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膏方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上海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7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药膏方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的传统中药剂型,临床应用广泛。在促进健康和养生保健等方面,中药膏方正在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通过查阅近几年中药膏方相关文献,结合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从膏方的渊源、制备的工艺要点及3个质量控制参考指标进行综述研究,以期为中药膏方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形成一套规范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体系提供参考,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中药膏方 制备工艺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1)15-0082-04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echnology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ste
  ZHANG Qunqun1, QIAN Fang1, XU Lingling2, ZHANG Ruoxi2, NIAN Hua2(1.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201899,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armacy, Yuey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437,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ste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It has been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active role in promoting health and health care. The origin, key points of pr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three quality control reference indexes of the paste were reviewed by consult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ste in recent years and combining the experience in work practice. It hop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ste to combine the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to form a standardized,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quality standard system,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development.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st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ess
  膏方是指將中药饮片煎煮取汁,蒸发浓缩,加入阿胶等动物胶质、滋补细料及黄酒、蜂蜜、糖或木糖醇制成的半流体状或者固体状物[1]。膏方根据其所用中药饮片及辅料的差异,常分为素膏、荤膏和蜜膏等。浓度高、体积小、疗效理想、服用便捷、适用性广是中药膏方的特点。在促进健康和养生保健等方面,中药膏方正在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膏方常被用在冬令进补上,但现在不仅局限于此,也用于一些慢性病的调理。膏方疗效有保证的前提是:资深的中医师辨证、科学合理的膏方处方、质量“上乘”的中药饮片,以及严谨规范的制备工艺[2]。膏方的制备工艺过程繁多庞杂,每一步制作工序都须严格遵守[3]。但是现行膏方制作工艺并没有统一标准,而且制膏设备的性能、制作人员的资质及制备工艺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成品膏的质量参差不齐。通常,质量优良的膏方应外观细腻、黑润,有光泽,膏体稠厚程度适中,呈半固体状,嗅之有中药的清香味[4]。膏方质量的优劣程度直接决定着其临床疗效,笔者对膏方的制备工艺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如何确保中药膏方的制作质量,保证中药膏方在临床应用时发挥出最佳疗效。
