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从“朗读”到“表达”的旅程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2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壶口瀑布情状和态势的游记散文,热情歌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全文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联想等表现手法,写出瀑布的声响、形状及伟力,给人震撼。作者在寫景同时注入丰富的情感,由身边的壶口瀑布感受到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联想到人们历尽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带领学生从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入手,鼓励学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课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壶口瀑布的妙处,从而领悟到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出来的对人生百味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教师要成为引领者、参与者,在课堂上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乐于让学生尝试。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积极性才会进一步增强,才会更加勇于展示自己,焕发活力。
   一、以“朗读”为前提,营造融情氛围
   课堂开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课文,读出整体美,并圈划出描写壶口瀑布水流的句子。所谓自由朗读,就是无需追求任何技巧,让学生依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语调读出来,从而倾诉自己情感的过程。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能够整体感知文本,了解文字传达的信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学生在心理上希望自主朗读、自主学习、自主理解,当教师提醒自由朗读时,学生就会莫名兴奋,兴趣盎然,就有了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也许认识还不够深入,但是,有了这个作为基础,学生的深入理解水到渠成。
   教师在课堂上不断鼓励学生朗读,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提醒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重音、停顿、语速、节奏,并回到原文中,找出具体语句反复练读。如:“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用声韵把黄河壶口瀑布的那种磅礴、壮阔、湍急等特点充分表现出来,重读“排排”,放慢语速。根据景物的特点,合理处理语速语气。如:水流的气势,语速慢一点、低沉一点;水流的湍急,语速快一点、急促一点。小组之间,同桌之间交流朗读技巧,学生朗读,教师随文点拨再读,加深印象。
   朗读的形式可以根据语句的需要随时变换,有合作读、轮读、代表读,还可以采用跳读、选读、配乐读等形式。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做到了朗读形式的有效切换,就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昂扬的兴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力,也增强了学生对内容的感受力,对美育的渗透力。大声读出来,不仅学生在听,在思考,还可以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了解作者的心意,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更加深入地思考,情感融入就更趋于文本的中心。在语文课堂上,多形式的朗读会让学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观点和情绪,感悟文字蕴含的深意,获得动力,引起共鸣。
   二、以“活动”为纽带,构建展示平台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体验,新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专门设计了“活动·探究”单元,构建了活动展示的平台,希望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激发潜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主探究、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课堂生态。语文教学,需要的是感悟体验,最好的办法首推“开展活动”。
   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生本意识和敏锐的活动意识,在课堂上多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可以是教师的精心设计,也可以是随机的智慧生成。在小组活动展示中,组长可以安排本组两个同学先朗读黄河水“拢成一束”的画面,再分析“吸、拢、冲”等动词的作用。其余小组同学及时补充,从各个角度赏析、解读。“拢成一束”的视觉角度,写出黄河水的形态;“隆隆冲去”的听觉角度,写出水的声势浩大、气势磅礴;借石写水的侧面描写角度让学生看到了壶口瀑布不一样的“纤细、柔美”。再考虑到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水当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流“三跌、四跌”时的急促。学生边小组讨论交流,边小组合作补充,他们全程参与,学得比较扎实,理解比较透彻。思维活跃的学生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起到辅助作用,所有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生长。小组“活动”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当然,课堂的“活动”不是仅仅局限于生生之间,也可以在师生之间。比如:师生共读活动:教师读前半句“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学生读后半句“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激动兴奋,还深切体会到理解到句中递进的瀑布的“力量美”。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最好途径。课堂上的生生互动讨论,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开发者,问题设计的引领者,努力为学生构建了展示的平台,把课堂从相对的静态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动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成就了开放活泼、盈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态。
   三、以“表达”为旨归,提升综合素养
   “初中学生应该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能够倾听、表达与交流,有表达的自信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在教学活动中做好充分准备,创设一些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训练,不仅帮助学生养成了强烈的表达意愿,培养了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播放壶口瀑布的相关视频,在学生看完视频之后提问:“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概括壶口瀑布带给你的最初印象,你会想到什么?”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导师,只有学生对课堂学的习内容感兴趣了,他们才会投入听讲,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导入部分的设计就让学生一下子进入情境,感受到壶口瀑布的不同凡响,自然就调动起进入文本学习的欲望。
