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课作为一门基础课,往往是所有学科中最不好讲的课,一次在听新教材教法推广报告时,一位大学讲师说到,在他们学校每每上到德育课的时候,教室往往是睡倒一片,这也是为什么中央近几年号召进行课改的重要原因。目前对于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是每个德育工作者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学情;激励;主体;主导;积累
首先,我认为在上课前要做的第一项准备工作不是急于写教案,而是实事求是的做好分析“学情”这项工作。哲学上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是我们教师的听众,我们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一味自顾自讲课,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和实际能力,课是上不好的。这就要求我们去了解我们的学生构成情况怎样?是来自普教?高教?还是职教?他们多大年龄?他们的喜好是什么?他们的性格怎样?甚至他们的家庭状况我们也要关心。学生的情况不同,决定了他们不是模具制造出来的,在授课时教师选取的方法和讲授的内容就该有所区分。
事实证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对教学工作是大有裨益的。掌握了学生文化底子薄弱的情况,在备课时我尽量使用通俗、易懂、幽默的语言,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来解读教材上的理论。大到党的大政方针,小到娱乐八卦,只要教学用的上的,学生爱听的,都可以作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学习。我记得在讲法律篇有关婚姻家庭法律关系时,课本部分法律规定学生感觉晦涩难懂。于是我引用一个当时正闹的沸沸扬扬的某明星的私生子继承风波事件作为导入,学生们也都关注这个新闻,自然想知道按照法律规定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吊出了他们的胃口,我再把法律规定具体用通俗易懂的话和举例来解释,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让他们在好奇中学习到了知识。针对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畏难自卑情绪,我觉得除了课堂上要鼓励,课后同样需要激励学生。我发现,虽然这些孩子表面上对什么事情都是一副不在乎的样子,其实他们很在乎老师对待他们的方式,只要方式恰当,是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甚至课后的评语,寥寥数语,就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
其次,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有些教师上德育课存在着如下错误倾向:认为课本说什么,老师就要照本宣科,老师怎么讲,学生就要怎么听,怎么做。课堂画重点、难点,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至今仍在很多课堂流传。这必然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当德育老师的其实在给学生做思想工作之前,应该经常先给自己做做思想工作,时代性和社会性决定今天的青少年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少年是不一样的,他们更富个性,甚至有些小逆反。在面对学生,尤其是已经基本确立了世界观的十八九岁的青年学生时,老师不能简单粗暴的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这种说教的方式只会招致学生反感,我认为重要的是要想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选择正确价值观。好的老师在分析了学生情况后一定要在脑子里认真设计如何上好一堂课。我们像导演一样,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表演的舞台,我们应该起到在关键时刻引导、启发学生的作用。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曾经在上思想道德修养课职业道德一部分内容中模拟过一个数控车间工作平台,分配学生各种角色(如班组长,不同工种的工人),从工作表演中自己挖掘职业道德应该具备哪些。亲身体会可以使得他们更深入的体味提倡职业道德的必要性。课堂上学生很投入,气氛活跃,甚至下课铃声响起有些学生还为没有参与其中感到遗憾。这样的教学模式,整堂课主角是学生,课堂上学生我只是在“卡住”或者总结的时候出现,学生反响较好。当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铸炼语言和提高逻辑思维以及总结语言和掌控课堂气氛方面要下功夫研究,这是需要时间来历练的内功。总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一定会给看似陈旧的德育教学带来清风徐徐。
最后,要想上好德育课,教师需要广泛积累各种各样的知识。如果我们不想照本宣科,毫无新意的讲授课堂内容,教师自己一定要“肚子里有货”。一节课的内容看似轻飘飘几页教案纸就够写,但是就为准备好这一节精品课,教师是需要做广泛积累知识的这项工作的。
积累那些知识呢?我认为德育课程是一门极具人文关怀的社会科学,内容广泛,我们这些过去被称作政治老师的教师,一定要广泛学习积累各种知识。虽然说不一定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至少应该是个小“知本家”,要像开心辞典里的参赛选手,什么都知道一点。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看报纸、上网、去图书馆可以专门去学。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要积累,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保持像孩子一样的心态,对事物好奇、敏感、热情,就是看电视,和别人闲聊我们也可以为上课积累素材。贵在坚持,只要有心我相信我们积累的看似杂七杂八的知识甚至不算是知识的新闻总有可以用的到课堂上的东西。比如我平时有订阅报刊的习惯,我做了一个剪报本,平时看到一些有意义的东西都会剪贴上去,五花八门的知识都有,这个小本本在我讲德育课举案例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学情;激励;主体;主导;积累
