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户外摄影师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n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的火焰


  撰文:文森
  提名理由
  金晋,越野跑优秀摄影师。他镜头下的星空绚烂、雪山傲立、人影跃动……都留下了他对这个世界最真实的表达。他对于越野跑这项运动有着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总能抓住那个最具有意义的瞬间。金晋对动感、神态、情绪的捕捉能力,都体现着户外运动精神中可贵的坚韧和激情。无论是独特的角度,还是经典的构图,以及照片所传达的氛围意境,都源于金晋对摄影的热爱和不懈的追求。
  2020年11月的一天,朋友圈里突然有很多朋友发出了自己参加越野跑赛事的照片,这些照片无不山形秀丽,闪现着跑者的英姿。一个名字重复的出现在眼前:金晋。
  11月7日,摄影师金晋在四川省四姑娘山山区拍摄期间,因捡拾掉落山崖的無人机而发生滑坠,不幸遇难。彼时,金晋在为“2020环四姑娘山超级越野跑”赛事拍摄。

  “不远了,干掉他!”
  一时间,众多越野跑者纷纷悼念。
  一位朋友在朋友圈这样写道:“9月云间花径CP3往顶的路上,你出现在路径的岩架上,一个黑色镜头弓腰咔嚓,彼时我刚被何亮亮超过不久,李科紧压在后,我肌肉酸痛,呼吸急促,咬牙强撑……你的面相我记不得了,但你对强弩之末的这个选手说了一句‘不远了,干掉他!’那对我简直是莫大的振奋,彼时彼刻,亦此时此刻。”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金晋不是作为一个置身事外的摄影师出现的,他会出现在赛道旁,为路过的参赛者助威喝彩,与其说他是在记录比赛,它更像是一个顺带拍照的参与者。
  做一名职业的越野跑摄影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一名摄影师必要的职业素养外,越野跑摄影师还需要对越野跑运动和赛事全面的了解,并且有充足的体能和技能进行荒野徒步、露营、蹲点的能力。
  祁敏回忆,玉龙雪山超级越野赛的时候,他早上6点从白沙古镇出发,到达大峡谷4000米海拔的时候,远远就听到金晋在大声为他助威。他跑到金晋面前的时候,金晋的身旁就是帐篷,为了拍摄出好的作品,金晋提前一晚就上山踩点扎营,只为留下最美的山与人。

  金小晋纪行
  不拍摄赛事的时候,金晋会将相机带向更远的远方。
  从2016年起,金晋一直在更新自己的个人公众号“金小晋纪行”。2016年发布的文章,大多是在日本的九州,那是他在春节期间去日本旅行所拍摄的照片,金晋几乎事无巨细地将他的见闻倾注进了一篇篇文章。
  后来,金晋开始将镜头带向了更远的地方:加拿大的落基山脉,英国的峰区,德国奥地利的阿尔卑斯,还有世界之巅脚下的EBC……
  金晋镜头中总是少不了山的身影,并且他镜头中的山,总是透露着一种平静、安宁、哲学意味的美感,并不总是阳光明媚,有时是云雾缭绕、半遮半掩,遗世独立地伫立在远方,湿润和凉爽的感觉渗透在镜头的每一个角落。
  金小晋纪行的最后一次更新,停留在2020年3月20日,他再次来到了日本,将镜头对准了富士山。在那篇文章中他盘点了从各个方向上观望富士山的最佳地点,并在文末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见得到见不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珍惜每次的体验。今年从各大联赛的停摆,到众多国家的关闭边境,希望这个世界早日远离这次灾难,我们可以重新走到户外,去拥抱大自然。”
  生命的火焰
  作为一名越野跑摄影师,金晋无疑是一流的。他热爱山,热爱跑步,他镜头下的山和跑者也是独特的。
  他不偏好用超广角镜头来表达规模的宏大,或是体现照片的视觉冲击力。而是喜欢用普通广角或者中焦镜头的小视野和景深,将渺小的跑者与庞大山体一隅纳入构图中,利用纵深感和大小尺度的对比来体现空间的广阔和恢弘。
  他的图片往往透露着不真实的真实感,不真实,因为画面中的场景美得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真实,是图片中最大程度保留了场景的空间、布局、事件和色彩。他往往不能很快地把图片交给被拍摄的跑者,因为后期的时间比较长。他却又不热衷于塑造光阴和调色,图片中的光与色都使人身临其境。
  他镜头中的人物也有着鲜活的温度,他们不一定占据画面最大的比例,但总处于显眼的位置,与广阔的场景形成呼应。他总能在无数个瞬间中,留住那个最具有意义的瞬间,动感、神态、情绪都把握得恰到好处。
  这样的差异感非但没有让图片中的跑者显得微不足道,反而愈发强化地体现了那种深深植根于每个跑者心中的精神,那是一种坚韧、一种激情、一种生命的火焰。
  有人这样在朋友圈里写道:我的越野跑照片中目前最喜欢的一张,是金晋拍摄的。在越野跑题材的拍摄上,他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后记
  在为金晋所撰写的纪念文章中,欧阳凯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虽然远远不够,但以欣赏图片的方式纪念摄影师是我想过最合适的方式。希望可以从他的作品看出来他曾经是一名对于大自然、自由和运动拥有无比热情的摄影师,而现在他永远会在我们心中是一个最厉害的摄影师,最好的人。”

