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事实论据使用讲究多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iedi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议论文必然要用到事实论据,但我平时及考场上评阅作文却发现很多同学运用事实论据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这些问题和误区也很有代表性,下面总结出来,以期同学们注意和改进。
  同学们写议论文运用事实论据时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误区:一是议论文中事实论据叙述与记叙文中的事件叙述没有区别。一篇作文七八百字,事实材料的叙述竟然占到三四百字,事件的因果、过程、细节等皆一并叙述出来。二是简单堆砌,认为事例越多越好。一篇议论文,常常用十个八个事实材料,自以为这就是“材料丰富”。三是认为,观点加事例材料就是议论文。这三种倾向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议论文缺少分析说理,文体特征不明显。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首先,在遵循事实论据选择的基本原则(指向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典型性原则)的基础上,要掌握事实论据的使用方法。根据论据的特点,常见的方法主要有:
  1.重点论据突出使用
  重点论据是指那些最能证明论点或观点,鲜活而具有时代性,有代表性的论据。“突出使用”就是材料叙述相对翔实,但叙述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始终围绕被证明的论点或观点的方向叙述。如优秀作文《举手投足之间》有这样一个片段:
  中科院院士之一,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感动了所有听众。在杨叔子教授投入地讲述他曲折的求学经历时,工作人员数次默默地为他更换茶水,每一次,白发苍苍的杨教授都会马上站起,恭敬地双手接过茶,并诚恳地道一声“谢谢”。演讲结束后,杨教授起身向每个角度的听众深深鞠躬,以感谢大学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德高望重的杨教授,在对待普通工作人员和多由学生组成的听众时那份谦逊,让所有人领会到了真正的大师风范。
  这则材料叙述了杨叔子教授演讲过程中的相关细节,这些细节恰好符合“举手投足之间”这个题目的指向性,所以材料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这位考生在文中突出使用,有力地证明了分论点——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一个人的品格。
  又如写作“面对失败”这道话题作文,“春丽的故事”可以作为重点论据突出使用:
  春丽是日本一匹明星赛马。它之所以成为明星,不是因为它能征善战,相反,在它的赛场生涯中,它从来没有赢过——它创下了113场连败不胜的纪录。按常理说,它已经让关心它的人失望透顶了,但大家非但不厌弃它,反而更加喜爱它。人们继续为它呐喊加油,为它高唱《春丽之歌》。歌中唱道:“今天仍然是最后一名,还是不行啊,我是不气馁的春丽,一心一意朝着自己坚信不疑的道路前进。还要继续努力的春丽,梦想的终点一定会到来。”
  材料中连歌词都引用出来,看起来显得多余,实际上起到了点明论点的作用。
  2.一般论据集束使用
  这里的“集束使用”是指对相对陈旧,却有说服力的论据三个或三个以上集中使用,叙述论据时高度浓缩和概括,一般采用排比句式叙述。这样使用论据,往往简洁有力,能增强语言气势和说服力。如一位考生在一篇以“独”为话题(题目为“君子慎独”)的作文中为证明“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这个分论点,集束使用了一组材料,颇有力量:
  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诗人屈原,虽身处浊世,惨遭罢黜流放,仍能“沐后弹冠,浴后更衣”。四知堂上那一声断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令污者抱头鼠窜,令美德彪炳千古,从而成为“君子慎独”的最好注脚。
  又如优秀作文《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也起到了证明论点的作用:
  居无定所的杜甫,四处游走,依然心念社稷,忧国忧民;“奋厉有当世志”的苏东坡,经历官场磨难,人生几度大起大落,依然淡然处世,一生洒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力排万难,获得名誉与成就后,依然宠辱不惊,辛勤耕耘,一心为民。他们做到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3.正反论据对比使用
  围绕一个分论点或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分别举例,往往能体现出论述的全面性和思辨性。
  如一位考生在一篇题为“让乐观伴你去远航”的议论文中,围绕分论点“当苦难降临,选择乐观的心态,你便有对生活的信心与执着”,他使用了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一代奇才——贾谊,三十出头就因少主坠马抑郁而终,究其根本便是“志大而气小”,缺少乐观的心态,才华不能施展,令后人叹惜。而同样是仕途坎坷的苏轼却积极豁达,忧乐诉诸笔端,逍遥山水之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他的生命因乐观而精彩,他的人格因豁达而升华。
  再看下面的片段:
  西方有位哲人说过:美丽的身材可以吸引倾慕者,但是要永远吸引他们,需要有美丽的灵魂。香港艺人中,陈冠希曾经是一部分人的偶像,他的外表可谓英俊潇洒,可现在还有谁以他为偶像?“艳照门”事件不仅让他身价大跌,也让香港演艺界蒙羞。相反,在香港演艺圈,成龙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他个子不高,甚至有点罗圈腿;但他敬业,基本上所有电影中的动作都不使用替身演员,不论动作多么危险他都会亲自披挂上阵,受过数十次重伤;他有爱心,有善举,四川大地震发生后,成龙率先为灾区捐出巨款,并迅速录制《生死不离》这首新歌,鼓励全国人民抗震救灾。在华人演艺圈,人们亲切的尊称他为“成龙大哥”,就是因为他的内在品质和良好人缘。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在美远比外表美重要得多,内在品行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整体形象的高下。
  这段文字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反对举出两个论据,显得较有说服力和辩证性。
  第二,学会结合事实论据分析说理。前面提及的“议论文就是观点加材料”的认识倾向,写出的议论文往往观点是观点,材料是材料,观点和材料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或者材料不能有力地证明观点,好比油是油、水是水一样,难以“融合”。只有结合事实论据进行分析,事实材料才能有力地证明论点或观点,才能凸现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如何结合事实论据分析说理?常见方法有三种:
  1.先叙后议,即在叙述事实论据的基础上结合事例进行分析,概括评点。如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中的片段:
  多年来对于我国国民素质、形象的自省与痛批,仿佛使人心生恼怒。可看看澳大利亚的国民是怎么做的吧。澳大利亚本土特有的一种小型企鹅,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沿着河流回到家乡,每年为了这一奇特自然景观而来到澳大利亚的游客数不胜数。企鹅极怕惊吓,可个别不自觉的游客总会打开闪光灯,想要拍下这一幕。当闪光灯亮起时,愤怒的澳大利亚人纷纷挺身而出,严厉地批评不自觉的游客,直至他们灰溜溜地收起相机。一个国家,有大而深远的文化形象,却也有小而具体的人文形象。国民举手投足之间,体现的都不仅仅是个人的素质修养。一个团结、和谐、富有正义感的国家,也正是由一个个团结、和谐、富有正义感的个人共同建成。
