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编织与竹编织工艺耦合在现代首饰应用浅析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bol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个性化鲜明,独立特别的形式美成为人们追逐的新一代审美内容,由此也促进了现代首饰的创新和发展。本文是对银编织与竹编织工艺耦合在现代首饰中的应用进行浅析。
  关键词:编织工艺;竹编织;银编织;现代首饰
  编织是一种古老的传承工艺,它富有活力,质地柔软。它能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喜好展现出不同的美感,特别是它本身的包容性强,可以和各种材料、工艺等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不同的、富含现代美学的首饰,以满足现代人对精神的追求和人性的展现,这也会让首饰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1 浅析编织工艺在现代首饰中的应用
  1.1 历史延续性
  编织艺术是人类的一种传承文化,在人类文化史上,它的历史长度甚至超过了绘画和文字。即使是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也会通过在身上悬挂一些编织的草环来展现自己,也用编织技术来捆绑东西、结绳记事等。当前,编织技术仍被广泛使用。
  1.2 风格多样化
  编织的风格多变,即使是同一种编织手法,根据创作的内容不同,使用的材质不同和表达的目的不同,也会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格,例如,在表现元素设计丰富的珠宝首饰设计中,材料的形式多样,并不拘泥于绳结或串珠。[1]
  1.3 发展范围广
  編织工艺的材料选择范围广,连接方式、表现形态和方式多样,在当前首饰制作的工艺发展中内容更加丰富,细节也更加精致。编织工艺的发展是多样性的,不同地区、不同的人,都会因为自己对于编织工艺的理解不同,表达的内容不同,使编织的产品展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结合现代首饰设计,不仅能让首饰的设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还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中国现代首饰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2 编织工艺在首饰设计中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2.1 编织材料的可塑性
  可塑性强是编织工艺的一个共性,而这主要取决于选取的编织材料内容的质地,例如,竹子和银丝,正是得益于这一优良性能,才有可能被编织成各种工艺品或首饰。而我们就是要将竹编织和银编织的这种工艺技术应用到首饰设计中,适应各种首饰的设计要求,做出不同的造型,满足设计者对美的形式需求。
  2.2 编织材料的搭配性
  随着现代首饰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首饰材质的使用与搭配也越来越自由,跟以前的银编织、竹编织等单纯材质的编制不同,现代首饰艺术设计需要更多的综合材料参与到首饰艺术的编织设计中去,使设计者可以更好地把自己的喜好、想法、情感思想融入首饰设计的内容里,创作出更符合人们期待的独特首饰。此外,竹编织和银编织也能最大化地实现与其他材料的结合,例如美丽的宝石、独特的配饰等等,都能通过竹编织和银编织的特殊工艺,在设计者的作品中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2]
  3 银编织和竹编织的工艺浅析
  银编织和竹编织都是历史悠久的编织工艺,但是,因为它们的发展目的不同,选用的编制材料不同,所以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编织手法。
  3.1 银编织
  银编织选用的编织材料是金属银通过特殊工艺拉成的银丝,质地柔软且脆,容易在编织的过程中断裂。银编织在古代都是作为宫廷工艺进行创作发展,工艺精细,细节精美,能很好地展现出各种美学形态,例如银绳、银囊、银链等。由大量银丝编织而成的物品不仅防火防潮,还拥有良好的韧性,特别是工艺的细节精美,善于编织许多精细的花纹图案,银编织工艺在首饰设计中的发展拥有很好的适应性。
  3.2 竹编织
  竹编织的材料是自然生长的木竹,在进行竹编织之前,需要对竹子进行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得到竹编织的材料。竹编织的材料韧且坚硬,在生活中往往应用于各种器物,大的如竹床、竹凳,小的也有竹盘、竹壶等。在首饰设计的发展过程中,竹编织能将首饰独特的粗犷和小巧的精致相结合,产生新的美学形态。
  3.3 银编织和竹编织的工艺应用内涵
  编织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最小的压迫性和最大的意想空间,编织工艺是一个可以实现并传递设计者思想的手段。银编织和竹编织在首饰设计中的工艺应用,除了改变形态表现,还将各类编制材料与首饰技术相结合。首饰艺术重在材质运用、色彩组合、形态构成上的出人意料,而银编织和竹编织两种工艺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结合,绝对能满足当下人们对首饰的独特需求。[3]
  4 现代首饰应用银编织和竹编织的目的
  4.1 手工独特性
  随着机器设备的发展,人们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机器设备进行批量生产。机器生产模式在人们急功近利追求利益的欲望之下,让原本独特的首饰大量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造成人们对现代首饰设计的审美疲劳,许多的手工作品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前人们处在追求物质价值的压力之下,对于回归原始、重返山林的深层情感渴望,也为编织工艺在首饰设计中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土壤,因为当前编织工艺很难用机器设备来复制人工的精美。此外,相比大机器流水线作业的产品,人们更爱独特的、充满情感温度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4.2 视觉创新性
