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解酒的办法不可取

来源 :求医问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wlzjzx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都知道酒喝多了对身体有害,但是在一些朋友聚会、工作应酬等场合,又往往因为无法推脱而过量地饮酒。于是,一些“喝不醉的秘笈”便在饮酒者中广为流传。但是,人们若在饮酒前后采取了错误的解酒措施会给身体带来比醉酒更为严重的损害。那么,有哪些常用的解酒方法是不可取的呢?
  一、抠嗓子
  有些人酒喝得过多时,为了不醉酒或少遭罪,常常想通过抠嗓子把酒呕吐出来。其实,这种强迫性呕吐的醒酒方法非常危险。专家指出,人们在剧烈呕吐时可导致其腹内压的急剧升高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如胆汁等)的逆流。若反复强迫自己呕吐则很容易引起胃出血,甚至可能引发急性胰腺炎。另外,剧烈地呕吐很容易损伤贲门括约肌,从而引起胃肠道功能的紊乱。人们在用手指、筷子等异物刺激嗓子的时候,还容易造成口腔黏膜和咽喉黏膜的损伤。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若进行强制性的呕吐还可导致其血压的迅速升高,酿成严重后果。如果已经喝醉的人进行强制性的呕吐,还可能将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危及生命。
  二、吃药
  有人认为,在喝酒前若先吃一两片阿司匹林或去痛片,或者喝一袋感冒冲剂,就不容易醉了。事实上,这种解酒的方法也是十分危险的。专家指出,人们在饮酒前若服用阿司匹林、去痛片等解热镇痛药或感冒冲剂等感冒药会使人体的代谢速度加快,并大量地出汗,这样会促进酒精在人体内的吸收和代谢,使人的酒量暂时性地增大。但是这样做也增强了药物的毒性,有可能导致胃出血。由于大多数药物和酒精都是通过肝脏代谢的,人们若在吃药后马上饮酒,还会给肝脏带来沉重的负担,并可能出现酒精中毒、肝损伤、药物性肝炎等情况。
  三、吃油腻
  有人认为在饮酒前吃一些油腻的食物可减少胃肠对酒精的吸收。其实这种解酒的方法既伤胃又伤肝。专家指出,人们若在空腹时吃油腻的食物易出现肠胃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吃了油腻的食物再大量地饮酒更会使这些症状加重。并且,长期这样做也容易使饮酒者患上脂肪肝。
  四、喝浓茶或醋
  茶有利尿的作用,醉酒后适量地饮些淡茶水,确实可以加速酒精的排泄,使人较快地解除醉酒状态。但是,人们在饮酒后若大量地饮浓茶,不但不能解酒,反而会加剧对胃肠的刺激。这是因为,酒精和浓茶中含有的咖啡因都会刺激胃黏膜,造成胃黏膜的损伤。酒精和咖啡因还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使人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心律不齐、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在酒后喝浓茶更容易使其病情加重,甚至可诱发中风、心梗等急症。有人认为酒后喝点醋可以解酒。这种做法也缺乏科学的依据。专家指出,人们若在大量地饮酒后喝醋,醋酸不但不能起到中和酒精的作用,反而会进一步加重对胃肠黏膜的刺激而诱发胃溃疡、胃出血等胃部疾病。
  总之,上述这些解酒的办法都不可取。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人们还是应该有节制地饮酒,不要酗酒,更不要空腹饮酒。一旦醉酒,可以多喝点白开水,适量地吃一些香蕉、白萝卜、梨或喝点绿豆水。实践证明,好喝酒的人应该经常在冰箱中储备一些加有白糖的绿豆水、白萝卜,或者西瓜。这类冷饮、冷食解酒有实效。■
其他文献
前些时候,李大爷因与老伴儿拌嘴生气,突然出现了呕吐、视物不清等症状。李大爷患有高血压。呕吐发生后,李大娘给他测了一下血压,其收缩压为20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130毫米汞柱。李大娘当即给他吃了降压药并给急救中心打了电话,火速送往医院。医生诊断为高血压危象,经抢救李大爷才转危为安。  高血压危象是临床上高血压患者常出现的情况。高血压患者由于其周围血管阻力的突然增大,使其血压陡然升高,随即可出现头痛、烦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教育平台打破了时空限制,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学效果发挥最大化。基于此,分析了“农产品营销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学模式上进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森林被大面积砍伐,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因
林业是重要资源之一,森林具有防范风险、净化空气以及涵养水源等重要功能,是人们生活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林业管理中,乱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森林火灾严重威胁林业生产,森林
分析了电气试验的主要安全隐患和风险点,从安全管理、工作范围和职责、安全技术措施和人员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安全管控技术措施,并就高压一次设备大型试验、继电保护二次设备试
人的消化道内黏膜就像衣服的“衬里”一样,而且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结构。正常的食管黏膜是由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构成的(因为将其放在显微镜下观看颇像层层排列的鱼鳞)。胃黏膜与食管黏膜完全不同。胃黏膜是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的。在患病的情况下,部分该食管黏膜的复层鳞状上皮可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医学上将其称为肠上皮化生)。由于这种现象是由巴雷特(Barrett)医生在1950年最先发现和报告的,故临床上将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