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以对初中新课改标准的解读,以及农村中学对于新课改面临的困惑,提出了通过两手抓,一手抓教师的业务水平,一手抓学生的意识品质,通过教师观念、水平的提高来带动学生的提高,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育课改初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这意味着新一轮的初中数学教育改革与实验正式拉开序幕。在新课改已经进行了8年后,对于教学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又该怎样去应对呢?
1 解读新课标
第一:注重了数学的应用性。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概括与抽象。比如正负数与盈亏等。数学不单是纯公式化、符号化的让人头疼的东西。
第二:突出了数学的趣味性。新教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图文并茂。其次内容安排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分为必学和选学两部分。下面是某一调查表: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有接近半数的学生喜欢这个栏目。这是对新课改的一种肯定,新教材已经吸引学生的眼球。
2 农村中学对开展新课改的困惑
2.1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低
由于历史问题,有部分教师属于“民转公”,属于当地师范(中专)毕业生,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优秀的教师不愿意留在农村中学任教,到沿海打工现象时有发生。新课改对于这些教师来说,普遍存在“心有余,力不足”的感觉。
2.2 “注入式”教学盛行
大量采取“概念-例题-练习-习题”的教学模式。概念教学一带而过,强调细枝末节,不注重知识的形成及思维过程教学,例题讲解就是归纳题型,然后就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具体表现为:(1)误认为学数学,会解题就行,忽视对数学知识的意义理解,知识教学一带而过,强调知识的应用,题海式教学必然发生。(2)误认为教材就是相关知识产生的全部过程,没有发掘教材系统前后的联系,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读教材。有些教师不展示概念产生的过程,不分析公式的推导过程,只要学生死记概念和公式,到时会用就行,根本就谈不上让学生去真正理解概念和公式的本质。(3)误认为教师的思维逻辑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错位或脱节.
3 解决措施
3.1 一手抓教师的业务水平
首先,新课改首先要改变的是教师的思想。能够扎根基层的教师是值得尊敬的人,能扎根农村基层教育的教师,那就是更应该尊敬的人。他们具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只是限于知识更新,有点力不从心。著名华裔数学家项武义认为,中国数学教育的最大弊端是教师培训,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师培训,要先有一套好的师资培训教材,再有一套实验教材,再有统一的标准。
其次,要求每名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钻研新课标、教材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挖掘教材的能力。现在课程教材版本多种多样,良莠不齐,部分教材讲述不清,甚至不少地方出现误差或错误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核心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突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发展性、实践性和主体性,教案编写要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坚决反对照本宣科的做法。
比如北师大版教材中关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这样安排的。教材的标题是“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教材通过历史上的故事提出了问题,古埃及人曾用下面的方法得到直角:他们用13个等距的结把一根绳子分成等长的12段,一个工匠同时握住绳子的第1个结和第13个结,两个助手分别握住第4个结和第8个结,拉紧绳子,就会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其直角在第4个结处。下面我们来看教材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教材让学生动手,安排了“做一做”:
下面一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5,12,13;7,24,25;8,15,17
(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通过这样的操作,教材得到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看了上面的教材,真不知道,在学习这段教材时,学生除了要根据给定的指令进行机械的操作之外,还可以做些什么?问题是由教材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教材给出的。对学生而言,他们在进行操作时甚至连操作目的都不知道。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学生的学习是机械的,而不是有意义的,这显然是和教材的编写意图背道而驰的。
3.2 一手抓学生的意识品质
农村学生处于一个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父母教育子女就是要从农村走出去。因此,农村的孩子要懂事,能体谅人,能吃苦。但是由于缺乏好的教育环境,接触的事物少,对有些问题缺少感性认识,使得他们的基础差。比如数学上面的利率问题,城市学生就比农村学生学习轻松,因为这对城市孩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短期内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只能扬长,发挥他们能吃苦的精神,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离开困难,磨砺意志就成为一句空话。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1)克服生活上的困难。经调查统计,来自农村的学生,部分在生活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经济条件差,连基本的学杂费都交不上。还有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在家里也是闲着,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是“看看脚”的。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消沉,对自己的要求低。教师要积极引导,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要鼓励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努力学习,做一个有志气的、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人。其次,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有关政策,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可以通过贷款方式念大学。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一定要考取大学,进行“现代人才观”的教育,向学生阐明“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道理。
(2)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来自农村的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是基础差,又加上学习方法不当,数学成绩提不上去。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在学习上发生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根据心理发展的情况,初中生的独立意识还不强,面对困难需要教师的帮助,对此,教师要进行取舍,做到课上没有半句空,课下留一些给他们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能力。
只有这样,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入手,才能使农村初中数学跟上新课改的潮流。通过改进教师观念,体现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只有教师的水平高,学生的水平才能高。另外,也不能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毕竟学习的主体是他们,通过意识品质的培养这一突破口,让学生面对困难时,敢于“亮剑”。遇到任何困难也不会吓倒,这是他们自身的优势所在,也是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关键词数学教育课改初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这意味着新一轮的初中数学教育改革与实验正式拉开序幕。在新课改已经进行了8年后,对于教学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又该怎样去应对呢?
