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家乡做点事》一课教学谈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枣庄市课堂教学展评月活动中,笔者成功执教了《我为家乡做点事》(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一课,感受颇丰。
  
  一、打造轻松愉快的课堂
  
  作为家在台儿庄的外地教师,到百里之外的滕州去执教品德课,师生之间很是陌生。我认为,在教学之初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因为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课堂上,我首先做了个自我介绍。为活跃气氛,我说:“我姓冯,大家怎么称呼我?”学生齐声回答:“冯老师!”为了让学生记住我的姓氏,我借机开了个玩笑:“老师是运动员,跑得很快,到底有多快呢?看老师的姓氏就知道,这两点水加个‘马’字不就成了两匹马吗?老师就像两匹马一样跑得快。”说着,我用肢体语言做了个跑的动作,学生顿时哈哈大笑起来。一个玩笑,消除了师生间的陌生与隔阂,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奠定了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
  
  二、打造贴近生活的课堂
  
  课前,我根据教学的需要给学生布置了准备活动:“我的家乡我来画”和“我的家乡我介绍”。学生既可以画一画家乡熟悉的景物,如街道、楼房、商场、桥梁、山脉、河流等,也可以去搜集家乡的图片或照片,并根据内容准备图片介绍。这个开放性的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家乡景物的印象,使学生在上课时能够面对自己熟悉的生活,言之有物。
  课堂上,师生自我介绍后,我问学生是否想进一步了解老师,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重点引出了“老师的家乡在哪里”以及“老师的家乡是什么样的”等话题。接着,我用幻灯片展示自己家乡具有标志性的图片,并用儿童化的语言加以介绍。紧接着,我反问学生:“作为一个外地来的教师,我也非常想了解滕州,你们的家乡是什么样的呢?你能像老师一样结合图片来介绍一下吗?”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选派代表上台展示并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有课前的活动铺垫,介绍的是自己熟悉的景物,又有老师生动的示范,学生介绍起来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三、打造师生合作的课堂
  
  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性,他们对家乡的认识和感悟还不够丰富,这就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引导。因此,在学生自我展示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自己来滕州时在街上随机获取的几幅图片,特别是能够代表滕州的标志性图片,其目的是增强说服力,让学生感受家乡之美的丰富内涵,从而拓展知识面,深化对家乡的理解。
  在感受家乡之美的基础上,我适时引领学生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美好的家乡是由谁创造的呢?”这一环节既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又是适时有效的感恩教育。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探究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拨。因此,当学生汇报困难时,我运用多媒体及时提供了几种劳动场景,如农民伯伯在田间收割庄稼、交警叔叔在指挥交通、煤矿工人在协力采煤等,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去思考,从而认识到家乡的美是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教育局教研室
  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红霞
其他文献
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是德育课程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使品德课堂凸显生活的气息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贴近学生生活,教学内容生活化    1.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活”材料  在《升旗了》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播放了一段关于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像,让学生欣赏仪仗队的飒爽英姿。然后回放每周一升旗仪式中个别学生真实、随意的行为画面。通过两者的比较,学生认识到了怎样的表现才是得体的、规范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