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长课文”教学尝试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8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陌生化”教学,需要教师暂时放下已有的经验,从新的角度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挖掘、梳理、整合教学内容,进而采用不同于过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有“陌生化”的新鲜感。教学“长课文”,以陌生化的眼光解读“单元导读”“课后练习”“交流平台”,开展“陌生化”教学:聚焦有“陌生感”的字词,体悟表达效果;关注有“陌生感”的句式,洞悉人物情感;侧重有“陌生感”的表述,领悟“言不尽意”的奥秘。
  關键词:陌生化“长课文”教学字词句式表达
  一、改变“程式化”,引入“陌生化”概念
  (一)一次同课异构中的发现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是一篇“长课文”,讲述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不顾同事劝阻,毫不犹豫给钱并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在一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两位教师分别执教了本课。一位教师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程式化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读、画、写、说,流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尽管播放了《感恩的心》作为总结时的背景音乐,但学生依旧没有表现出多高的学习热情;听课教师对这种教学方式也习以为常,没有表现出多高的兴趣。另一位教师立足文本篇幅略长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选择性取舍,选取了一些让学生耳目一新的句段、关键词语进行教学,竟出人意料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特级教师魏星在《从“积极语用”视角重建语文课堂》一文中说:“站在学生的立场看,一些课始终处在一个‘稳态’,或教学流程看似很流畅地‘流’动,可教与学依然存在着‘隔’,学生的思维处在‘疲沓’状态,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并没有发生。这种表面的、低级的或假性的平衡姑且称之为‘惰性平衡’。惰性平衡带来教学的平庸化。久而久之,这种‘惰性’最终成为一种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蛰伏于学生身上,茧缚了个体言语生命的活力,扼杀了母语文化的创造性。”从三年级开始,“‘画出关键语句写体会’‘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诸如此类的‘概念化的术语’成为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学习任务’”,已被许多教师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级的增高,这种课堂语言学生都可以提前预知。久而久之,“任务驱动”不再有新鲜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审美疲劳,甚至“惰性”。正如上面教师程式化地引导学生画语句、写体会、说理解、谈感受、悟好处,学生的学习仿佛在走程序,没有真正进入文本,对“慈母”形象的感悟也是泛而空洞的。
  (二)“陌生化”的概念诠释
  要让学生的表达有新意,教师的教学引导首先要有新鲜感、创造性。以“陌生化”的方式教学“长课文”,值得尝试。
  “陌生化”这一原理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他认为,“陌生化”是相对于习惯、传统而言的,它产生于变形与破坏,产生于差异与独特,常见说法就是推陈出新、变习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王安忆在《漂泊的语言》中认为:“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陌生化”教学,主要是相对教师已经熟悉的程式化教学而言的,就是要教师暂时放下已有的经验,放下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解读和教学建议,重新捧起教材,从新的角度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挖掘、梳理、整合教学内容,进而采用不同于过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有“陌生化”的新鲜感。
  二、把握语文要素,“陌生化”解读文本
  传统教学中,教师解读《慈母情深》一课,大多会在“母爱”的概念指引下,关注“通过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从哪里感受到‘我’对母亲的敬爱”,但对“‘这一篇’与其他相同主题文章在‘大同’中的‘小异’”“‘这一篇’的学习能给学生带来怎样与众不同的体验”“‘这一篇’能与同类文章的学习建立起怎样的关联”等关注不够。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大单元教学追求深度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每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是陌生的。教学前,教师需牢牢把握这一关键元素,以此统领解读整个单元以及文本内容。
  (一)以陌生化的眼光解读“单元导读”
  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与课文《父爱之舟》以及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同时被编入第六单元。初次解读“单元导读”不难发现,本单元的主题为“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再次解读又会发现,主题和语文要素都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场景中体现的舐犊之情”,二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实现这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无疑是本单元教学的重难点。“场景”这一要点,是课文中相对容易找到的客观叙述,通过练习是可以落实的;而“细节”则是作者描写眼前之景、抒写心中之情的过程中蕴含的细腻的笔法,是隐含着个人情绪的主观抒发,相对较难,可谓是教与学的难点。把握了这一点,教学就有了“纲”。
  (二)以陌生化的眼光解读“课后练习”
  语文是集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翻开本课“课后练习”,这一特性尤为明显。从图1可以看出,本课课后练习的指向非常明确:第1个练习,学生初读课文后,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很容易就能找出一些令自己感受到“慈母情深”的地方。第2个练习,从反复出现的部分中体会表达效果,并找出这样的语句,可能是难点,因为“内容人人可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一个秘密”。当然,必须解开这个对大多数人而言的“秘密”,才能完成本题,达成本单元习作中“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要求,才能写好让人“鼻子一酸”的“小练笔”。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反复出现的部分,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课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语句略)
  3.小练笔: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
  只有充分、深入解读“课后练习”,教师才能做到精准取舍教学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的理念。
  (三)以陌生化的眼光解读“交流平台”
  精准解读文本,是为了实现有效教学,但解读的角度和眼光绝不能仅限于这一篇,还应顾及整个单元。如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依然强调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图2),这与“单元导读”是紧密相连的。将这个点与课文结合起来分析又会发现:作者记述向母亲要钱的经过时,并没有平均用墨,而是把一些印象深刻的语句写得格外细腻,读来真实感人。这样“格外用力”的写法极适合学生迁移化用。教学中,教师如能削枝强干,重点突出写法的迁移,让学生一课一得,定会收到极佳效果。
  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我们会感受到父母子女之间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怎样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呢?
