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主体结构施工》课程的教学现状,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原理,本文从中职《主体结构施工》课程中的应用案例入手,阐述了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主体结构施工》课程的方法,分析了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时的项目选择及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主体结构施工;应用案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5-0095-03
《主体结构施工》教学现状及其项目教学法应用原理
《主体结构施工》在中职建筑类专业中是一门比较重要的专业课程,各种概念和原理的理论性、逻辑性较强,是许多后续专业课程不可或缺的基础课。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填鸭式”课堂授课方式,学生难以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许多授课教师也感叹完成教学任务困难。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难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教学目标要求。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完成指定项目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真刀真枪”的演练。它的优越性得到各国教育界的重视,尤其是在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学习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的实践范围内学生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要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可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方法。
项目教学法在《主体结构施工》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一)第一步:获取信息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概念,培养他们接受项目任务的兴趣。
1.教师提出学习课题。
学习课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及内力分析模拟教学。
2.教师讲解理论知识。
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包括:(1)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概念及受力特点;(2)各种钢筋混凝土结构类型的比较(利用多媒体投影设备举例);(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选型原则;(4)钢筋放大样图的比例,操作、绘制钢筋放大样的基本要求;(5)钢筋下料单的概念,编制下料单的准备步骤及内容;(6)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其中包括非预应力下料长度计算与预应力下料长度计算,了解混凝土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7)钢筋代换的原则,注意事项,代换方法。
3.教师给出项目任务。
利用给定的图纸,制作相应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骨架(参见图1)。
4.教师给定实训材料。
钢筋:Φ8(300kg)、Φ16(650kg)、Φ20(850kg)。
20号扎丝 :350mm长(12kg)、300mm长(12kg)。
5.教师给定操作工具。
操作台、卡盘、钢筋扳手、断线钳、钢卷尺、钢筋钩、钢筋弯曲机、钢筋切断机。
(二)第二步:制定计划
帮助学生进入完成项目任务的角色,进一步理解教师讲解的理论,开拓思维,发掘创造潜能。第一,学生自愿分组(3~4人为1组),对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和安排的任务进行讨论。第二,钢筋类型选择,确定本组将采用的钢筋直径与类型、扎丝的型号和长度。第三,学习与讨论相关规范、计算钢筋下料长度。第四,讨论制作方案,确定连接方式,绘制并填写钢筋配料单(预算)。
(三)第三步:做出决定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首先,由小组成员和教师讨论,互相提问、解答;其次,教师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完善方案;再次,学生做出最后决定。
(四)第四步:实施计划
引导小组各成员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团结协作,凝聚集体的力量。小组成员合作完成钢筋模型制作,然后,共同列出实耗材料清单(决算)。
(五)第五步:控制和检验
教师指导学生取长补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进一步在纵横两方面拓展知识结构。首先,各组将成果陈列在教室展台,互相观摩。其次,小组代表发言,陈述制作方案和制作过程。再次,讨论各组钢筋制作与安装的规范要求与注意事项。最后,讨论钢筋模型制作与实际施工之间的区别。
(六)第六步:评定
对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开拓创新精神。评定内容包括:工作习惯、态度、安全性评定(本小组学生自我模糊评定);下料清单评定(本组学生自我评定);钢筋或箍筋的不足或附加评定(全班学生讨论后议定);制作总高度的准确性评定(本组学生自我评定);制作总长度的准确性评定(本组学生自我评定);钢筋弯曲的质量评定(全班学生讨论后议定);箍筋加工尺寸的准确性评定(全班学生讨论后议定);主筋尺寸的准确性评定(本组学生自我评定);钢筋的绑扎评定(本组学生自我评定);构件的方向评定(本组学生自我评定);主筋、箍筋的正确摆放评定(本组学生自我评定);主筋与箍筋的间距评定(本组学生自我评定)(参见表1)。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比较
从以上项目教学法在《主体结构施工》章节的应用案例,可以看出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有着更优化的教学效果。
项目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主动地“我要学”;学生能同时学习理论和技能,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各感知器官的情境性学习,书本内容很快内化为自身知识,并立即应用于实际。
传统教学法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地“要我学”;教师讲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课堂气氛沉闷,内容枯燥,师生缺乏交流;缺乏情境和情感体验的浅层次学习,虽了解知识却难以运用知识解决任何问题。
实施项目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项目教学法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各专业依据自己特点正在积极尝试,《主体结构施工》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项目的选择项目应同时蕴含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深入浅出;项目要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项目的设计应能让学生感兴趣,激发学习自觉性;项目应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合作。
教师的教学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对本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认真设计本课程项目,撰写新教案;教师应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强化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上课应从“授”变成“导”,应认识到角色的转换,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项目讨论和成果展示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意见;及时总结。
课程的实施课堂应设置小组操作区、成果展示区;学生分组在自愿前提下教师应根据观察稍作调整,以利于项目顺利进行;教师应重视“控制和检验”阶段教学,让学生互相学习,真正、灵活地掌握所学内容。
项目教学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从以课堂讲解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操作为中心,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理想的学习环境是应当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境,这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配合、协作、互相学习及评价,对于推进学习进程至关重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从中职《主体结构施工》课程采用项目教学的实践中可以看出,采用项目教学法贴近学生特点,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新型课程模式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凌.高职高专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7,(12):23-26.
[2]陈燕岭.技工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新尝试[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3]刘景福,钟士贤.基于项目的学习[J].外国教育研究,2002,(5).