  这段文字先集中叙述典型论据,然后作概要评点,是先叙后议。
  2.夹叙夹议,也叫边叙边议。如下面是以“责任感”为话题的一篇考场作文中的片段:
  复旦大学教授张庆熊在谈到家庭责任感时曾引用这样一则报道,生病的母亲问她含辛茹苦养育了18年的女儿:“如果我这病一时半会儿好不了怎么办?”母亲原以为女儿会说几句孝顺话安慰她,谁知女儿却说:“那就安乐死吧。”如此冷酷的口气,仿佛这生病的母亲同她毫不相干似的,在她眼中,没有一丝家庭责任感的影子。这虽然是极端的个例,但类似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比如有些子女一边用父母的钱摆阔气,一边却嫌父母寒伧丢了他们的脸。这些人哪知生活的不易和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似乎他们是这个家庭的局外人,因此只知索取,却不懂理解,更谈不上回报。如此下去,轻则贻误自己,拖累家庭,重则祸及他人和社会。
  上面的片段主要从“家庭责任感”的角度来展开论述,加线的句子是议论。这样夹叙夹议,由此及彼,结合相关现象进行了有力的分析,论述了缺乏家庭责任感的危害性。
  3.正反分析,即围绕事实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理,形成对比效应,从而揭示材料的本质,强化作者的观点。如一位考生在一篇以“感恩”为话题的议论文中运用了徐本禹的相关材料,叙述了他上大学时曾受到他人和社会的资助,为了感恩,他毅然到贵州山区支教;之后,他又响应团中央海外志愿者计划,作为一名海外自愿者到非洲津巴布韦支教。他这样对材料进行正反分析:
  如果徐本禹不到贵州山区而选择留在城市,如果徐本禹没有选择作为一名海外志愿者到条件艰苦的非洲支教,他的选择无可指责。(反面分析)但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从繁华都市走进大山,毫不犹豫地选择走上海外志愿者道路,充分体现了他博大的感恩胸怀和非凡的人格力量。(正面分析)
其他文献
【考点解说】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把握散文主题的主要方法: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常见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
【考点指津】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对小说的考查来看,从主题角度设题方式通常有: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
三十年代初期,丁玲就完成了从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学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转变。  丁玲发表小说的时间要晚一些,《梦坷》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的1927年和1928年,冰心、庐隐、冯沅君诸人早已名声闻达于世,但是后来者异军突起。以表现五四落潮时期一种时代的苦闷和刻画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絕叫者的复杂性格而言,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别人没有能够写出,而新文学史上也无可替代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还有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尝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按照唐代科举制度,各州县选拔士子进贡京师,试于尚书省,由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叫做“省试”,也叫“会试”。考试时所作的诗,叫“试帖诗”。这种诗有严格的格律规定,容易束缚作者的思想,所以很难写好。不过,有的作者善
一向是班级第一的我升入初中时是年级十多名,我明白学校高手如云,危机感顿生,于是乎我决定寻找对手展开竞争,提高自己。  什么人是对手?所谓对手当然应该是成绩出色、遥遥领先的了不起的人物。  看到我的新同桌,我一脸不屑。作為一个男生,他竟然和我一样高,成绩更是二十名之后。  很快我锁定对手是年级第五的一名女生。分析成绩后我发现数学、英语这两科我稍逊于她,于是我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般地追赶起来。此时的他—
摘要:记叙文素材使用往往容易边际效用递减,如何提高大家的阅读兴趣,需要不断输入新鲜血液,让故事更新颖,别出心裁;此外,小事的叙述要充满感情,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感动人;最后,撷取生活中被忽视的细节,拨云见日,让文章更真实。  关键词:记叙文 素材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其实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主要是指该物品在具体合理使用时可能产生的最小效用。实际上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记叙文素材使用方面,主要指素材核心
【摘要】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核心,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群文阅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群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具有开创性、突破性的阅读课程与教学形态,对很多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名词,我也在摸索中,以下对群文阅读做简单的介绍,让大家对群文阅读
《我走过的道路》是茅盾晚年撰写的回忆录,追述自己的童年、学生时代以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等,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在写于1980年9月17日的《我走过的道路》序中,茅盾说:“回忆过去,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此时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1976年3月24日,茅盾开始口述回忆录,利用家里的一台旧录音机口述录音,同时由家人做笔录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县名)人。早年随父宦游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父死后,流寓湘、鄂、苏、杭等地。他在政治上
【摘要】高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由于教学要求、教材、考查方式等因素的不同,高中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之间形成了一个大的跨度。高一年级既是学生初中学习的飞跃,又是高中学习的起点与基础,教材在客观上起着高中与初中衔接与过渡的内容作用。如何搞好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衔接,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高中语文课文选择、编排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本选择;单元编排;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G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