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体验式”教研活动实践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教研活动是学校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平台,然而,说到“教研”,许多教师都会觉得累、有压力。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往往属于被动,缺乏主观能动性,自然造成了低效教研,致使教育工作中一些实际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分析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一)教师缺乏主观能动性
  由于长期以来,自上而下制订教研计划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模式。一线教师被动地接受领导制订或预设的教研计划,而这些教研计划与研究问题又在很大程度上不适用于教师的需要,因此教师们并不认同。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研内容不能激发教师的探究兴趣,那么教师在教研中就会敷衍塞责,致使教研失去意义与效用。同时,会导致幼儿园缺乏全员教研的氛围,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二)教研形式枯燥单一
  传统的教研活动主要通过枯燥的说教、单调的讨论来解决问题,教师把这种教研活动当作是布置任务,他们参与的过程是应付任务或是完成“作业”。这种枯燥的教研使教师对活动主题与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浮于表面,不能真正消化吸收,从而去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因此,教师在活动中无创造性的发挥,影响了其各种潜能的和谐发展。
  (三)缺少互助合作式的研究
  教师团队意识薄弱,在教研活动中呈现单打独斗的状态,缺乏和同伴之间的合作。但是,教师之间如果不能教学相长,不相互交流探讨,必将会导致研究效果的低下。
  如何改变这种状态,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呢?如何在提高教研活动实效的同时,不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呢?近年来,我们在立足“需要”的基础上,尝试了以快乐、自主、合作为主要风格的“体验式教研”,激发教师从“要我研”转变为“我要研”,从而让教师主动去研究教学中感兴趣的问题。让教师以愉悦的状态置身于研究情境中,并在体验中不断感悟,探索解决实践问题的渠道。
  二、基于教师需要拟定教研计划
  我们从拟定教研计划入手,改变以往教研活动中教师主体性缺乏的状况。一方面,我们通过观察日常教学活动、访谈等,调查整理出一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幼儿园、教师在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与容易忽视的要点作为我们的主要研讨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将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教师代表一起交流制订教研活动计划。教师们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促使每学期的教研计划更具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和可行性。我们在设计每一次教研活动时,都做到和平时上课一样。在活动前,我们充分征询教师的想法与需求,然后写出详细的活动计划,做好充足的准备。如我们会预设教研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有的反应与疑惑,可能会生成的话题,然后提前做好应对策略。这样,我们就能做到遇事不慌乱了。
  在拟定教研计划、确立研讨内容方面,我们时刻做到三个注意:注意将“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注意将“立足点”与教育实践同步,注意将“切入点”放在挖掘每个教师的优势上。
  三、基于教师的体验组织活动
  为提高教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们尝试开展具有趣味性、操作性、合作性的“快乐体验式”教研活动。通过采用游戏探索、角色换位、情境分析等形式,让大家在不同的组织形式中感受教研活动的生动与灵活,让教师在快乐参与中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并在快乐体验中不断感悟,探索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真正使教研活动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服务,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
  (一)游戏体验式教研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游戏,游戏是孩子们欢乐的世界,对孩子们充满了魔力。其实游戏不仅属于孩子们,它同样属于我们成年人。游戏不仅能给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成为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催化剂,而且是一条联系教师情感与研讨内容的纽带,使每一位参与游戏的教师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下深切地体悟研讨的问题与核心价值,感悟教育理念。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游戏不但丰富了教研活动的形式,给教研活动带来了清新、欢快的氛围,还能紧紧围绕教研的主题内容,把教研目标与内容巧妙地渗透其中,帮助教师获得启发与智慧。教师们在游戏中不仅建立了积极的、相互支持的、通力合作的群体关系,而且增进了相互间的情感,从而为下一阶段的研讨开启了快乐的阀门。
  (二)角色体验式教研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因此,在教研活动中,我们要经常运用角色转化的体验学习法,让教师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感受、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从而开启教育理论和教育行为的大门。
