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标语能直达孩子的内心?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5256595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学校在建造体育馆。我偶尔到工地上转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正对工地入口的墙上,挂了一排标语牌,内容有“注意安全”、“当心滑跌”、“当心扎脚”、“当心坠物”等等。设置这些标语牌是工地上必备的安全要求,也是有关部门进行文明施工检查的一项内容。但据我估计,没有哪个工人会认认真真地去看,基本上也就把它们看做是一种摆设或者一种空洞的告诫而已。因为如果工地管理者真正重视施工安全的话,那就应该将可预见的安全隐患消除;如果要对进入工地的人进行警示的话,那就应该将这些标语牌悬挂于可能产生相应问题的区域。比如:在地面比较滑的地方,悬挂“当心滑跌”;在扎铸钢筋的地方,悬挂“当心扎脚”。
  这种现象在教育领域也屡见不鲜。许多校园里都张贴、悬挂着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行为守则,可是,究竟有多少孩子知道具体的内容呢?行为规范的教育恐怕还是得通过一点一滴的养成教育,日积月累,慢慢地入脑、入心。假如要通过标语来提醒学生,那么最好还是将这么多的要求进行分解,散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在情境中进行教育的效果要好一些。或者编成三字歌、排成情景剧等,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教育他们。
  其次,学校标语的雷同现象十分普遍。“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样近乎饶舌的话,因为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被众多学校采用;将“文明、求实、严谨、创新”作为校训的学校更是不计其数。这些都是教育缺乏个性化的表现。学校的校训是浓缩了的学校精神,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的精华,应该体现学校的个性化特点。
  另外,许多校园标语的语言表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建筑气派、布局现代的校园,非常不和谐地布置着“不准”、“不许”、“不要”等字眼的标语牌。这些居高临下、语气生硬的语言,透露出的是对教育对象的不信任,读起来也令人不快。有些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能在细节上反复雕琢,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标语有效地发挥育人功能,为孩子们乐于接受。比如:图书馆里“严禁喧哗”变成了“嘘,我喜欢安静”,“不准踩踏草坪”变成了“小草正在睡觉,请勿打搅”,充满童趣,也显得更人性化。甚至连“请家长在校门口止步”这样相对来说比较温和的话语,也有了更好的表述方式:“爸爸妈妈请留步,相信我能行!”让标语牌上冷冰冰的话语变成了孩子与家长的对话,将原来的以维护校园安全为唯一目的转变成了以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为目的,家长看了,也能非常乐意地接受和践行。
  校园标语,看似几句话,但却蕴含着学问和艺术。让我们的标语更鲜活、更灵动、更富个性吧!这样的标语才能抵达孩子的内心。
  
  (编辑 林飞)
其他文献
[摘要]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巩固学习兴趣。  [关键词]兴趣 课堂效率 激发 培养 巩固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位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动力,是加快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教
好课是师生双边参与教学活动综合智慧的展示,更是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其特有教学魅力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潜在的微妙之处,如果老师能细心寻求,深入钻研,精心设计,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到美的环境,插上美的翅膀,实现美的创造,那么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将是必然的结果。    一、创设情景,唤起学习兴趣    浓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