  作者的感情有时会融入他描写的场景中。……有时,浓厚的感情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用心品味。如,《慈母情深》有一个细节:“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从中可以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还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到“我”的羞愧和自责。
  阅读时,品味形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聚焦独特表达,“陌生化”开展教学
  有了陌生化的解读,教师便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纲领”,从细处推敲打磨作者花心思的段落、词句,提纲挈领地领会文本的独特表达。
  《慈母情深》一课的情节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却给了人“新”的感觉——清新质朴,新鲜感扑面而来。细细品读,这源于作者叙写场景和细节时采用了与众不同的表述方式:打破常规表述,用不同的说法表现相同的意思,言人所未言,使描述的事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文章更具表现力。基于此,笔者立足作者抓场景、写细节、抒真情等表述细节,將教学重点放在找寻学生语言与课文语言之间的落差上,对教学进行了“再设计”。
  (一)聚焦有“陌生感”的字词,体悟表达效果
  教学中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许多学生一写眼睛就是“水汪汪”,一写汗珠就是“豆大”,一写高兴就是“一蹦三尺高”,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对此,吴中豪教授给出一剂良方:促进学生大量积累词语。积累词语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从领会有“陌生感”的词语中,知道这个词语该怎么用,了解“这个词”和“那个词”该怎么搭配,明确词和句怎么联结,从而形成个人语感和语言运用经验。因此,在学生通读了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后,笔者以“哪些字词的出现让你意想不到”为导向,进行如下教学:
  【片段1】
  师梁晓声是著名作家,这篇文章虽写得通俗易懂,但有些字词的出现还是让人意想不到。你们注意到了吗?
  生我注意到了第4节“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子里”这句,我们一般会说“买了东西给我和弟弟妹妹们吃”,但这个句子却将“吃”字提前了。
  师对比一下,把“吃”这个字往前提了一点,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语气更强烈,给人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好像一下子就被我们吃光了。
  生破收音机本来就卖不了多少钱,再加上“我和弟弟妹妹们”这么多孩子,说明即使将家里的东西卖了换吃的,也不够,这也凸显了家境的拮据。
  师看来你们理解了这个字的妙用!是呀,只不过换了个位置,一个字或词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生我通过查词典知道第5节的“怂恿”是“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应该是个贬义词,作者却把它用在了自己身上,这值得我们推敲。
  师是的,“怂恿”大多指向不好的事情。请大家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在为自己打气,那为什么不用“鼓励”?
  生他明明知道家里的破收音机都被卖掉吃进了家人的肚子里,母亲肯定没什么钱,还去要钱,这对本来就拮据的家庭来说,是雪上加霜。这不算好事,用“怂恿”更恰当。
  生明知道不是好事,还去找母亲要钱,可能连作者自己都在心里看不起自己,觉得这是亏心事,用“怂恿”更能衬托他“自惭”的心理。
  师有时,一个字词的反常用法,能更好地让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洞察他的灵魂。在你们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可以用到这个词的地方?
  生星期天,爸爸妈妈不在家,我自己怂恿自己偷吃了一桶方便面。
  生弟弟经常怂恿我开电视,其实是他想看动画片。
  生上次期末考试数学没考好,我在自己的怂恿之下,把试卷藏了起来,后来还是被发现了。
  ……
  上述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交流文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字词,学生发现了“吃”字的位置的调换和“怂恿”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有“陌生感”的,在文中用得极为精准,值得品读积累。一般来说,写“家境贫穷”的手法和形式可以有多种,但仅从作者独到又有深意的用词就能形象凸显这一主题,实在值得引导学生品读体会。在品读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形成积累并运用,自然将这种具有“陌生感”的字词的用法建构于自己的言语经验中。这样的品读体验,显然比让学生找出“从哪里看出我们家境贫穷”更有意义。
  (二)关注有“陌生感”的句式,洞悉人物情感
  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作者的文字叙述往往流露出个人情感,这便是由“意”到“言”的表达。读者唯有循“言”索“意”,在“陌生”的文字间走几个来回,方能解得其中滋味,内化吸收。细读此文,在描述母亲工作的环境、劳作的场景、掏钱的情景时,语言尤为细腻感人,甚至近似啰唆,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陌生感”。对此,教学就不应停留在“给你留下什么感受”这样的知识层面,而应入得书去,品味涵泳,以形成有效积累。   【片段2】
  师(出示句子:①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②我的母亲,背直起来,转过身来,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读一读这两句话,如果让你来写,你会用哪一种表述?