  1 膏方起源
  作为一种传统剂型,中药膏方起源于汉唐时期,在《黄帝内经》中有相关记载:“马膏,主要供外用。”东汉时期,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记录了大乌头膏和猪膏发煎,这是膏剂作为内服的较早记录。唐代《千金方》中记载的苏子煎,揭示了个别“煎”已经与现代膏方基本一致。宋朝时期,膏代替煎,保留了唐代的风格,如在南宋时,《洪氏集验方》中收载了琼玉膏并且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在膏方中加入动物类药,如《圣济总录》栝蒌根膏,有治病、滋养的作用。明清时期,膏方的命名更加正规,制作方面也更加标准,说明了膏方的发展越来越完善[5]。
  2 传统膏方的制备设备及工艺要点
  2.1 膏方的制备设备
  浸泡中药饮片时,常用铜质、陶瓷等材质的容器,禁用铁制材质,因铁常与中药中某些化学成分反应,对中药膏方的质量产生一定影响[6]。煎煮中药饮片的锅可用铜锅,其中以紫铜锅最佳,或可选用砂锅、不锈钢锅,同样忌用铁锅。在膏方大生产中使用的现代化煎煮装置常为不锈钢材质,不锈钢价廉易得,化学性质稳定,抗腐蚀性、抗酸性、受热速度快,是煎药器具的最优选择,且顺应了“一人一方、一方一锅”的要求[5]。盛放膏方成品的容器首选广口陶瓷罐,也可用玻璃瓶或塑料罐等。   2.2 膏方制备工艺要点
  2.2.1 配方
  膏方的配方组成包括中药饮片、胶类、细料、糖类和辅料等。①中药饮片作为膏方药材组成的主体部分,一般是指中药膏方处方中的常规药物,有中药饮片20~35味左右,特殊情况下可能会更多。②胶类,亦指药胶,如阿胶、鳖甲胶、龟甲胶等,都是膏方中常用到的胶类。不同胶类其功效特点亦不同,不同体质辨证选用,可用其中一种,或多种胶类同用。胶类在使用前需做处理,即先用黄酒浸软、烊化后备用。③细料常指膏方处方中比较贵重的药材,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药材等。常见的细料有鹿茸、三七、人参、冬虫夏草和西红花等。细料药材常规处理方法是小火另煎,一般1 h,过滤后待用。④中药膏方中常见的糖类包含白糖、蜂蜜和饴糖等。加入糖类一是矫味,取其改善口感的作用;二是固定成形的作用;三是补益缓中的作用。糖类在制膏前需做处理,制成炼蜜或炼糖备用。⑤中药膏方常用的辅料一般是黄酒,比较常见的用量是每250 g黄酒可辅配250~500 g药胶。
  2.2.2 浸泡
  一般中药饮片在使用前需浸泡。加水量为超出饮片液面2~3 cm左右,一般为中药饮片的8~10倍量。浸泡时间的长短有严格要求,一般>1 h,常以浸泡时间>8 h为佳。膏方处方中,如大部分是根茎类药材,则更应充分浸泡,保证膏方的出膏量及成膏质量。
  2.2.3 煎药
  中药饮片常规煎煮2次,首煎应>1.5 h,二煎应>1 h。采用加壓煎煮方法的,也应煎煮2次,首煎应>1 h,二煎应>0.5 h。合并2次药液,且多次压榨药渣,合并所有药液,置容器放置沉淀冷却,时间应>10 h,再取上清液过80目筛网后备用。另用药锅煎煮细料药和贵重药,待用。
  2.2.4 浓缩
  取2.2.3项下煎煮液置于药锅中加热,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搅拌浓缩,以防焦底及粘锅。在浓缩过程中,药液在沸腾时常产生较多浮沫,应不断地撇去浮沫,待药液浓缩至稠厚状成清膏。清膏的判断标准:传统方法是将清膏滴于桑皮纸上,观察是否有渗润水迹的现象,现代化的判断方法一般是用比重计测定比重[7]。
  2.2.5 收膏
  取2.2.4项下的清膏继续浓缩,蒸发其中的水分,加入处方规定的已烊化或炼制的胶类和糖,不停地搅拌,以防焦底。在收膏时加入细料,边加边不断地搅拌,使之混合均匀,直到成膏。判断成膏的标准是:“滴水成珠”“夏天挂旗”等[8]。其中“挂旗”是指用搅拌棒沾取药汁后水平提起,药汁沿着棒边呈片状垂下或滴下。“滴水成珠”是指用搅拌棒沾取药汁,滴入清水,药滴不会马上散开溶解,在短时间内仍保持珠状。收膏时膏方的老嫩程度要适中,太嫩或太老均不符合要求,收膏时的密度多以1.4左右为宜。
  2.2.6 分装
  膏滋趁热迅速倒入指定容器内,或入自动分装机内分装。一般可选大口瓶、陶瓷罐等,所用容器须清洗干净且消毒,以防膏方霉变。现在,自动分装机内分装的小包装膏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信赖,其携带、服用方便,且剂量准确,同时省去了晾膏的工序,缩短了制备膏方的时间[6]。
  2.2.7 凉膏
  取2.2.6项下的成品膏方,置入专门的净化环境中,如凉膏间凉放,常规是放冷>12 h,成品膏方才完全冷却到室温,此时再封盖,备用即可。
  2.2.8 贮存方法
  成品膏方应密封储藏于阴凉、干燥处或置于冰箱内冷藏。已启用的膏方,需置冰箱内冷藏,忌让生水进入膏方。参照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四部制剂通则中的煎膏剂项下规定,按照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均应符合规定,即微生物计数法(通则1105)、控制菌检查法(通则1106)及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通则1107)检查。
