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求异性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4(A)—0041—01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 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只有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才能找出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
一、探索问题的非常规解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实施创新教育 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因此,教师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例1:已知p+q+1<0,求证:1位于方程x2+px+q=0的两根之间.
解析:此题若按常规思路,先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根x1,x2,再求证结论,则将陷入困境,因此应另觅新路.
证明:设y=x2+px+q,显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
令x=1,则y=p+q+1,由已知p+q+1<0,即点(1,p+q+1)在x轴下方(如图1).
故原方程有两根x1,x2,且1位于这两根之间.
题目的新颖解法源于观察、分析题目的特点,以及对隐含条件的挖掘.因此,教师应从开发智能、培养能力这一目标着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想、拓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开拓思路,诱发思维的发散性
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一定解题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地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在教学中,教师的“导”: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并“会学”,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2:如图2,在△ABC中,∠ACB=90°,CD⊥AB.由上述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
此题求解的范围、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思维是开放的.通过不断思考,互相启发,多数学生能找出7~10个结论.如果教师再诱导学生从边、角、相似及三角函数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则至少可归纳出15种结论:
(1)∠BCD=∠A,∠ACD=∠B,∠ADC=∠BDC=∠ACB;
(2)AC2+BC2=AB2,AD2+CD2=AC2,BD2+CD2=BC2(勾股定理);
(3)AC2=AD·AB,BC2=BD·AB,CD2=AD·DB(射影定理);
(4)AC·BC=AB·CD;
(5)△ABC∽△ACD∽△CBD;
(6)sinA=cosB,tgA=ctgB,sin2A+cos2A=1,tgA·ctgA=1.
三、创新多变,探索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是指在同一问题中,敢于质疑,产生各种不同于一般思维的思维形式,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借助于求异思维,从不同的方位探索问题的多种思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使他们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本人在教授“§2.7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时,对一道例题是这样设计的:
例3:如图3,已知a//b,c//d,∠1=115°.
(1)求∠2与∠3的度数;
(2)从计算你能得到∠1与∠2是什么关系?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并得到∠1=∠2.我正要向下讲解时,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不用知道∠1=115°,也能得出∠1=∠2.”我当时非常高兴,因为他回答了我正要讲而未讲的问题.于是,我让他讲述了推理的过程,并且借题发挥,将此题改变如下:
变式1:已知a//b,∠1=∠3,求证:c//d;
变式2:已知c//d,∠1=∠2,求证:a//b;
变式3:已知a//b,问∠1=∠2吗?
以上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这对初学几何的人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几何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4(A)—0041—01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 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只有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才能找出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
一、探索问题的非常规解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实施创新教育 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因此,教师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例1:已知p+q+1<0,求证:1位于方程x2+px+q=0的两根之间.
解析:此题若按常规思路,先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根x1,x2,再求证结论,则将陷入困境,因此应另觅新路.
证明:设y=x2+px+q,显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
令x=1,则y=p+q+1,由已知p+q+1<0,即点(1,p+q+1)在x轴下方(如图1).
故原方程有两根x1,x2,且1位于这两根之间.
题目的新颖解法源于观察、分析题目的特点,以及对隐含条件的挖掘.因此,教师应从开发智能、培养能力这一目标着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想、拓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开拓思路,诱发思维的发散性
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一定解题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地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在教学中,教师的“导”: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并“会学”,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2:如图2,在△ABC中,∠ACB=90°,CD⊥AB.由上述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
此题求解的范围、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思维是开放的.通过不断思考,互相启发,多数学生能找出7~10个结论.如果教师再诱导学生从边、角、相似及三角函数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则至少可归纳出15种结论:
(1)∠BCD=∠A,∠ACD=∠B,∠ADC=∠BDC=∠ACB;
(2)AC2+BC2=AB2,AD2+CD2=AC2,BD2+CD2=BC2(勾股定理);
(3)AC2=AD·AB,BC2=BD·AB,CD2=AD·DB(射影定理);
(4)AC·BC=AB·CD;
(5)△ABC∽△ACD∽△CBD;
(6)sinA=cosB,tgA=ctgB,sin2A+cos2A=1,tgA·ctgA=1.
三、创新多变,探索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是指在同一问题中,敢于质疑,产生各种不同于一般思维的思维形式,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借助于求异思维,从不同的方位探索问题的多种思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使他们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本人在教授“§2.7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时,对一道例题是这样设计的:
例3:如图3,已知a//b,c//d,∠1=115°.
(1)求∠2与∠3的度数;
(2)从计算你能得到∠1与∠2是什么关系?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并得到∠1=∠2.我正要向下讲解时,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不用知道∠1=115°,也能得出∠1=∠2.”我当时非常高兴,因为他回答了我正要讲而未讲的问题.于是,我让他讲述了推理的过程,并且借题发挥,将此题改变如下:
变式1:已知a//b,∠1=∠3,求证:c//d;
变式2:已知c//d,∠1=∠2,求证:a//b;
变式3:已知a//b,问∠1=∠2吗?
以上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这对初学几何的人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几何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