看看荒野的伟大与残酷


  提名理由
  2020年,摄影师马子同荒野计划中的大横断项目团队出发,从暮春走到深秋,历时130天,徒步翻过100多个垭口,全程1180公里,累计爬升80000多米,探索出中国首条具有完整轨迹的千公里级徒步路线。从滑坠悬崖、暴雪围困,到深山遇熊,从贡嘎日出、山谷云海、到雨后彩虹,他坚信中国的风景不输国外。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用徒步的方式去感受。用最真实的方式去记录,这条令无数人向往的梦想步道,第一次通过影像,完整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2020年,是不平凡而又特殊的一年,这一年里,我们都经历了很多很多,也更加能感受到生活的珍贵、生命的价值和爱的力量。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些梦、一些人、一些热爱和一些信念是无价的,是无法用他人的标准去衡量的,那是我们内心深处不求回报,并不停向前的真实动力。而对于我来说,能让我有这种热情的,就是深入荒野,去走、去经历,去看看荒野的伟大与残酷,去感受自然的奇妙和自我的渺小。
  我也不知道从何时起,开始爱上户外摄影,可能是因为我出生在平原,一直到大学也从未见过山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讨厌热闹,希望获得内心的宁静,也或许,是一种天性吧。

  从学生时代的城市探险,到毕业后喜欢上骑行,再到后来爱上荒野徒步,无一不是对山野热爱的延续,而我,也从一个爱好者成为了记录爱好者的摄影人,更能感受他们对山野的热爱,也更能感知他们的内心种种情绪。
  我们虽然普通,但一定要站立在自己所热爱的世界里,努力奔跑,你可以比别人多活10年,但也仅仅只是七八十岁后的那10年,并不能多活20或30岁这十年,而最富有激情的这10年,可以让你去做其他十年所做不了的事情。
  10年前,骑行川藏线,觉得人生有那么一件热血的事,够了。10年后,徒步大横断,依旧热血沸腾,虽然几经生死,但如果让我再次选择,我依然会选择这种滚烫的人生徒步摄影与其他摄影不同,需要摄影师每天负重五六十斤,在高海拔徒步行走的过程中,去拍摄、去记录。它不会给时间让你去等待好天气,也不可能让队友去帮你,而是需要你去应对所有的危险路况和恶劣天气。为了一个好的镜头,可能需要你独自爬到高处,找到一个好的视角,等待队友的到来伺机按下快门,然后再去追队友,再寻找下一个视角,如此反复……
  有时候徒步了一整天又累又饿,终于到达营地时,为了一个好的视角,才卸下背包,又得咬着牙独自背上相机,爬上垭口,去等待片刻的风景。
  户外摄影,带给你心灵的触动和感受,与其他摄影又完全不一样,它能带着你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这个社会,去最为偏僻的山村感受那份淳朴热情,去荒野的最深处感受自然的奇妙。