   教师在课堂上问题的引入要非常讲究,既不能显露过于雕琢的痕迹,也不能放手不管,需要在教学环节中添加一些新鲜的、充满想象力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探索,乐于回答问题。这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文中提到‘我陷入了沉思……’那作者由眼前的景物又想到了什么呢?”在前面铺垫蓄势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所以,这时候就会深入思考,联系全文,联系主题,联系写法,他们就有了方方面面,多种角度的理解。此时,教师肯定学生敏锐的思维,又让学生根据需要和同桌小声交流。学生就明白了眼前的景物不再是纯粹的景,透过景物可以想到更多的东西:看到了华夏民族不屈不饶、勇往直前的精神,看到了水的生存智慧,看到了人经受各种磨难,用各种情态生存于世间的生活态度。
   教师可以设计“共写”环节,让学生摘录文中描写壶口瀑布特点的词句,重新组合化用,为壶口瀑布写一首赞美的小诗。教师自己也可以加入学生,与学生一起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再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将自己的想法情感分享倾诉出来。学生就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一方面有自己的独创,另一方面又有与老师作品比较的快乐,以此来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情感的合理表达,仔细品味文章的内容特色,深入体会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文本的理解就更加精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学生的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熟知这一点。在语文课堂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依据学生的期待调整教学方法及顺序,找到最佳的课堂模式,让学生从“自由朗读”进入到“大胆倾诉”的阶段,语文课堂生机盎然,活力四射。
  赵晓燕,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教材,从2018年秋季开始,全国使用部编教材。为此,从上到下,对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了培训,力求让执教的老师能深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核心和体系,顺利完成新旧教材的交替,科学安排和实施部编教材的教学。   在日常的交流和参加部编教材培训过程中,常常听到这样一些言论:教材变化最大的就是文言文分量增加了,课文总体数量减少了,其它的都是一些微调。似乎与过去的教材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因此,培训归培训,教
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应尝试如何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适应自主学习的模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大胆开发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建设和探讨尝试。长期以来,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弊病百出,形成重课堂阅读教学方法传授轻课外阅读品质养成的学习模式,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诸多不利。课外阅读不是校园的点缀,而是“课改”赋予语文课程的重要使命。良好的课外阅读平台架构,优秀的课外读物,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
由于高中语文课程中没有完善而深入的写字标准实践机制,制约了高中文字指导工作目标的有效落实。而规范及时的指导的缺乏,也导致高中阶段学生在写字速度、笔画顺序、执笔姿势等方面均存在较多无意识错误认知。再加上校外环境中经常出现汉字不规范书写情况,进一步破坏了高中生写字规范生态。因此,以汉字美为切入点,对高中生写字指导技巧进行适当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美在笔尖流淌——高中生写字现状   现阶段
文言文向来是初中生最不喜欢的一部分,大多数人对文言文持有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无用论,一种是枯燥论。前者认为文言文不仅看不懂,更没有什么用处,在生活中完全用不上;持有第二种观点的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知识通常感觉乏味、乏趣、乏力,学起来不仅耗时间,还很费力,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学生之所以出现如此心理,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之时未帮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感受不到文言文学习的快乐,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历来对朦胧诗解读的维度很多,笔者重点选择两个方面,并借助三位知名作家来阐释朦胧诗的艺术技巧和时代主题。   首先,是朦胧诗的灵魂“意象”,朦胧诗既借用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又以改造过的中国传统意象作为诗歌主要语言,并以诗人独特的思想感情的逻辑对诗歌意象进行“蒙太奇”
统编本语文教材中“名著导读”与“教读”“自读”组成了阅读教学的三驾马车,确立了整本书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也掀起了整本书阅读研究的热潮。整本书阅读对语文教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教师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因此此类研究多数停留在教师如何实施课内导读的层面,其实质还是着眼于教师“如何教”,没有充分关注学生“读什么”“如何读”“读得怎样”。教学的起点是真正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1]。因此为了全面掌握学
就语文教学活动而言,写作与阅读是其重点内容,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知识素养,使得学生不断累积语文素材,为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提供保障。根据以往阅读教学实践来看,阅读可以分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种,课内阅读能够培养学生兴趣,课外阅读拓展学生阅读范围,进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名著导读教学作为课外阅读的主要实践方式,以教材为基点,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加深学生的阅读深度
语文情意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别于知识、技能、方法等目标,更多地与思想情感、审美价值、文化精神等挂钩。语文情意教学目标虽然重要,但在教学设计中,其存在表述不清和评价不明的问题。为此,我们拟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来进行语文情意教学目标的表述与评价设计,以期有所启示。   一、语文情意教学目标的价值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施行,语文教育教学
《周亚夫军细柳》是王敏芳老师在2018年《“浙派名师”第十六届“名校·名师·名课”初中语文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上执教的优秀课例。精准的定位,精心的设计,精巧的结构,精细的研读,让听课者大为折服,拍手称赞。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教学影响,是因为王老师为大家展示了这一类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架构,包括文本解读的思路,教学设计的抓手。一个阶段以来,关于文言文教学中“文”和“言”关系的处理问题,专家们振振有词,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取向,就是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对生活事物的思考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领略生活的百态与百味。虽然说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有着很明显的应试指向,但作为人文性极强的学科之一,哪怕是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还是可以看到教师在努力寻找着生活与语文的关系,而语文教学也就因此而变得多姿多彩起来。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两个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