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曲度矫正的临床意义

来源 :颈腰痛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gzwoain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曲度矫正与术后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2006—01—2010—01月,回顾性分析9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A组行传统腰后路椎板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手术。B组术中常规钉棒系统加压。C组术中C型臂透视下矫正腰椎曲度。对患者术后腰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内固定系统松动及断裂情况进行比较,应用VAS及ODI对下腰部及双下肢疼痛症状评分。结果三组术后腰椎曲度丢失及椎间隙高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c组无断钉脱钉断棒发生,A组发生率为10%,B组为6.1%。C组腰痛VAS及ODI评分改善与A、B组比较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基于双平面X线的立位脊柱三维重建技术定量测量椎体轴向旋转角(Verte—bral Axial Rotation,VARY)。并初步判断立位三维重建下测量VAR的精度。方法对一位主诉为腰痛的病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过程中,采用三维CT导航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7-2015-08行MIS-TLIF手术治疗的61例LDH患
目的回顺分析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探讨其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方法2008—01-2013-12病区共收治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术区深部感染35例,根据末次随访内固
目的观察退变颈椎间盘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与分布,并探讨其与颈椎间盘退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RQ-PCR)检测30例退变颈椎间盘及10例正常对照椎间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