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题从语言、技巧、意象三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然而学生最怕关于表达技巧考查。本人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浅析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表达技巧的内涵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表达技巧分类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记叙。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2.描写。一般要注意诗人观察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景观察角度的变化、形色声味等)。
  3.抒情。抒情方式有直抒胸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4.议论。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点明主旨。如,“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三、常考题型
  1.鉴赏修辞手法。指出某句诗词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艺术效果。
  2.鉴赏表达方式。明确指出诗歌中主要哪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何作用。
  3.鉴赏表现手法。指出诗歌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如衬托、对比、象征、比兴、渲染和烘托等),并结合诗句分析其对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和效果。
  4.鉴赏结构。指出诗歌在不同结构上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如开门见山、前后照应、卒章显志、过渡等)
  四、答题技巧
  把握答题模式熟知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最先改变的。习惯于应试教育的高中教师,眼光瞄准的高考,以之为目标而展开的教学工作是很多年来雷打不动的定律,同时高考的指挥棒也让教师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味的实习全面的“浇灌式”教学。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最先应该改变的就是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个人表演”转变到让学生自主的、创新的学习。温儒敏教授指出在新课程的教材编写中,课后习题的编写中就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点,更
期刊
一、概述  学习文言文,解释实词词义时老师常讲某个词活用为什么,即实词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属于某一类词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例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
期刊
虽然从小学就开始写作文,但没有学生会说写作文容易,也没有老师会说指导作文不难。即使有的学生在作文竞赛中获过奖,但平时写作时依然是眉头紧锁,面露不悦。直到高中每次布置写作文,好多学生还是会怨声载道,牢骚满腹,迟迟不肯动笔。好多学生都感觉无话可写,无事可叙,无情要发,无点要驳,有时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凑,这样也许是写作最痛苦的事吧。究其原因,我感觉他们是缺乏对生活的留意、观察和感悟,针对新课改革,结合自
期刊
孩子进入高年级之后,我发现他们的思想上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不再像小的时候,能接受老师指出的不足与批评。一次,在与学生的聊天中才得知,自己已经成为了学生秘密小说中的“主人公”。班级有几个擅长写小说的才子,利用写小说的时机将我描写成“小龙女”与“管家婆”,并配上相应的卡通漫画。经过深入地了解才知道,原来这几个男孩子这样描写都是因为我,经常让他们将错题改对才出去玩,这样我手中的学生的成
期刊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期刊
一千多前的韩愈在他的名篇《师说》中这样诠释着老师的职能,他认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教书育人。  也许会有人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事,是学校领导的事。不错,他们都应当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有教书育人的一份责任,因此,德育不是政治老师、班主任、学校领导的专利。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
期刊
荆轲刺秦王,原本应该是两个人的表演,却因那个所待之“客”未出场而变成一出独角戏。  我很好奇,那个未到场的“客”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什么值得赴秦行刺的荆轲期待?  我想,那位“客”必定体格魁伟,武艺高强。  荆轲入虎狼之秦行刺虎狼之君,必定期盼一位武艺高强之助手。无论是否如后世所评“惜哉剑杰疏,奇功遂不成”,荆轲此番的任务非同一般,若无强人相助,实难遂愿。况且,纵观整个刺秦行动,荆轲首先是以一个
期刊
我尝试过多种作文评改方法,通过比较,发现采用学生互评互改的方式,效果最佳。所谓“学生互评互改”,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位,同桌或前后桌两人,彼此交换着修改作文的一种方法。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要求简单些,以后逐渐加码。在评改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个过程共分五个步骤。  首先,要明确互评要求。作文结束之后,我根据训练目的提出具体的评改目标。针对不同的文体训练,也会有不同的
期刊
一  郭璞《游仙诗》有鲜明的述志写怀、咏叹抒情特色,借“游仙”寄托现实感受和理想追求,突破了游仙之趣,是抒情诗在晋代的特殊表现形式,在空洞的玄言诗盛行的时潮下,以其情志抒写独放异彩。它是晋代难得的抒情咏怀诗,是晋诗中的珍品,在我国抒情咏怀诗的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游仙诗》第五:  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圭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悲来恻丹心
期刊
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时有变化,我想这绝不会是任意而为之,而一定是有编订者的良苦用心。历史的选择总是残酷而无情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上一世纪的文艺家们,有的已逐渐被历史所遗忘,而有的却从历史的长河里跳了出来,以自己的卓越贡献和成就证明他的价值,并且越来越发出艺术的金闪闪的光亮。夏衍就是属于后者,而夏衍曾经说过“在我的作品里如果说价值,《包身工》当属最大”。  《包身工》又重新出现在了语文课本中,不可否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