  生我会用第二种,第一种有点啰唆。
  师有些句子可能是你想不到也写不出来的,却隐含了作者的真实感受,请大家细细品读第一句,慢慢读,多读几遍,揣摩一下它的表达效果。
  生“我的母亲”反复出现,是在强调我在那么多人当中,终于找到了母亲。
  生第一句读起来,让人心里酸酸的。
  生第一句展示了母亲转身看“我”时的每个细节,体现了母亲的疲惫和辛劳,蕴含着作者的怜惜、难过之情。
  师如果把“我的母亲”四个字换到句子前面呢?读读看。
  生“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感觉只是平铺直叙,没了那种酸酸的感觉,也没有怜惜、伤心和难过之情。
  师是啊,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在重复。他故意把“我的母亲”放在句子后面,就像一组慢镜头,里面既包含了“我”找到母亲时的欣喜,又有看到母亲疲惫眼神时的心酸、疼惜,让人读来心里会产生隐隐的痛,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你们还能从文中找到这种包含反复用法的句子吗?
  生“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作者连用了4个“立刻”,说明母亲在争分夺秒工作,刚才被“我”浪费了不少时间。
  师4个“立刻”,4种动作,还让你读出了什么?
  生“母亲”挣钱太不容易了,为了养活孩子们,她是在拼命工作。
  师“母亲”真的“不容易”,那么“拼命”,她的每一个动作,都被“我”看在眼中,记在心里。“我”深深体会到了那一元五角钱所包含的浓浓母爱。
  上述教学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由陌生到相通的对话:首先,将目光锁定在两个具有“陌生感”的句子中,结合生活经验,由言语信息刺激获得看似啰唆的感性印象;其次,探究其中潜藏着的作者遣词造句的经验,与作者进行深层意味的对话;最后,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实现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共振”。这样的对话是课堂上的“语用点”,牵引着学生体会作者为了表达内心的特殊情绪而使用的新鲜话语,领会到不受限制的特殊表达的妙处。
  (三)侧重有“陌生感”的表述,领悟“言不尽意”的奥秘
  作者由酝酿到写作是一种“言语的生成”,是将心中的“意”用“言”传递给读者,但“言”有时不能尽“意”。为了弥补这点遗憾,作者会给读者留下一些“空白”,让读者去领悟。而正是这种具有陌生感的“空白”,构成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差异,促使读者在用个人言语经验消除这种差异的过程中领会由“言”到“意”的奥秘。
  【片段3】
  师著名诗人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有时,作者并不会把话说完,需要我们去领会。这篇文章中,你发现这样的话了吗?
  生第8节作者写“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他说“那些女人”,是不是有看不起的意味?
  师是呀,第10节中的“一個老头”、第30节中的“一个女人”、第31节中的“那个女人”也出现了这样的用法,作者为什么不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称呼改为“阿姨”“老爷爷”呢?
  生作者是不是想用“那些女人”“一个老头”“一个女人”这样的称呼来表现对这个地方的反感,以烘托后面“母亲”的辛苦呢?
  生我赞同。第9节还用“破缝纫机”“噪声”来表现作者对这个地方的反感,可“母亲”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上班,太不容易了。
  师是的,作者想要说的话,想要抒的情,就包含在这些特殊的称呼中。
  生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第29节“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句话,作者其实是想说“母亲”手头真的没钱,掏出来的都是毛票,没有整钱,而且那些毛票也不知装了多长时间了,都皱了。
  (教师出示“皱皱的毛票”“龟裂的手指”的照片,学生露出惊讶的神色。)
  生这一句还写出了母亲干的活很重,连手指都裂了,怪不得旁边的“那个女人”劝母亲不要给“我”钱买“闲书”。
  师你们从作者没有直接说、没有说完、给我们留下思考空间的表面文字中,读出了作者的内心。他是想要我们好好品一品,以“解得其中味”。
  对于学生来说,“女人”“老头”的称呼是违反常规的,是不礼貌的,而作者这种偏离日常语言习惯的话语表达,恰恰表现了一种特殊的情绪——对母亲恶劣工作环境和艰辛工作的极度不满。“揉得皱皱的毛票”“龟裂的手指”,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两张照片的及时出示,让他们认识到,作者是用“毛票”“龟裂”来代替自己言说母亲的贫困和艰辛。在这样的品读中,学生先是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揣摩出了“‘言’不尽‘意’”所蕴含的特殊意味,又据“意”识“言”,破解了作者写作时巧妙的言语组合密码,积累了言语材料。
  吴忠豪教授指出,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概念化的术语,也不是一条一条呈现在课堂上的方法规律,反而是那些表达上与众不同的词语,语言组织上有新鲜感、陌生感的句子,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具价值。“长课文”要短教,更要巧教。这“巧”,就体现在解读时能发现文本中具有陌生感的词语、句式、表述并合理教之。“教学有法,常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此法,便是巧法。
  参考文献:
  [1] 潘娟.《听听那冷雨》语言陌生化的实现路径[J].文学教育,2012(4).