  2.2.9 服用方法
  膏方的服用剂量需循序渐进,从少量开始,让脾胃逐渐适应。每日清晨空腹服1汤匙或早晚空腹各服1汤匙,1汤匙约10~20 g,用开水烊服。汤匙要洁净、干燥,防止水分进入。
  2.2.10 饮食禁忌
  服用膏方时,需谨遵医嘱,勿饮食禁忌食物,否则对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辛味、辣味、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一般作为医嘱中的饮食禁忌。如服用含人参等补气的膏方,需禁食萝卜;阳虚有寒者,需禁食生冷食物,如蟹、柿子、黄瓜等;阴虚火旺者,需禁食辛味、辣味等,如姜、蒜、葱等;哮喘患者,需禁食海鲜等发物;感冒发热或月经期等,则应暂时停止服用[3]。
  3 现代膏方制备工艺研究的内容
  3.1 相对密度等膏体质量控制参数
  参照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四部制剂通则中的煎膏剂项下规定,“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约2倍,精密称定,混匀,作为供试品溶液。按照相对密度测定法(通则0601)测定,按照下式计算,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有关规定”。
  袁加才等[9]对煎膏剂的质量控制指标进行了考察研究。测定了清膏、膏滋成品的相对密度、含水量和动力黏度等膏体质量控制参数,及研究了以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膏方的成品质量与相对密度存在正相关性,相对密度与含水量存在负相关性,该研究指标易测且稳定可靠,为膏方的浓缩等制备工艺的质量控制指标的制定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3.2 出膏率
  出膏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药膏方的质量稳定性[10],因此,常用来作为中药煎煮工艺的重要参数。韩静等[11]研究以清膏得率为评价指标,以浸泡时间、加水倍数、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优选最佳制备工艺。研究表明,该工艺稳定性好,可为其他膏剂的制备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3.3 有效成分   对处方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效成分进行定量研究来筛选煎煮工艺,更能确保膏方成品的质量和疗效[12]。杨道纳等[13]采用高效液相法对中医滋补膏方中甘草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回收率、重现性、稳定性好,专属性强,可作为膏方质量控制的一项指标,为其制备工艺提供参考。
  4 结语
  在2010年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首批11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包含膏方、刮痧、拔罐等。该操作规范对这些中医保健技术的术语、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等做出了详尽、准确的规定。但是,对于中药膏方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现在依然是参照传统的古代膏方工艺,运用目测观察和经验相结合,如以“滴水成珠”“挂旗”等作为成膏的标准,这就缺少了具体的现代实验科学数据的支持。中医药是中国的传统国粹,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的发展[14],而中药膏方作为中国传统国粹中的一项,其未来的发展之路仍需探索,向着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和发展,中药膏方将会越来越推陈出新,以创新的姿态服务于人民,在临床治疗中,发挥越来越独一无二的“瑰宝”作用。
  参考文献
  [1] 程志清. 膏方的临床应用[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20(2): 67-69; 75.
  [2] 李海燕, 范秀荣. 中药膏方制作工艺探讨[J]. 河南中医, 2013, 33(11): 1930-1932.
  [3] 沈玲儿. 我院中药膏方的应用及制作要点分析[J]. 传统医药, 2011, 20(12): 70.
  [4] 李原, 石新华. 某院“冬令进补”中药膏方制作特色与优势[J]. 中医中药, 2012, 10(6): 219-221.
  [5] 裴河欢, 姚宝农, 朱开昕, 等. 医院制剂中药膏方制作工艺探讨[J]. 中国处方药, 2017, 15(3): 31-32.
  [6] 张延君, 周园涛. 膏方制作体会及用药分析[J]. 北方药学, 2015, 12(10): 102-103.
  [7] 李炳文. 浅析中药膏滋的制备要点[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18(8): 94-95.
