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的影响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1010ping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研究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入选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除不加用依达拉奉外其他治疗方法同治疗组.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3、5、7 d清晨7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测NSE水平.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NSE水平分别为(48.73±30.46)μg/L和(40.86±22.05)μg/L,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5、7 d,两组NSE水平分别为(34.16±15.08)、(29.86±12.61)、(29.93±14.77)μg/L和(27.42±10.07)、(22.33±8.93)、(21.17±9.67)μg/L,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NSE水平进行性下降.两组用药期间未见有任何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NSE表达的影响非常显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用药安全,不良反应少。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中国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利用目标区域重测序技术,对一个中国肥厚型心肌病家系先证者的64个与遗传性心肌病相关的基因进行筛查。Sanger测序验证可疑突变位点并筛查家系成员8例和正常个体100例,同时分析家系突变携带者4例的临床表型特点。结果本家系中包括先证者在内的4例存活家系成员携带MYBPC3基因c.1377delC突变,在100例正常对照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发生心、肺、肾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情况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 535例老年AMI住院患者按年龄、住院期间预后分别分组,回顾分析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①与60~79岁组(老年组)AMI患者相比,≥80岁组(高龄组)住院病死率显著升高(22.75%(326/422)比12.26%(1 854/2 113),X2=42.15,P<0.
目的 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7例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超声特征表现.重点观察左室两腔心及左室短轴切面测得外层致密区和内层非致密区,观察心室蜂窝状心肌内血流是否与心室相通.结果 本组7例患者均有左房、左室增大,左室壁呈蜂窝状改变,心肌运动普遍减低,深陷的小梁隐窝内血流与心室相通.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目前诊断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主要方法,可用于与其他
目的:评价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产生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4月到2018年11月收治的8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实验对象,根据患儿入院时间先后差异,患儿被分成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