  在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的都市生活缤纷多彩,文字、图案、动作、音乐,能吸引人眼球的事物太多太多,现代人对自己贴身的饰物和首饰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单调的样式、毫无冲击力的视觉体验,如何去发展创新是现代首饰设计唯一的目标和追求,而可塑性强、表达能力强、适用范围广、技艺独特的编织技艺对现代首饰的设计来说无疑是新的灵感源泉。编织独特的表现手法,特殊的材料选择,以及不同工艺的结合表现,都是一次视觉上的创新冲击,吸引人的眼球,满足人独特的审美需求,为首饰行业带来新的经济效益。
  5 现代首饰设计艺术的表现特征
  5.1 注重个体观念
  利用银编织和竹编织的不同设计表现手法和设计理念,设计者能让个体理念的表现和首饰的设计更加融合,并通过新的方式赋予首饰新的美学内涵,让首饰不仅仅是一件供人们佩戴的饰物,独特的首饰设计承载着人们更多的情感,也承载着艺术家对自身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当这种思想通过首饰设计进行表达和升华的时候,现代首饰设计出的作品也就更具有情绪感染力和独特的魅力,不仅能促进个体的表达,也使得现代首饰中的艺术观念更加的丰富多彩。
  5.2 灵活多样的形式美
  人们通过自身佩戴的首饰,展现个人的思想美。首饰的艺术形式,实际上就是思想的现实表达形式,首饰的设计观念实际就是思想的表达理念。通过首饰,人们能表达出各种各样的思想,首饰是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表现。首饰设计的内容是设计者对作品情感思想的转化,思想是自由的,因此,首饰的形式也是灵活多变的。
  5.3 手工编织的设计美
  机器和手工最大的区别在于,机器犯的错永远是错,手工犯的错可以转变成首饰中独特的美。例如,当前的设计潮流就强调残缺、瑕疵、唯一和偶然形态,而银编织和竹编织的工艺应用,正是开创了首饰设计中手工编织设计理念的先河。
  6 结语
  随着时代的更替,现代首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需要不断的精进,更新首饰设计的设计理念,引进并融合新的设计思路和工艺,只有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才能够精准地掌握时代审美,设计出独特风格、符合现代思想的首饰作品。
  参考文献:
  [1] 董振红.传统编织工艺在首饰饰品设计中的运用[J].神州,2018(4):51-52.
  [2] 李政宁,陈革,Frank .维编织工艺及机械的研究现状与趋势[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8(5):110-116.
  [3] 赵园园.传统编织工艺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J].上海工艺美术,2018(1):86-88.
  作者简介:刘潇女(1985—),女,湖南益阳人,北京服装学院艺术学硕士,讲师,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首饰设计与工艺。
其他文献
一    今年10月10目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日。重读任光椿先生所著长篇历史小说《辛亥风云录》,重忆清王朝末期统治下的旧中国那段腐败落后、残酷剥削、风雨飘摇的历史,实在让人痛心疾首。好在中国人素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雄心壮志,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前赴后继。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锷、秋瑾等一大批风云人物为国捐躯,永垂不朽,我们永远怀念他们,历史永远铭记他们。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逐渐增多,家居的智能化、人性化、舒适性受到重视。本文将分析智能家居设计的发展趋势,讨论其设计要点,以及智能安防系统、智能梯控、APP連接空调、智能阀门等生活家居的原理与实际应用,为提高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家居设计;信息技术  0 引言  智能家居通常是指将家庭生活或办公室所用到的设备实现人性化控制,在物联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均处在巨大的转换轴心当中。这种转换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社会的发展与物质的满足,同时还有因为中西文化冲突、传统与现代之争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且分布最广的民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汉族在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后,逐渐形成高度发展的汉文化。而民间舞蹈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和文化特点就在此过程
白诚仁的合唱作品较多,按体裁分有:混声合唱:《洞庭鱼米乡》、《春——土家茶山歌》、《夏——瑶山夜歌》、《秋——小郎出侗乡》、《冬——围坐火塘唱苗歌》、《日出韶山东方红》、《土家开山歌》、《太阳光芒照瑶寨》等。女声合唱:《苗岭连北京》、《赶场》、《送郎十里坡》、《娘喊女》等。男声合唱:《问路》等。童声合唱:《游子吟》、《村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山西村》、《朝天子咏喇叭》等。按作品的结构大
1980年代无疑是中国文学期刊的黄金时代,用“洛阳纸贵”来描述文学期刊在鼎盛时期的市场境况,似乎并不过分。据报道,当时《诗刊》期发量一度高达74万份,全国期发量超过10万份的文学刊物比比皆是,文学期刊完全可以富足地生活。1990年代以来,文学期刊开始逐步从时代舞台的聚光灯下淡化出来,从中心踅向边缘。文学期刊不仅不再辉煌,甚至还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有权威资料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在中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