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考古学视野下的古代瘟疫遗存考察

来源 :中原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er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民忙哈遗址和庙子沟遗址是考古发现古代瘟疫遗存的典型案例.已有研究从人体的死亡年龄段较年轻、死亡率较高、人骨堆积杂乱及房址内日常生活工具和生产工具保存状况良好等方面判断,两处遗址的居民多属于非正常死亡,应为瘟疫的爆发而造成的.而从医学考古学的视角对相关遗存再作解读,发现在史前时期为应对肆虐的瘟疫,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隔离区设置;人们采取以掩埋、火燎和置尸于房址窖穴等相对封闭的空间内为主的方式,对瘟疫遗尸进行处理,防止疫病的扩散;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可能被用于疫疾救治;还可能通过祭祀的方式以祈求神灵保佑、祛除疠疾.通过以上遗址中隔离区的设置、疫病尸体的处理、疫病人群的迁入、隔离人群的照看及医药救护的情况,可以发现史前人们在抗疫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抗疫管控措施,此或可视为中国隔离治疫的雏形.
其他文献
通过梳理人才引进和住房政策、政策绩效评价以及人才流动意愿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利用CCR模型和BCC模型构建安徽省人才安居住房政策绩效评价模型,实证研究得到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等9个城市人才安居住房政策投入产出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表明,政策绩效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投入利用不合理以及基本产出指标和实施效益指标产出不足.从加强人才安居住房政策设计、优化人才安居住房供应体系、提高人才安居住房政策实施效率等方面给出建议.
我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战略目标,在考虑经济增长目标前提下,进行能源结构调整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基于中国1995—2019年的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计算各种能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针对“碳达峰”行动对2020—2029年各能源的增长率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以及综合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3.96%、20.70%、18.11%、19.55%、27.68%;化石能源对非化石能源的替代性较差,煤炭和石油的技术进步明显比非化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