  当被雨水折磨了一个月,终于迎来大横断之行的第一个日出时,走出帐篷,就被群山之上的万丈霞光所震撼,一度激动到流下泪水。
  当淋着大雨翻过垭口,累到崩溃万分,浑身湿透近乎失温的状况下,站在山顶之上看山谷间云海翻腾时,值了。
  当连续吃了半月的泡面,每天还要赶路三十多公里而走到两腿发软,浑身无力时,碰到热心牧民的盛情款待,那股温暖瞬间击中内心。
  当8月突降大雪,被围困深山,队友病倒在帐篷危及生命却又无力下撤时,风雪之中迎来牧民大哥的救援,让你感动到落泪。
  当在深山野岭走了两个多月,在山里遇到疫情检查,让你哭笑不得时,你不得不感慨国家对于疫情防控做出的努力以及基层干部的尽职尽责。
  当走到一个牧场,被热心的姑娘邀请去喝茶时,才发现两间小木屋竟是一个牧场幼儿园,即使每年不到10个孩子,而她,在这里已经坚守了5年。
  走到大凉山地区,看到深山里在修防火道,偏远牧屋建立信号塔,一方面是制造隔离带,另一方面就是方便救火。国家为了防火一直在努力去采取各种措施完善,能更快速、高效地去避免伤亡。
  走过3个月的雨季,终于迎来了秋日的晴朗,星空、日出、森林、雪山、海子、日照金山……走过阴霾,终现美景,一切都是值得的。
  临近结束,在达美拥雪山下的营地,饭后大家围着篝火聊着天,此时,有数颗流星从雪山上方劃过,队友提醒许个愿望,我想了想,摇了摇头。那一刻,我没有烦恼,没有欲望,或许也只有置身荒野才能真正放空自己,如果非要许一个愿望,大概是希望让时间停留在那一刻吧。
  1000多公里,从暮春走到深秋,从最开始的6个人,走到最后的两三个人,这一路上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有喜有悲,有苦有甜,经历过生死,也被热心所温暖。我们一起走过最后一个垭口,最后一片海子,最后一个牧屋,最后一公里……
  这一路,我记录着横断山脉的美景,我记录着偏远山区纯朴热心的人,我记录着一路上发生的故事,我记录着当下的心情,我记录着充满未知的每一天。户外摄影不仅仅是我的爱好,它已经成为我与大自然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更能让我很好地表达当时的一种感受,留住那一刻的触动。
  对于摄影,我其实也才入门,没有什么技巧。凭着热情,用徒步的方式去感受,用最真实的方式去记录,用自己的认知去记录、去表达。那种原生态,那种淳朴热情,那种纯粹的美,用身临其境的方式去感受,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曾经跟朋友说起,有那么一两年,我睡帐篷的时间占据了一年的三分之一,他们不相信,到现在,他们终于信了。平时几乎不会拿出相机,但只要一进山,就有着无穷的热情,即使再怎么去减少负重,摄影器材都不在选择范围之内。有时候,翻山越岭累到崩溃,只要听到前面有美景,立马就又有劲了。
  或许,美景,才是每一位户外摄影师的兴奋剂。
  有人采访时这样问我,你走完大横断有什么遗憾的?对于我来说,走完之前,可能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为了走通大横断,而不得不只能选择雨季,而没有看到最美的风景。而走完后,又觉得没有什么遗憾了,至少用心的去感受了这一路的风景和人文。
  一直以来都特别热爱着户外摄影,也经常看一些风光类纪录片,可这种类型的片子,大多是国外的,瞬间就有种失落感,国内美景何其多,希望有更多的户外摄影师,能把中国的美展现出来,国内的风景绝不输国外的。

