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夫妇”的信仰人生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ows365666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大方县理化乡年过八旬的彝族党员夫妇李光忠、陈国英,因为共同的信仰而结缘。忠心向党、服务人民,他们践行着入党誓言,成为当地知名的“红色夫妇”。
  “国英同志:我们在革命中认识,婚前的相好条件:一、听共产党的话,海枯石烂不变心。二、敬老爱幼,热情关心团结同志和群众。三、支持我的工作,不拖后腿,减轻我的压力。四、多做有益于党和人民的工作。五、共同当好好丈夫和好妻子。
  这五条你能做到我们就结婚。”
  1951年8月,李光忠寫给陈国英这样一封信。陈国英毫不犹豫的签下了字,定下这份特殊的“婚约”。
  大方县理化乡年过八旬的彝族党员夫妇李光忠、陈国英,因为共同的信仰而结缘。忠心向党、服务人民,他们践行着入党誓言,成为当地知名的“红色夫妇”。
  忠诚:爱岗敬业跟党走
  李光忠生于1928年,妻子陈国英生于1931年。新中国成立后,李光忠和陈国英都积极参加家乡的建设。
  1951年,李光忠参加大塘村土地改革,被推选为大塘村农会主席。此时陈国英担任大塘村姊妹团团长,负责土地改革的宣传工作。
  长期的工作接触,两人志同道合,感情日渐深厚。签订“婚约”之后,李光忠和陈国英喜结连理。
  结婚后,两人依照“婚约”,互敬互爱,辛勤工作。李光忠常年在外,辗转理化乡、羊场乡、大方县城关等地工作,家事都托付给陈国英一人操持。
  1953年9月,李光忠开始记日记。
  在日记本的扉页上,领导为他写下了鼓励的话:“光忠同志:你是青年的先进,人民的助手,当努力锻炼好自己,改正不好的作风,安心为人民服务到底。”
  “为人民服务到底”,李光忠记在心中,落实到工作中。在每个工作岗位上,他都表现优秀、成绩突出,起着模范带头作用。
  1970年,湘黔铁路开工建设,大方县组织基干民兵参与湘黔铁路大会战。李光忠被调至大方民兵团第四营任后勤司务长,施工场地条件艰苦、待遇低,李光忠没有半句怨言,立即奔赴工地一线。
  后勤本是相对轻松的工作,但李光忠每天完成分内工作后,都会前往工地,与建设队伍一起劳动。
  “肩挑手推,每天我都要运十多车土,每天晚上十点多才睡觉。两年多时间,基本上天天如此。”李光忠说当时虽然艰苦,但建设工期紧、任务重,他觉得应该去做。
  湘黔铁路建设完工后,李光忠与民兵团交接工作。在两年工程建设中,他经手的物资粮食不计其数,可核对数据没有丝毫差错。
  李光忠的表现得到了工友们的赞许,也得到了党组织的认可。1973年4月16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天,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心向北京心向党,胸怀世界看全球,当好党的好儿女,愿做人民老黄牛。一颗红心忠于党,千锤百炼出好钢。”
  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
  李光忠爱岗敬业、红心向党,妻子陈国英也不甘落后,真心诚意为群众服务,带领村民努力改变贫穷面貌。
  大塘村,曾经古树遮天蔽日,林茂水丰。
  1958年以前,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大量林木被砍伐。村寨周围的13座山头都变成了荒山秃岭。生态环境破坏后,当地经常遭遇自然灾害,村里的大水井也干涸了。
  生长于斯的陈国英经历了大塘村变迁,感触颇深,她深知家乡的土地对树林的依赖性。从1958年开始,陈国英便带领村民种树护树,前后历时40多年,大塘村植树造林从未间断。
  如今,3000多亩荒山已经被村民种上了90多万株杉树、松树、泡桐。
  种树不易,护树更难。为了保护种好的树苗,也为了发展当地经济,陈国英决定向荒山要宝,依靠山林脱贫致富。1985年,陈国英倡导办起了“三八林药场”,种植杜仲、黄柏和花椒。
  树越长越高,山越来越绿,农民生活越来越好。每家每户仅通过修剪杜仲、黄柏的枝条,都能获得近千元的收入。
  1998年,陈国英所在的大塘村大水井村民组人均纯收入达1525元,超过了大方县的平均水平,大水井也被定为毕节地区8个小康试点寨。
  大水井没有了水,饮水问题一度困扰着大塘村。村民要到村组3公里外的河沟去挑水,那里仅有一条紧靠崖壁的狭窄道路可以通行,稍不留神就会跌下悬崖,十分危险,半天时间才能挑回一担水。
  陈国英决定找水,建设蓄水池,让每家每户都用上自来水。1984年,在夫妇二人的努力下,大塘村得到了县里的项目支持,陈国英便开始组织村民建设水渠。