首先,我认为在上课前要做的第一项准备工作不是急于写教案,而是实事求是的做好分析“学情”这项工作。哲学上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是我们教师的听众,我们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一味自顾自讲课,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和实际能力,课是上不好的。这就要求我们去了解我们的学生构成情况怎样?是来自普教?高教?还是职教?他们多大年龄?他们的喜好是什么?他们的性格怎样?甚至他们的家庭状况我们也要关心。学生的情况不同,决定了他们不是模具制造出来的,在授课时教师选取的方法和讲授的内容就该有所区分。
事实证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对教学工作是大有裨益的。掌握了学生文化底子薄弱的情况,在备课时我尽量使用通俗、易懂、幽默的语言,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来解读教材上的理论。大到党的大政方针,小到娱乐八卦,只要教学用的上的,学生爱听的,都可以作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学习。我记得在讲法律篇有关婚姻家庭法律关系时,课本部分法律规定学生感觉晦涩难懂。于是我引用一个当时正闹的沸沸扬扬的某明星的私生子继承风波事件作为导入,学生们也都关注这个新闻,自然想知道按照法律规定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吊出了他们的胃口,我再把法律规定具体用通俗易懂的话和举例来解释,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让他们在好奇中学习到了知识。针对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畏难自卑情绪,我觉得除了课堂上要鼓励,课后同样需要激励学生。我发现,虽然这些孩子表面上对什么事情都是一副不在乎的样子,其实他们很在乎老师对待他们的方式,只要方式恰当,是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甚至课后的评语,寥寥数语,就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
其次,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有些教师上德育课存在着如下错误倾向:认为课本说什么,老师就要照本宣科,老师怎么讲,学生就要怎么听,怎么做。课堂画重点、难点,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至今仍在很多课堂流传。这必然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当德育老师的其实在给学生做思想工作之前,应该经常先给自己做做思想工作,时代性和社会性决定今天的青少年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少年是不一样的,他们更富个性,甚至有些小逆反。在面对学生,尤其是已经基本确立了世界观的十八九岁的青年学生时,老师不能简单粗暴的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这种说教的方式只会招致学生反感,我认为重要的是要想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选择正确价值观。好的老师在分析了学生情况后一定要在脑子里认真设计如何上好一堂课。我们像导演一样,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表演的舞台,我们应该起到在关键时刻引导、启发学生的作用。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曾经在上思想道德修养课职业道德一部分内容中模拟过一个数控车间工作平台,分配学生各种角色(如班组长,不同工种的工人),从工作表演中自己挖掘职业道德应该具备哪些。亲身体会可以使得他们更深入的体味提倡职业道德的必要性。课堂上学生很投入,气氛活跃,甚至下课铃声响起有些学生还为没有参与其中感到遗憾。这样的教学模式,整堂课主角是学生,课堂上学生我只是在“卡住”或者总结的时候出现,学生反响较好。当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铸炼语言和提高逻辑思维以及总结语言和掌控课堂气氛方面要下功夫研究,这是需要时间来历练的内功。总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一定会给看似陈旧的德育教学带来清风徐徐。
最后,要想上好德育课,教师需要广泛积累各种各样的知识。如果我们不想照本宣科,毫无新意的讲授课堂内容,教师自己一定要“肚子里有货”。一节课的内容看似轻飘飘几页教案纸就够写,但是就为准备好这一节精品课,教师是需要做广泛积累知识的这项工作的。
积累那些知识呢?我认为德育课程是一门极具人文关怀的社会科学,内容广泛,我们这些过去被称作政治老师的教师,一定要广泛学习积累各种知识。虽然说不一定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至少应该是个小“知本家”,要像开心辞典里的参赛选手,什么都知道一点。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看报纸、上网、去图书馆可以专门去学。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要积累,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保持像孩子一样的心态,对事物好奇、敏感、热情,就是看电视,和别人闲聊我们也可以为上课积累素材。贵在坚持,只要有心我相信我们积累的看似杂七杂八的知识甚至不算是知识的新闻总有可以用的到课堂上的东西。比如我平时有订阅报刊的习惯,我做了一个剪报本,平时看到一些有意义的东西都会剪贴上去,五花八门的知识都有,这个小本本在我讲德育课举案例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