[4]夏友明.钢筋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赵绍青(1959—),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市高级技工学校讲师,技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和建筑工种技能训练。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主体结构施工;应用案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5-0095-03
《主体结构施工》教学现状及其项目教学法应用原理
《主体结构施工》在中职建筑类专业中是一门比较重要的专业课程,各种概念和原理的理论性、逻辑性较强,是许多后续专业课程不可或缺的基础课。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填鸭式”课堂授课方式,学生难以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许多授课教师也感叹完成教学任务困难。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难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教学目标要求。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完成指定项目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真刀真枪”的演练。它的优越性得到各国教育界的重视,尤其是在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学习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的实践范围内学生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要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可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方法。
项目教学法在《主体结构施工》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一)第一步:获取信息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概念,培养他们接受项目任务的兴趣。
1.教师提出学习课题。
学习课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及内力分析模拟教学。
2.教师讲解理论知识。
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包括:(1)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概念及受力特点;(2)各种钢筋混凝土结构类型的比较(利用多媒体投影设备举例);(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选型原则;(4)钢筋放大样图的比例,操作、绘制钢筋放大样的基本要求;(5)钢筋下料单的概念,编制下料单的准备步骤及内容;(6)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其中包括非预应力下料长度计算与预应力下料长度计算,了解混凝土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7)钢筋代换的原则,注意事项,代换方法。
3.教师给出项目任务。
利用给定的图纸,制作相应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骨架(参见图1)。
4.教师给定实训材料。
钢筋:Φ8(300kg)、Φ16(650kg)、Φ20(850kg)。
20号扎丝 :350mm长(12kg)、300mm长(12kg)。
5.教师给定操作工具。
操作台、卡盘、钢筋扳手、断线钳、钢卷尺、钢筋钩、钢筋弯曲机、钢筋切断机。
(二)第二步:制定计划
帮助学生进入完成项目任务的角色,进一步理解教师讲解的理论,开拓思维,发掘创造潜能。第一,学生自愿分组(3~4人为1组),对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和安排的任务进行讨论。第二,钢筋类型选择,确定本组将采用的钢筋直径与类型、扎丝的型号和长度。第三,学习与讨论相关规范、计算钢筋下料长度。第四,讨论制作方案,确定连接方式,绘制并填写钢筋配料单(预算)。
(三)第三步:做出决定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首先,由小组成员和教师讨论,互相提问、解答;其次,教师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完善方案;再次,学生做出最后决定。
(四)第四步:实施计划
引导小组各成员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团结协作,凝聚集体的力量。小组成员合作完成钢筋模型制作,然后,共同列出实耗材料清单(决算)。
(五)第五步:控制和检验
教师指导学生取长补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进一步在纵横两方面拓展知识结构。首先,各组将成果陈列在教室展台,互相观摩。其次,小组代表发言,陈述制作方案和制作过程。再次,讨论各组钢筋制作与安装的规范要求与注意事项。最后,讨论钢筋模型制作与实际施工之间的区别。
(六)第六步:评定
对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开拓创新精神。评定内容包括:工作习惯、态度、安全性评定(本小组学生自我模糊评定);下料清单评定(本组学生自我评定);钢筋或箍筋的不足或附加评定(全班学生讨论后议定);制作总高度的准确性评定(本组学生自我评定);制作总长度的准确性评定(本组学生自我评定);钢筋弯曲的质量评定(全班学生讨论后议定);箍筋加工尺寸的准确性评定(全班学生讨论后议定);主筋尺寸的准确性评定(本组学生自我评定);钢筋的绑扎评定(本组学生自我评定);构件的方向评定(本组学生自我评定);主筋、箍筋的正确摆放评定(本组学生自我评定);主筋与箍筋的间距评定(本组学生自我评定)(参见表1)。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比较
从以上项目教学法在《主体结构施工》章节的应用案例,可以看出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有着更优化的教学效果。
项目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主动地“我要学”;学生能同时学习理论和技能,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各感知器官的情境性学习,书本内容很快内化为自身知识,并立即应用于实际。
传统教学法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地“要我学”;教师讲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课堂气氛沉闷,内容枯燥,师生缺乏交流;缺乏情境和情感体验的浅层次学习,虽了解知识却难以运用知识解决任何问题。
实施项目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项目教学法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各专业依据自己特点正在积极尝试,《主体结构施工》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项目的选择项目应同时蕴含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深入浅出;项目要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项目的设计应能让学生感兴趣,激发学习自觉性;项目应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合作。
教师的教学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对本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认真设计本课程项目,撰写新教案;教师应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强化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上课应从“授”变成“导”,应认识到角色的转换,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项目讨论和成果展示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意见;及时总结。
课程的实施课堂应设置小组操作区、成果展示区;学生分组在自愿前提下教师应根据观察稍作调整,以利于项目顺利进行;教师应重视“控制和检验”阶段教学,让学生互相学习,真正、灵活地掌握所学内容。
项目教学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从以课堂讲解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操作为中心,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理想的学习环境是应当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境,这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配合、协作、互相学习及评价,对于推进学习进程至关重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从中职《主体结构施工》课程采用项目教学的实践中可以看出,采用项目教学法贴近学生特点,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新型课程模式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凌.高职高专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7,(12):23-26.
[2]陈燕岭.技工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新尝试[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3]刘景福,钟士贤.基于项目的学习[J].外国教育研究,2002,(5).
[4]夏友明.钢筋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赵绍青(1959—),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市高级技工学校讲师,技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和建筑工种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