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助推乡村产业发展探索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lthbo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研究广西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开展乡村产业帮扶情况,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涉农高校现代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就广西大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4所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提出优化人员构成,加强人员培训以及团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升团队科技服务能力;以校对接县(市、区)政府、企业和乡村产业示范基地,强化校地、校企合作等措施,進一步改进服务成效,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一方百姓富裕。
  关键词 产业服务队;产业帮扶;涉农高校;广西
  中图分类号 F 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9-025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9.06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ervice Teams of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to Build Rural Areas with Thriving Businesses
  ZHANG Zhen
  (Guangxi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007)
  Abstract Research on the rural industry support of Guangxi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y industrial service teams will help to better play the supporting rol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We use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terview base on Guangxi University, Guangxi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Guangxi Eco-Engineer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practice of supporting rural industries, proposing measures such as optimize the team members, furt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to enhance the team’s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connect schools with county, enterprise and rural industry demonstration base, strengthen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local governments,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further improve service effectiveness, so as to promote the 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improve the livelihoods and well-being of rural residents.
  Key words Industrial service teams;Support rural industries;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Guangxi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9KY1412)。
  作者简介 张珍(1980—),女,广西北海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2-05;修回日期 2021-03-11
  习近平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乡村振兴,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1]。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2],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但存在产业同质化,产业链条较短,高投入、低产出,农产品销售难、农民自主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仅靠乡村一线的干部群众很难维持产业项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仍需要长期培育和支持。涉农高校是我国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农业服务的重要力量,与普通高校产业帮扶相比[3],在产业帮扶技术指导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显著优势。与农业科研院所产业帮扶不同,涉农高校产业帮扶专家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投入产业帮扶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研究涉农高校产业服务团队如何开展科技服务,帮扶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有助于提高涉农高校产业帮扶的针对性、实效性,更好地发挥涉农高校现代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
  1 广西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的历史缘由与发展现状
  1.1 广西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的历史缘由
  广西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泛指广西涉农高校组建的服务地方政府和企业产业发展的专家团队。近年来,为助推脱贫攻坚和地方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广西涉农高校根据自身实际组建产业服务专家团队。各团队的组建缘由各不相同,广西大学产业服务团队的组建主要致力于农业技术推广,其他涉农高校产业服务团队的组建主要是为解决自身定点帮扶的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大技术服务力度,推动定点帮扶乡村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1.2 广西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的发展现状
  1.2.1 概况。广西各涉农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成立的产业服务团队涵盖几个到十几个产业的专家,人数超过100人。比如,广西大学农牧产业发展研究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建了甘蔗、粮食、经济林果与中草药、荔枝龙眼、柑橘香蕉、芒果、蔬菜、食用菌、动物保健、动物养殖、蚕桑、生态农业、乡村振兴规划13个农牧产业团队,成员51人[4],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果树、粮食、蔬菜、家畜、家禽、食用菌、桑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8个产业服务队共60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实际参与产业帮扶主要有茶叶、畜牧养殖、包装宣传和电子商务等4个专家团队15人。与自治区层面组建的100个特色产业扶贫专家服务团,专家人数超过上千人相比,高校产业服务团队规模不大。
  1.2.2