  角色体验式学习是教师以被教育者的身份来参与活动,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与每一位参与学习的成员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分享个人体验,提升教育手段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本学期组织的“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专题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一次角色转换的体验式教研活动。在该教研活动中,我们尝试引导教师做到三个关注:一是关注主体与材料互动后产生的各种可能,二是关注活动目标与材料设计的关系,三是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活动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环节一,让教师探究在前,设想在前,设计幼儿游戏活动材料;环节二,让教师以幼儿的角色玩游戏材料,思考幼儿会与材料产生怎样的互动;环节三,让教师从角色转换中体会游戏材料的设计是否适宜;环节四,让教师进一步思考如何提升材料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有效性。
  在半天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感到轻松愉快,充满了智慧。最为可贵的是,常常听到教师提到“我觉得孩子可能会……”,这说明教师已经关注到了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互动体验的过程让大家得到了更多的资源共享,也提高了教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活动中感受到,这种角色转换的体验式学习是最有效的、最真实的一种内心体验,可以内化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在丰富的感悟活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行为。   在本次教研活动结束后,我对老师们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把设计的活动材料带回自己所在的班级里试一试,请教师依据本班具体情况调整材料呈现的方式、记录的方式等。二是用多种方式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并进行分析,以形成个案。我们相信,教师通过对教学设计与现实的比较性思考,会产生更多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想法和做法,而这对于他们感知与探寻幼儿学习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三)情境体验式教研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开展情境式教研正好满足了教师的这一需要。
  情境式教研活动是在研修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研修环境,让教师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该活动一般分组开展研讨:专家团——专家或学校领导,担任活动的评委,可裁定;施教团——负责以认为最适合的方法进行施教;找茬团——与施教团相对立,主要负责在任何觉得有问题的施教方法上找茬;观察团——指场外观众,可帮助解决问题,可举牌表示个人意见,并参与头脑风暴。活动中注重通过情境分析、小组讨论、问题质疑、专家点评的方式,使教师得到专业发展。
  我们曾经开展了一次以“角色游戏的适时介入,适宜指导”为主题的情境体验式教研活动,教研从教师日常的教育实践出发,聚焦于三个点,即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想放弃原来构思的游戏情节时,当玩伴之间出现游戏纠纷而不能自行解决时,当教师发现游戏中可以提升幼儿经验而不影响幼儿游戏意愿时。活动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环节一,情境回放,主持人抛出问题;环节二,施教团通过分析、讨论后,以认为最合适的介入指导方法进行表演;环节三,找茬团在任何觉得有问题的指导方法上举牌表示异议,施教团在找茬团举牌时暂停表演,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讨论得出应对策略,而且这些对策要经过找茬团论证且无异议后方可继续表演;环节四,当遇到施教团与找茬团产生争议且都无法说服对方时,则由专家团裁定是否继续。活动中,施教团和找茬团均有3次向观察团求助的机会。
  这种以教师身边最熟悉、最普通的情境为载体的研讨活动,使老师在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反思讨论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教学策略的制订一定要建构在尊重孩子需求的基础上,这样制订出的策略才会更科学、更合理。教师真正理解了“我和孩子一样高”的教育理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去获取、内化蕴涵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科专业知识。同时,情境体验式教研也使教师们在教育教学经验上相互借鉴,将教师个体的教育观点、经验做到资源共享,对每位参与教师的专业成长都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也充分地显现出了教师群体实践智慧的共享与提升。
  其实,教研活动可以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可以变得更轻松愉快,快乐、体验式的教研活动为我们的教研带来了新的活力,它吸引着每一位教师。我们衷心希望体验式教研活动能激发更多的老师主动参与的兴趣,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和灵感;也希望老师们能共同携手,想出更多的方法来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让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共同进步和提高的平台,实现“快乐教研”的目标。
其他文献
A.知道自己的家庭成员及与自己的关系。  B.体验亲情,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A.我家都有谁  宝宝看看这棵家庭树上都有哪些人,数数总共有几口人,然后再想想,你分别叫他们什么呢?  B.谁是谁的谁  爸爸的爸爸是爷爷,妈妈的妈妈是姥姥,这些宝宝应该早就知道了。那么,爷爷的女儿是你的谁呢?或者,姥姥的儿子是你的谁呢?还有,妈妈的弟弟是哪一个呢?宝宝快去理清楚吧。  《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正> 台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是我省苗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一九五七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贵州湖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台江分组,为了全面了解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