记录登山舞台的幕后


  提名理由
  职业向导的身份,让他接触到常人难以拍摄到的高海拔景象,在海拔8000米高度的生死线上,每一克重量都能省则省,他却扛着沉重的器材,竭力记录每一个精彩的攀登瞬间。
  从喜马拉雅到喀喇昆仑,从速攀珠峰到冬季K2,他擅长捕捉山峰恢弘的视觉效果以及人类登山者的伟大与渺小,当历史的聚光灯聚焦在成功的登山者身上时,他把镜头对准了舞台幕后——一群用简陋的铁架和木棍,敲开K2大门的背夫们,用真实的影像告诉世人,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登山舞台上,聚光灯往往聚焦在登山者身上,他们的故事会被传颂很久,他们的事迹会篆刻进登山的丰碑。
  登山的舞台,却不是只有主角,在登山者的身后,是一群用沉重的铁架和木棍,用简陋的装备一次次运送物资的背夫们。
  从现代登山进入“大发现时代”开始,巍峨的喜马拉雅、高耸的喀喇昆仑便有了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和登山队员一起进入以往无人踏足的生命禁区,在承担了同样的风险后,分享着登山家成功的喜悦,但一直被忽视在舞台的角落,为世人遗忘。
  他们承担着物资运输、探路修路、建设营地、后勤保障的任务,也承担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受伤风险,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尼泊尔、在巴基斯坦,世代伴着雪山的人们,他们的生活随着登山者的到来也被改写。
  今年尼泊尔联合团队成功在冬季登顶8611米的K2峰,一举摘下14座8000米雪山冬攀的最后明珠,登山历史也在他们携手踏上顶峰那一刻被改写。
  这支由夏尔巴组成的队伍,一改往日背夫、协作的角色,站在了舞台的中心,向世人展示了他们无畏、坚毅、团结的形象。
  聚光灯打在他们被寒风雕刻过的脸庞上,人们才知道,这群可爱的背夫,才是真正的英雄。
  而就在巴基斯坦,在喀喇昆仑山脉中、在K2大本营徒步路上,有一群戴着毡帽、穿着单鞋的人,用简易的背架和绳子,背着平均25公斤重的行李,与登山队一起,顶着漫天大雪和肆虐寒风的侵袭,走过悬崖边的羊肠小道,纵穿漫长的巴尔托洛冰川。
  登山者来这里为了梦想,可背夫们,只是为了生存。
  在这群巴基斯坦背夫的支持下,尼泊尔的登山家们站在了冬季的K2顶峰。在巴基斯坦,在这群背夫的家乡,有包括5座8000米山峰在内的太多舞台,还有更多的荣誉和明珠等待拂去时间的尘埃,我们期待着,这群背夫有朝一日,像尼泊尔的夏尔巴一样,站在属于自己的舞台正中央,走向舞台的聚光灯下。