  人员组成。当前广西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成员主要由本校产业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农技人员和教师组成,一般具有农科种养专业背景,同一个团队,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成员结合的较少。
  1.2.3
  工作机制。广西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实行团长或组长负责制,主要根据各涉农高校定点帮扶乡村技术服务需求,制定产业科技帮扶实施方案,并组织团队成员到田间地头等方式开展技术指导和产业实用技术培训,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其服务属于公益服务,没有补贴,团队成员到定点乡村开展科技服务所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等费用由所在单位报销。广西大学的产业服务团队因主要承担广西大学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开展科技服务的范围更广,也开展有偿服务。
  2 广西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的服务模式与典型特点
  广西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在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中紧密结合地方县(市、区、村)实际,不断探索与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现状相适应的产业服务团队工作模式,目前服务的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2.1 团队服务模式
  每个产业服务团队由3人以上的教师、科技人员等组成,以团队指导的形式帮助地方县(市、区、村)培育或做大做强一个地方产业,在主要农时季节、重要物候期和生产经营关键期,通过下田、进户、到场等方式分赴各地开展产业技术培训和帮扶指导。这样的团队服务模式有别于科技特派员以个人对接县乡镇村的服务模式,突出和强化农业科技的交流合作。
  2.2 项目实施模式
  通过国家省市校级科研项目、校地合作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的方式,依托团队所在高校平台,解决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项目实施模式關键在于是否有项目,因此,各涉农高校鼓励支持教师和科技人员申报农业科技纵横向项目。
  2.3 “科技小院”建设参与模式
  通过参与“科技小院”这个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和研究工作,切实帮助解决依托单位生产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发展,同时探索农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当前广西科技小院的建设主要由广西大学落实导师和研究生,因此,目前参与其中的主要是广西大学的产业服务团队。
  2.4 “牵线搭桥”服务模式
  利用高校和团队自身资源为乡村和企业牵线搭桥,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帮扶中的推动作用。与政府出台系列关于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支持政策,激发企业到乡村投资的积极性不同,产业服务队的专家主要利用与企业联系密切的关系,动员企业参与乡村产业发展。
  3 广西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的帮扶成效与典型案例
  3.1 指导和帮助乡村找准自身产业定位
  广西大学定点帮扶的百色市那坡县除永靖村外的5个村,发展山油茶种植,2016年开始或扩大种桑养蚕的规模,永靖村种植中草药山豆根,百林村种植中草药牛大力;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定点帮扶的百色靖西市禄峒镇思侯村2018年在复垦地上发展种养结合的现代循环农业,大史村利用冬闲田发展木耳、大球盖菇等食用菌的种植,小瑞村种桑养蚕、种植脐橙和沃柑。这些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有的沿袭了传统产业,有的根据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禀赋选择尝试发展新的产业,但是无论哪一种情况,很难完全靠农民自己的探索去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服务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帮助改造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二是指导农民科学选择产业,减少农民产业选择的盲目性、不确定性和定位不准等问题。
  3.2 开展技术培训和帮扶指导工作
  一是开展现场实用技术培训服务。2020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家团队到百色靖西市禄峒镇小瑞村种进行种桑养蚕技术指导3次,水果管护指导8次,受益群众504人次。二是通过微信、QQ、电话、视频连线等方式做好产业技术线上指导、咨询等工作,在线讲解关键技术和答疑解惑。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网上的技术指导、咨询和在线交流等方式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三是做好广西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工作,为乡村振兴培养科技人才。2020年,广西大学承担广西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本科生84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承担广西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专科生195人。
  3.3 开展技术攻关,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都安县肉牛养殖从9.27万头发展到近15万头[5],与广西肉牛肉羊产业创新团队联合都安县牛羊养殖龙头企业共同开展技术难题攻关与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息息相关。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方技术难题攻关,有助于各涉农高校以需求为导向,服务乡村产业发展。
  3.4 密切联系企业进行产业帮扶
  百色靖西市禄峒镇必隆村引进百色金陵农牧有限公司入驻,大史村争取到了中国中车集团定点帮扶项目等,表明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不仅可以利用自身团队的专业优势为乡村产业提供技术支持,还利用自身与企业密切联系的优势,与企业协作,共同开展乡村帮扶行动。另外,广西大学产业服务队配合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广西区科协积极推进广西科技小院建设。   4 广西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开展科技帮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4.1 人员构成不够合理
  当前各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人员主要由本校产业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农技人员和教师组成,这样做便于组织、管理和统筹安排各项工作,不足也明显,如职业结构相对单一,而且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内容繁多,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际用于产业帮扶的时间相当有限。另外,当前广西各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成员专业多数为种植和养殖专业,这样的团队结构有助于解决生产难题,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但很难解决农产品季节性供求失衡,低端农产品过剩,绿色、有机等高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
  4.2 参与乡村产业帮扶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高,服务工作持续性不够