  每年冬季农闲的两个月时间,陈国英便组织全村劳动力集体劳动,用钢钎铁锹挖掘水源,一尺一尺打凿引水隧洞。一年、两年、三年……直到1993年,家家户户终于接上了自来水管,彻底告别挑水历史。
  由于贫困,大水井村民组有12户苗族人家一直居住在半山腰的岩洞中。李光忠、陈国英夫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帮助他们安家立业。
  1989年,李光忠多次向县里申请,最终为每户争取到2000元的安居工程款。陈国英则在靠近公路的地方选定了建房地址,带领这12户村民开始建设新房。资金不够,她便从李光忠的工资中拿出一些来补贴。最终,在李光忠夫妇的帮助下,苗族同胞住上了新居。
  数十年间,李光忠夫妇拿出数万元的工资帮助他人:为抗美援朝的老兵张绍清修房子,送粮食种子;将一整套石磨送给陈家荣;为考上大学的陈光强交学费和路费……1992年,陈国英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榜样:理想信念不褪色
  在李光忠家,有一个暗红色的木书柜格外显眼:136本日记根据日期编号整齐码放在书柜中,红绿相间的日记本摆满了三层。
  在书柜的一侧,放着一个大红木箱,木箱里满满当当放着各种荣誉证书、奖章、奖状:“优秀共产党员”、“大方县造林绿化先进个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女能手”……39次各级奖励,见证了陈国英多年的工作成绩。
  靠窗的书桌上,摆放着报纸、眼镜、剪刀、胶水。每天早上九点左右,李光忠都会在书桌前翻阅书刊报纸,将重要内容读给妻子听。遇到有价值的新闻,他还会裁剪下来放进剪贴本。
  “读书学习写日记,就像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已经是我生活的习惯。”87岁的李光忠精神矍铄、思维清晰。
  136本日记,记载了李光忠62年的工作生活经历,党的方针政策、工作方法总结、个人思想汇报,都被记录在其中。
  “1980年10月27日。看一种生产责任制是否正确,是否优越,根本的一条是看它实行的结果是不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增加了产业的产量、产值、纯收入,增加了商品,凡是能增产增收,增加商品的办法,就是好的办法。”
  “1985年9月25日。做一个党员的要求和优秀党员的条件: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维护党的宗旨,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密切联系群众,和群众做知心朋友。努力学习业务,认真完成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1992年初,李光忠在退休时,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人到暮年精神振,日近黄昏志不息。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熟知政策法规、工作经验丰富的李光忠夫妇,在当地干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村民的大小事务都愿意找他们商量,村干部遇到难题也时常向他们请教,还有学校、社区请他们去做讲座。
  陈国英更是将心比心,坚持走“群众路线”。“能帮他们办的事情就尽快办好,办不了的事情就帮他们出主意,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支持你的工作。”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说法独具匠心,特别强调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与引领,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在国家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越来越适应小学工作的管理。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
利用LabVIEW虚拟仪器软件的强大功能实现了常用传感器测试技术网络虚拟实验的基本构建。重点介绍了基于硬件平台的传感测试技术综合性实验平台及其网络化的实现方式,并给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