  [2] 魏星.从“积极语用”视角重建语文课堂[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4(4).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数学中有一类客观性较强且约定俗成的知识,通常被称为“数学规定”,诸如一些数学概念的命名、符号表达、书写格式和运算法则等。审视“数学规定”的教学,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定”的必要性、有效性、系统性和延展性,促进学生对“数学规定”的深度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规定数对确定位置  小学数学中有一类客观性较强且约定俗成的知识,通常被称为“数学规定”
期刊
摘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除课后练习题之外,另有配套的《补充习题》和《练习与测试》,三者互为补充,构成了辅助学生读与写的整体。教师应用好这些配套习题:借题助读,把握文章重点;借题促写,提高表达能力。  关键词:配套习题阅读练写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后均附有思考练习题,另有配套的《补充习题》和《练习与测试》。三者互为补充,构成了辅助学生读与写的整体。这些习题都是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课程资源,
期刊
本刊小学教育教学版立足于引领广大一线教师超越经验与案例的层面,提炼实践与探究成果,提升认识与理解水平,从而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及不断深化。  2019年,我们继续关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话题,注重打通学科界限,与大家一起,跳出学科看教学,并努力从教学走向教育,引发有深度的研究及多角度的评论。目前遴选出如下话题:  1.国外读写教学新方法及其教学启示;  2.统编教材分析及其教学实施;  
期刊
摘要:学生准确建立方程模型,顺利完成思维跨越的关键,在于对“等价”这一方程本质特征的理解。《等式与方程》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情境中感受方程,增强直观感知;在分类比较中体会方程,认识外在形式;在辨析交流中理解方程,掌握本质特征;在问题解决中深化认知,体验模型思想。  关键词:方程本质模型思想等式与方程  《等式与方程》是方程内容的起始课,被安排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这一
期刊
摘要:教學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话语、行为,以及交互作用的各种细微环节。教学细节是外显的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它表现为多样的形式和复杂的结构。如果能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从教学有效性出发,对教学细节精雕细琢,就能使看似平常的课堂有滋有味,使看似简单的课堂演绎得深刻、丰满。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预设,有效把握细节,具体做到:放大细节,从简单走向深刻;点亮细节,从模糊走向清晰。还应捕捉生成,有
期刊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观照学生对语言素材的积累,更要带着他们深入文本,走进语言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体悟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具体方法有:提取信息,领会语言表达的独特性;比较阅读,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借力想象,感知语言表达的趣味性;分享交流,洞见语言表达的思想性。  关键词:语言表达提取信息比较阅读想象分享交流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观照学生对语言素材的积累,更要带着他们深入文本,走进
期刊
摘要:正确使用借物喻人法,能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更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生习得借物喻人法主要有三条策略:一是反复研读,明确“物”之特点;二是对比品读,领会“物”之品质;三是拓展阅读,悟得“人”之精神。  关键词:借物喻人反复研读对比品读拓展阅读  借物喻人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品格。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使用借物喻人法,能使文章立意更
期刊
【编者按】推理能力(素养)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当下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推理能力”作为十个核心概念之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逻辑推理”作为六个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本期《热点透视》栏目,集中呈现三篇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  摘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一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做一些改编,可
期刊
摘要:“长课文”的出现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深度学习理念的融入,能明显提升“长课文”教学的效率。教学《漏》一课,主要策略有:明晰“主干”,发现言语结构;创设情境,渗透阅读策略;目标融合,在迁移中建构。  关键词:深度学习长课文言语结构情境迁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多篇长课文,这类课文的共同特点是内容丰富、阅读耗时长、理解难度大,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深度学习理念的融入,有助于
期刊
摘要: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一课,基于学生认知,组织课前自学;立足数学本质,开展课堂教学。先前,学生是从生活的角度感性地认识圆的特征,这节课,应该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更加理性地认识圆的本质,从而真正地体会到圆的美。具体地,在三次“画图”中体验数学中的圆,在三次“追问”中深化圆的认识,在两次“想象”中建构圆的概念。  关键词:学生认知数学本质圆的认识课堂教学  一、教前思考  “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