  一方面,各团队成员参与乡村产业帮扶属于兼职服务,他们都是高校管理、教学、研究等岗位从业人员,各有各的岗位任务和职责,在不影响自身业务工作的前提下去开展产业技术培训和帮扶指导工作,只能是利用周末、寒暑假开展科技服务,不仅要看团队成员自身的身体素质、时间和精力状况,也需要有爱国、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正是因为是兼职服务,不是长期在一线(农村、企业)开展工作,因此,服务工作的持续性不够。另一方面,团队服务是公益性的服务,不像科技特派员有下乡的次数、天数、培训总人数、考核等要求,没有项目经费、补助,不存在行政上的强制,到乡村培训和帮扶还需要当地协调、服务对象配合,因此,除非学校安排或者团队成员有项目实施,不然团队成员很少积极主动要求参与乡村产业帮扶。
  4.3 服务面不够广
  当前广西各涉农高校除广西大学以外的产业服务队主要是在各涉农高校定点帮扶的乡村开展科技服务,服务面不够广。
  4.4 产业服务队技术指导和帮扶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影响广西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技术指导和帮扶作用发挥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为有的高校定点帮扶的乡村没有产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服务队作用没处发挥,因为服务队去非定点帮扶的乡村开展科技服务没有经费支持,当然,服务队成员有项目实施的除外;有的产业服务队成员由于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田间地头实践沉淀的经验,技术培训和指导不够到位;有的缺乏经费支持,试验示范点的建设难以推进;有的团队自行对接中小企业,影响力有限等。
  5 进一步改进服务成效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6],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解决粮食生产和安全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湖南考察期间强调,“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参与市场竞争和应对灾害能力”[7]。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各市纷纷组织产业帮扶专家服务團、县区产业帮扶专家服务组等技术指导服务队伍开展科技帮扶的情况下,广西各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如何进一步改进服务,更好发挥作用是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5.1 优化人员构成,提升团队工作能力
  第一,吸收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入产业服务队,使人员构成多样化。近些年科技小院的建设将研究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涉农科技人员直接驻扎在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既解决了农民的生产问题,也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8]。可见,将学生特别是农科专业的学生纳入产业服务队,放在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锻炼是可行的。企业为解决自身生产难题、技术升级、科技创新也需要高校强大的农业专家团队支持,也有选派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高校产业服务队,针对产业碰到的问题开展技术攻关的需求。第二,从现代农业发展和产业链的角度去考虑产业服务队人员的构成,优化成员学科结构。吸收新农科专业如智能农业、农业大数据、森林康养、休闲农业、生态修复等新产业急需的专业人才以及产业链中加工、销售等环节需要的专业人才加入产业服务团队,提高团队帮扶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
  5.2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政治和专业素养
  第一,通过各种形式,加强科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强化科技人才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9]。第二,有针对性地加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多组织科技人员前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开展现场教学,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开阔视野、学习成功经验和做法。
  5.3 加强各涉农高校内部、高校之间以及自治区、市、县产业服务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当前涉农高校各产业服务队往往各自开展产业科技帮扶,缺乏资源整合,某个产业服务队需要其他产业服务队成员参与某项科技帮扶时,主要靠人际关系来获得帮助和支持。但这样的帮助和支持相对随意,受情感等个人因素影响大,具有不稳定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强各产业服务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政策、制度、签订协议等方式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5.4 以校对接县(市、区)政府、企业和乡村产业示范基地,更好地发挥产业服务队作用
  以校为单位对接县(市、区)政府、企业和乡村产业示范基地,哪里的产业发展有技术服务需求产业服务队就服务到哪里。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又能解决产业服务队缺乏服务的平台、服务面不够广、服务工作持续性不够等问题。
  5.5 鼓励和支持产业服务队以申报科研项目的方式,加强科技研发和推广,为产业发展服务
  第一,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文件精神,聚焦完善科研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研绩效、优化收入分配机制、改善科研条件等方面[10],及时修订和完善一系列政策文件、规章制度,激发科研人员、农技人员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第二,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带着科研项目下沉,到企业、到农村一线开展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解决高校实验室紧张、科研用地不足等问题。第三,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横向合作,与企业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5.6 强化校地、校企合作,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第一,强化地方政府与各涉农高校产业帮扶合作,由县(市、区)收集整理当地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存在的技术问题,与各涉农高校对接,各涉农高校组织产业服务队专家深入乡村开展科技帮扶。第二,强化校企合作,根据企业需求,签署校企合作项目,充分发挥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强大的人才团队优势。第三,与各地市政府、科技小院依托单位和当地科协沟通,将各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的专家纳入科技小院的建设中去,为科技小院建设提供更为强大的科技团队支撑。
  5.7 讲好产业帮扶故事,营造高校社会服务良好氛围
  大力宣传近年来各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员、广西科技特派员、
  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科技帮扶工作的突出成效、典型事迹、敬业奉献精神,总结各涉农高校科技帮扶典型经验,进一步弘扬担当、创新创业、敬业奉献精神,营造高校社会服务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各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科技和人才优势,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优势,正如习近平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1]。在广西普遍缺少农技人员、农技人员素质不高、农民缺技术的情况下,涉农高校产业服务队的技术指导和帮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创设平台,激发产业服务队员科技帮扶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N].光明日报,2020-12-30(01).