1 解读新课标
第一:注重了数学的应用性。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概括与抽象。比如正负数与盈亏等。数学不单是纯公式化、符号化的让人头疼的东西。
第二:突出了数学的趣味性。新教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图文并茂。其次内容安排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分为必学和选学两部分。下面是某一调查表: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有接近半数的学生喜欢这个栏目。这是对新课改的一种肯定,新教材已经吸引学生的眼球。
2 农村中学对开展新课改的困惑
2.1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低
由于历史问题,有部分教师属于“民转公”,属于当地师范(中专)毕业生,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优秀的教师不愿意留在农村中学任教,到沿海打工现象时有发生。新课改对于这些教师来说,普遍存在“心有余,力不足”的感觉。
2.2 “注入式”教学盛行
大量采取“概念-例题-练习-习题”的教学模式。概念教学一带而过,强调细枝末节,不注重知识的形成及思维过程教学,例题讲解就是归纳题型,然后就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具体表现为:(1)误认为学数学,会解题就行,忽视对数学知识的意义理解,知识教学一带而过,强调知识的应用,题海式教学必然发生。(2)误认为教材就是相关知识产生的全部过程,没有发掘教材系统前后的联系,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读教材。有些教师不展示概念产生的过程,不分析公式的推导过程,只要学生死记概念和公式,到时会用就行,根本就谈不上让学生去真正理解概念和公式的本质。(3)误认为教师的思维逻辑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错位或脱节.
3 解决措施
3.1 一手抓教师的业务水平
首先,新课改首先要改变的是教师的思想。能够扎根基层的教师是值得尊敬的人,能扎根农村基层教育的教师,那就是更应该尊敬的人。他们具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只是限于知识更新,有点力不从心。著名华裔数学家项武义认为,中国数学教育的最大弊端是教师培训,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师培训,要先有一套好的师资培训教材,再有一套实验教材,再有统一的标准。
其次,要求每名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钻研新课标、教材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挖掘教材的能力。现在课程教材版本多种多样,良莠不齐,部分教材讲述不清,甚至不少地方出现误差或错误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核心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突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发展性、实践性和主体性,教案编写要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坚决反对照本宣科的做法。
比如北师大版教材中关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这样安排的。教材的标题是“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教材通过历史上的故事提出了问题,古埃及人曾用下面的方法得到直角:他们用13个等距的结把一根绳子分成等长的12段,一个工匠同时握住绳子的第1个结和第13个结,两个助手分别握住第4个结和第8个结,拉紧绳子,就会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其直角在第4个结处。下面我们来看教材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教材让学生动手,安排了“做一做”:
下面一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5,12,13;7,24,25;8,15,17
(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通过这样的操作,教材得到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看了上面的教材,真不知道,在学习这段教材时,学生除了要根据给定的指令进行机械的操作之外,还可以做些什么?问题是由教材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教材给出的。对学生而言,他们在进行操作时甚至连操作目的都不知道。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学生的学习是机械的,而不是有意义的,这显然是和教材的编写意图背道而驰的。
3.2 一手抓学生的意识品质
农村学生处于一个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父母教育子女就是要从农村走出去。因此,农村的孩子要懂事,能体谅人,能吃苦。但是由于缺乏好的教育环境,接触的事物少,对有些问题缺少感性认识,使得他们的基础差。比如数学上面的利率问题,城市学生就比农村学生学习轻松,因为这对城市孩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短期内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只能扬长,发挥他们能吃苦的精神,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离开困难,磨砺意志就成为一句空话。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1)克服生活上的困难。经调查统计,来自农村的学生,部分在生活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经济条件差,连基本的学杂费都交不上。还有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在家里也是闲着,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是“看看脚”的。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消沉,对自己的要求低。教师要积极引导,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要鼓励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努力学习,做一个有志气的、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人。其次,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有关政策,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可以通过贷款方式念大学。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一定要考取大学,进行“现代人才观”的教育,向学生阐明“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道理。
(2)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来自农村的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是基础差,又加上学习方法不当,数学成绩提不上去。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在学习上发生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根据心理发展的情况,初中生的独立意识还不强,面对困难需要教师的帮助,对此,教师要进行取舍,做到课上没有半句空,课下留一些给他们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能力。
只有这样,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入手,才能使农村初中数学跟上新课改的潮流。通过改进教师观念,体现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只有教师的水平高,学生的水平才能高。另外,也不能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毕竟学习的主体是他们,通过意识品质的培养这一突破口,让学生面对困难时,敢于“亮剑”。遇到任何困难也不会吓倒,这是他们自身的优势所在,也是社会对他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