  对话
  OUTDOOR:在高海拔进行拍摄,你会用到什么器材?
  高立:我现在用的摄影器材主要是尼康的D850和Z6,一个拍照,一个拍摄视频,通常还会带一个备用的索尼黑卡和一部运动相机。
  超高海拔摄影,重量非常敏感。很多时候还要带无人机、各种电池、配件等,这些东西都需要自己背负,因为这属于攀登之外的东西,让背夫和夏尔巴去背负是不合理的。
  OUTDOOR:为什么会开始高海拔的摄影作品创作?
  高立:我本身就比较喜欢摄影,喜欢高海拔那种通透的自然风光,之后开始登山了,就习惯性地带上相机记录攀登过程。我也是一名向导,在带队过程中,也会给队员记录下精彩的瞬间。
  OUTDOOR:拍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哪些问题?
  高立:在高海拔登山,通常攀登线路是固定的,这就给摄影的角度也“固定了”,为了安全,是不能脱离线路和解开保护绳的。如果你不想你的照片全部都是登山者的“屁股”,那你必须要拍了一个镜头之后,在安全的前提下再次去超过他们,反反复复,这对体能也是一种很大的考验。
  还有大量电池在极寒天气下的保温,去冬攀K2,我们从离开斯卡都开始一直到K2大本营,用了11天,路上都没法充电,而且气温极低,白天零下20°C左右,夜里会达到零下50~60℃。这就需要带大量备用电池,而且需要保温,在白天行进途中,我都是放在贴身的衣服兜里,每天每个衣兜里面都装满了各种电池。夜里睡觉的时候,再转移到睡袋里面。
  今年攀登珠峰的时候,到了8700米,天际线亮了,我从背包里面拿出相机,从贴身的兜里拿出电池,这样才能让相机正常工作,而且每次拍摄后,还要及时从相机里面拿出电池放回衣服里面保暖,不然电池很快就会因为低温没电。
  OUTDOOR:对照片会进行哪些后期处理?
  高立:我很少去处理照片的,个别曝光不准确的,会后期处理一下曝光和对比度,尽可能的去还原肉眼真实的场景,风光摄影最重要的是真实。
  高海拔拍摄,废片率超高,无法摆拍和重拍,一个攀登动作往往就是1~2秒的时间,错过了也就错过了。
  OUTDOOR:最让你震撼的一次拍摄是什么时候?
  高立:冬天去K2,深入喀喇昆仑山峰,整个就是冰雪世界,和夏天去K2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背夫排着长长的队伍穿梭在冰天雪地之间,身着简陋的装备,给我留下了永远的记忆。随着今年冬攀K2成功登顶,又牺牲了5名实力强大的登山者,接下来应该很少有人再去尝试冬攀K2了,所以也没有机会再去記录这群为登山者默默付出的背夫,无名的英雄。
其他文献
原 文  [1] 时间,可能是世界上最司空见惯也是最不可思议的事。试想,从无到有、从生到死,一切都在时间中演化、发生。然而,时间是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时间的本质是什么?  [2] 时间也同万物一样,如老子所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英国当代科学家霍金认为,时间是从“宇宙大爆炸”时才开始的,而根据量子物理学的研究
夏威夷這个众人皆知的度假胜地,曾是一个太平洋中与世隔绝的小岛,因为其优美的风景成为了众多好莱坞电影的取景地。夏威夷大岛上喷发中的活火山、海拔4000多米的观星胜地,可爱岛的太平洋大峡谷,摩洛凯岛的世界最大海崖,夏威夷的景致细数起来实在太多。然而这一切对一个飞行员来说,并不是夏威夷全部的故事。    虎!虎!虎!  听到了檀香山国际机场塔台(Honululu International Airpor
在电影《环太平洋》中,有个痴迷于“怪兽”的科学家,把各种怪兽的模样满满地刺在胳膊上,为了能够与怪兽零距离接触,甚至决定在自己与怪兽的大脑之间,搭建所谓的“drift”(大脑连通的桥梁),可谓怪兽“脑残粉”。近日,偶得一“怪”书,名为Science Ink:Tatoos of the Science Obsessed,讲的就是这样一群科学“脑残粉”,当然,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刺青”。
救生毯根据用途分为很多种,常见的有保温类型的、耐火类型的以及防晒和防水类型的。在不同环境下的作用也大不相同,有时候可以真的救人于水火,有时候也仅仅是个有奇葩用途的小工具。使用误区  救生毯用来烤土豆?  救生毯亮闪闪的外观和烤鸡翅的锡纸很像,但不代表它们功能也一样,如果你把保温毯包着土豆扔到火堆里,再拿出来的时候肯定不是你所期待的样子。常见的铝膜救生毯是由聚酯薄膜(塑料)制成,不耐高温,仅反射热量
伴随着经济危机和乡村环境恶化,如今人们向往的,不再是乡间的别墅和宽敞的车库,而是在城市里有一个小小的房子:从那儿,骑着自行车就能去公司、公园、商场等任何日常生活所离不开的地方。
本奖项所指向的探险活动是对未知地带和无人涉足的地区,进行有目的的考察和探索,包含一定科学成分的民间探险活动。  冯静  首位通过越野滑雪成功远征南极点的中国女性  庹俊卿  首位用自制皮划艇沿顺时针完成中国海岸线划行及调查的中国人  周本州  冬季单人桨板无后援漂流通天河  提名NOMINATION  冯静  首位通过越野滑雪成功远征南极点的中国女性提名理由  现代探访南极点的征途,世人能徒步走完
庚子年马上过去了,这是魔幻与颠覆的一年。年初疫情爆发,工作停歇、生活静默,很多人一直梦想的长期休假,没想到竟会以这种方式实现,带来的却只是不安。  打开网页,世界对我们一片侧目。各种指责以及愈演愈烈的从经济到政治的封锁制裁,这让宅在家中的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忐忑。谁料随着时间的推进,事情却开始了戏剧性的反转——中国成了全世界唯一一个把疫情打倒的地方。  在产能引力作用下,订单和资金如虹吸般回流,加之
语言学家的角色  David Crystal(1941-),著名英国语言学家,他的学术兴趣广泛,包括语言教学、临床语言学、司法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等,同时还是一位莎士比亚专家。著有超过120本语言学书籍,为语言学的普及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当属《剑桥语言学百科全书》(1987,1997,2010)和《剑桥英语百科全书》(1995,2003)。Crystal自传Just aPhras
There was a time in my boyhood when I felt that Father had handicapped(造成麻烦)me severely in life by naming me after him, “Clarence.” All literature, so far as I could see, was thronged with(充斥着)objecti
“Whenever you do a thing, act as if all the world were watching,” Thomas Jefferson said, never envisioning that two centuries later, the whole world would be watching indeed.1  From license-plate c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