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力村的“技术革命”

来源 :吉林农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a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辽市卧虎镇协力村属于落后村,全村1500公顷耕地,465户,1630口人。虽然人均耕地占有量为9亩,但受地力、灾害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正常年景公顷产粮不超过1.5万斤。
  “没有副业,老百姓也没有啥来钱的道儿。”协力村党支部书记刘海涛介绍。要想让大家致富,协力村的发展思路必须转变。自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刘海涛就一直围绕如何让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进行思考和实践。
  “2010年,免耕种植技术刚刚在协力村推广时,农民只把它当做新鲜玩意儿,看看热闹。”双辽市农机推广站站长吴冠军说。当然,对于这个地处沙土岗子的穷村来说,实施免耕技术的确存在着一定风险:一是沙土地漏水、露肥;二是耕地起伏不平,不利于集中连片耕作;三是免耕技术属于新技术,在当地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对此,刘海涛结合实际进行认真分析与思考,做出的决定是鼓励一部分人先尝先试。
  2010年的秋收时节,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免耕播种的示范田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2万多斤,增产效果明显,试验获得成功。2011年,协力村把免耕播种技术进行大力推广,在刘海涛的积极鼓励下,本村农民张学文和许作鹏还分别带领其他农户,成立两个农机合作社,走上了合作经营的道路。
  谈起免耕技术的好处,双辽市农机推广站的站长吴冠军有着独到的理解。“这种免耕技术对于双辽来说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双辽风沙大,且沙岗地居多,常年受干旱等自然灾害侵袭。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免耕播种,是直接在垄沟底部施肥、覆土、点种,通过一次性的操作模式,减少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同时,又可以减少机械、人工、物资等多方面近10%的投入损耗;利用合作社机械化、集团化作业,提高播种的精准度和出苗率,能达到增产20%的目的;秸秆全部还田,能够增加农田的有机质含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目前,协力村有1200公顷耕地实施了免耕技术,按照每公顷增产3000斤计算,总增产量达360万斤,农民增收可达360万元,人均增收2200元。
  如何能在三年间让这么多人都认识一项新技术?除了技术本身的好处之外,两个合作社的成立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刘海涛介绍,加入合作社有三个好处,一是省时、省工、省力,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省去了清理秸秆、整地、打垄、镇压、追肥、铲地等一系列的工时、油料的资金物资支出;二是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经济效益;三是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质和理想追求。“现在我们村的农民一年就用3天种地——春季用1天免耕播种;夏季用1天喷施农药;秋季用1天收获。而且这些活儿都已经交给了合作社,不用操心就能坐在家里等着点钱!”
  “春耕的时候,我们就成了香饽饽儿,周围乡镇村屯的农户也来找我们合作社帮着种地,每公顷400元的耕作费,比农民自己种要省300多元。”合作社理事长张学文介绍说,如今我们又有了新的打算,充分利用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扩大规模,继续引进先进的大中型农用机械,吸收更多的社员参加到合作社,把保护性耕作技术进一步推广下去,让更多的农户得到实惠。
其他文献
近年来,和静县哈尔莫敦镇的红枣产业发展迅速,花期管理技术及时、科学、到位,是红枣获得高产的关键。但由于管理技术相对滞后,尤其是红枣花期管理不到位,导致该镇红枣产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