得细些.
在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路基工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施工内容。为了保证铁路后续运营安全,需要切实做好路基填筑及支档防护工程的施工。文章以工程现场实际为例,从土工格栅施工
在教育科技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合理化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这不仅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明确要求,还是优化课程教学
风景园林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既是美化城市的风景,又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美感,但从更实际的角度考量:其建造过程成本消耗巨大,很多中小城市、欠发达地区甚至
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创新教育模式.株洲工学院把教学实践基地建在行业内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前沿,共建"中山包装学院",实施"四个结合"的合作教育办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