  [8] 李淳. 中药膏方制备、贮存及服用方法探讨[J]. 亚太传统医药, 2016, 12(5): 148-149.
  [9] 袁加才, 高骁君, 周琴妹. 煎膏剂质量控制指标考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1): 51-53.
  [10] 陈燕芬, 陈丽娟, 谢文健. 出膏率在控制膏方煎煮方面的正交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11): 11-12.
  [11] 韩静, 杨波, 胡扬, 等. 止咳膏的制备工艺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5(2): 146-148.
  [12] 朱峰, 戴建锋, 高宋平. 中药膏方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J].中国乡村医药, 2015, 22(21): 85-86.
  [13] 楊道纳, 蔡天进, 刘金来, 等. HPLC法测定中医滋补膏方中甘草酸含量[J]. 海峡药学, 2013, 25(5): 37-39.
  [14] 高静, 廖萍, 周坛树. 上海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产业现状及推进策略[J]. 上海医药, 2020, 41(11): 68-70.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研究。方法:选取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照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乌斯他汀、芒硝、大黄。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血清学指标、肠道屏障功能指标和中医证候学积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腹痛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的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同时具有显著遗传异质性与重叠性。SCA临床诊断较为困难,主要依靠基因检测来确诊和分类,目前基因检测流程还在不断完善。SCA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包括蛋白毒性、RNA毒性、离子通道障碍等。目前缺乏有效减缓或阻止SCA病情进展的临床治疗方案,一般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随着近年来对SCA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治疗的新靶点逐渐被发现,但尚未进入临床试验。了解SCA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有助
目的分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金属肽酶含血小板反应蛋白基元1(ADAMTS-1)、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及GRACE评分、碎裂QRS波群(fQRS)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PCI)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行急诊PCI的AMI患者200例,根据其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58例和非MACE组142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2~24 h血清hs-CRP、ADAMTS-1、Lp-PLA2水平及GRACE评分,记
摘 要 本项研究目的为开发体外溶出方法应用于丙酸氟替卡松雾化吸入用混悬液体的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目前开发的体外溶出方法评价自研和原研产品时,其溶出行为一致。  关键词 吸入 混悬液 体外溶出  中图分类号:R927.11; R97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1)15-0075-04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 vitro disso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骨科-康复一体化理念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本文报告在骨科-康复一体化理念指导下,物理治疗对1例老年女性股骨中下段骨折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 骨科-康复一体化 股骨干骨折 老年骨折 康复效果 病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R683.42; R4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21)15-0032-04  Effect of physica
摘 要 目的:探析高复发风险绝经前乳腺癌采用戈舍瑞林联合内分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高复发风险绝经前乳腺癌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观察组采用戈舍瑞林联合内分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内分泌治疗,对比两组在3年内的无疾病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效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3年内的无疾病生存率均和治疗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
摘 要 目的:探讨斜前方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腰椎不稳患者临床资料,将采用OLIF的50例患者研究资料纳入A组,将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的50例患者研究资料纳入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脊柱后凸角度、疼痛程度,并观察两组融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与B组相比,A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长(P0.05)。结论:OLIF治療腰椎不稳
目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已进入常态化防控新阶段,在疫情前阶段中难以得到及时救治人群的身心问题正逐渐涌现。“疫情后遗症”,即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即将成为重大身心疾病之一。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精神障碍类疾病的治疗。有研究初步证明了针灸治疗PTSD的有效性。该文通过详细总结针灸治疗PTSD的临床应用现况和生物学机理来说明针灸在此领域的研究潜力和应用价值,以期为针灸介入全球疫情危机后的身心复建工作提供建议。
摘 要 目的:系统评价推拿手法治疗肩痛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知网(CNKI)、维普(VIP)和万方(WanFang)数据库,对检索到的具有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RCT,1 100例肩痛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推拿手法治疗肩痛,在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活动度、上肢肌力评分、生活能力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