  [2] 彭秀.基于产业技术扶贫视角的广西乡村振兴策略研究[J].广西农学报,2020,35(6):58-61.
  [3] 金乾伟.全面理解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 探讨新时代高校扶贫工作实践路径: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J].甘肃农业,2020(9):26-31.
  [4] 专家团队[EB/OL].(2020-05-29)[2020-07-20].https://nkjdb.gxu.edu.cn/zjtd.htm.
  [5] 张正淳.农发院“科技引擎”助力脱贫攻坚[EB/OL].(2020-07-02)[2020-07-20].https://news.gxu.edu.cn/info/1002/37578.htm.
  [6] 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J].南京农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5):8-14,154.
  [7] 杜若原,何勇,王云娜,等.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0-09-20(01).
  [8] 毕庆生,黄玉芳,叶优良,赵鹏,赵亚南,汪洋. 基于科技小院的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9(02):21-23.
  [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47-161.
  [10] 韦宇琼.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20:19-21.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E-max高嵌体用于后牙大面积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后牙大面积缺损患者156例,根据根管治疗后修复方式分为全冠修复组(74例)和E-max高嵌体修复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修复前后牙龈指数和龈沟出血指数、修复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修复满意度。结果修复后,两组牙龈指数和龈沟出血指数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摘要 用川芎和其他原料配比,加工成方便携带的饼干,运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川芎饼干的最佳加工配方。结果表明:用面粉100 g、川芎粉15 g、猪油20 g、白砂糖40 g、小苏打0.5 g制成的川芎饼干结构细密、色泽淡绿色、香味适宜,获得了大多数人的好评。  关键词 川芎;饼干;加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TS 21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
目的研究超声弹性对比指数(ECI)与常规超声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诊治的9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行常规超声检查及ECI评估,并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并比较ECI与常规超声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价值。结果9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107个甲状腺结节,经病理诊断良性结节49个,恶性结节58个;常规超声鉴别甲状腺良恶
摘要 针对具有非线性特征的智能拖拉机运动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横向轨迹实时跟踪控制策略。从非线性运动模型线性化和离散化入手,建立以前轮转角增量和纵向速度增量为状态量的目标函数;设计系统控制量极限约束和控制增量约束,并将MPC最优求解问题转化为二次规划问题,目标函数采用有松弛因子和无松弛因子2種形式。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设计MPC控制器,进行了2种目标函数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多课程开发与创新的权利。作为构成学校基本要素的教师,应该是学校课程建设者,必须确立课程意识、研究意识、自我实现意识和合作意识,积极充分准备、扎实有序推进,认真及时总结课程建设,赋予课程更多的丰富性、可能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教师课程开发;课程意识;“林—树”课程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
摘要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培育,有利于促进乡村建设行动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加快农产品特色资源优势转化。在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背景下,优先发展生产,提升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以山西省为例,系统整理了山西农产品品牌市场情况与注册数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山西农产品市场品牌培育情况。对于存在的不足,从品牌文化内涵、产品技术研发、创新营销模式等方面提出培育路径。  关键词 乡村建设行动;农产品区域品牌
摘要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資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2016年7月18日出现在平凉的区域性暴雨为例,分析暴雨发生前对流层顶高度、温度以及各高度的垂直速度、位涡、风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4 d至前2 d对流层顶高度有明显的下降,并于暴雨发生前2 d降至最低,最低为14.6 km,相反地,对流层顶温度在暴雨发生前5 d至前2 d开始上升,并于暴雨发生前2 d升至最高,可达
摘要 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农科教融合,“产学研用”一体化是新农科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因此,为解决当前农业职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脱离或落后于农业生产一线技术等不良问题,以高职“花卉栽培”课程为例,渗透实践教学项目科研化理念,构建与实施了农科教融合、产学研协同发展的高职花卉栽培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从而为新型农科高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科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
摘要 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顺应乡村振兴发展趋势具有率先垂范的作用。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分析了实践教学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了高校实践教学体系路径,旨在为培养大批高质量复合型涉农人才提供借鉴,全方位助力地方经济振兴,为服务国家和地方区域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 新农科;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