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积累 把握规律 正确运用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c5812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说明】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在新教材中的具体落实。内容分为两大板块:一是3个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学习活动,二是1组语言学家关于词语的论文节选。
  这一单元不同于文本学习单元,其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自主语文实践。教师备课应在把握教材内容、领悟编排逻辑的基础上,重点聚焦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教师应该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意愿,然后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语言积累和梳理,探究词语发展和运用的规律,并开展表达、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教学要避免单一的知识讲授、要点圈画等简单灌输形式,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体会语言、积累语感、领悟语理。
  同时,教师应重视对学情的调查,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对相关知识的要求不宜过高,避免将一大堆专业的语言概念搬进中学课堂。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初中所学的相关内容,做好课本语言材料的整理、归纳工作,也可以将这一单元的学习与期末的复习教学有机整合,以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目标】
  1.了解汉语词语是有系统的,通过梳理词语的来源、适用的对象和范围以及语素组合方式来积累词语,形成结构化的词语知识。
  2.熟悉辨析词义的常见方法,掌握词义变化的基本规律,认识古今词义的差异与联系,学习文言文时不会以今律古。
  3.掌握有关词语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的知识,探究他人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提高自己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学习评价】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学习活动,重在自主学习,应强化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教学共安排9课时,原则上3项任务各3课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相关资料,参与合作讨论。学习每个任务,学生需要从设计的多个学习活动中至少选择1个进行梳理和探究,完成1则学习笔记,然后在小组或班级演示、讲解。完成3个任务,且基本符合要求,即视为合格,得0.5个学分。评分细则如下:
  ①按照5分制评价,优秀5分,良好4分,合格3分。
  ②收集和梳理的材料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数量是否足够,例子是否典型。
  ③对材料的梳理、分析,有否借助正规的工具书,语言是否准确严谨,有没有明显错误。
  ④是否能简洁、清晰地向同学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采用形式是否新颖、多样。
  ⑤在所引语言材料丰富、有独特的发现、完成的笔记数量多、讲解的效果好,有其中一项即可获得优秀。
  【学情分析】
  本设计授课的对象为杭州学军中学和浙江省桐庐中学的高一年级学生。两校学生拥有一定的语文积累,有较好的语文素养。通过访谈和练习测试,笔者发现有如下情况:
  1.学生能自己看懂教材基本内容,对相关的语言现象也有一些积累和思考,但不能完全理解部分专业术语,对语言现象缺少理性认识。这一块需要教师引导。
  2.學生对成语、新词接触较多,能初步运用,但认识不够深入,对它们的文化内涵与运用时需要分辨对象、场合等认识不足,有待教师设计学习活动,启发学生深度学习。
  3.学生熟悉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词义不同等现象,但停留在具体的事实层面,缺少系统思考,甚至简单地认为古今词义完全不同、缺乏联系。教师有必要通过具体的词语例子,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建构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网络。
  4.学生对词语的辨析不够精细,虽然了解词语的褒贬和语体色彩,但运用时缺乏敏锐的语感,不懂得在具体语境中灵活合理地使用。这需要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积累和磨炼,同时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也很有必要。
  【学习任务设计】
  学习任务一:词语积累
  汉语中的词语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家族的、成系统的。例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亲属关系、顺序关系等等。因此,可以从词语的家族或者系统出发,触类旁通,进行积累。首先,我们通过汉字部首归类,进行汉字的家族式梳理,以初步掌握汉字、汉语的一些规律。课前,发放王宁《文字文化十讲》之第五讲《怎样分析一个字——汉字的结构和字理》和裘锡圭《汉字学概论》的第七章《表意字》,要求学生通读。课堂上教师示例“家”字:
  家: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本义:屋内,住所。古代生产力低下,猪是财富的代表,有屋遮风避雨,又有一定的财富,构成一个家的物质条件就具备了。
  宫:上面是“宀”,表示与室家有关,即人们居住的地方,两个形似“口”部的结构指代房间,在穴居野处时代也就是洞窟。本义: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根据罗振玉的解释,这些“口”是“象有数室之状”,或者“象此室达于彼室之状”。这表明,当时“宫”的形制已经相对比较复杂了,再也不是先民穴居时简单的洞穴了。
  室:上面是“宀”,表示与室家有关,而里面的部分像箭从远处来降到地面的情形,有到达的意思,因而引申为止息,即停留在某一个地方居住的意思。本义:泛指房屋。《尔雅·释宫》中说“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可见早期宫、室类同。秦汉以后,宫指皇帝的居所。尊卑贵贱在居所名称上得以体现。
  【活动一】借助工具书或网络,探究下图(图1)中汉字的本义,思考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怎样的女性文化和婚俗文化,写一篇学习笔记。
  【活动二】从下面字组中任选一组进行梳理,首先描述这组字甲骨文的构形,再猜测它们造字之初的含义,接着思考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哪些文化信息。
  礼  神  福  祖……
  绝  绩  纺  经……
  饮  饯  饪  饲……   思  忘  怒  意……
  追  进  运  遣……
  往  徙  待  径……
  脚  肥  肘  肌……
  间  闲  闭  阁……
  颠  题  硕  颗……
  险  陌  阻  陇……
  牧  特  牺  物……
  [示例]
  “吃”也不简单
  把文字按照其意思来分类,是不同于按照偏旁部首分类的另一种分类和思维方式,能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与生活密不可分的中国汉字。
  以“炊、烹、炙、蒸、豆”这五个与吃食有关的字为例。“炊”作为炊具,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如下:“炊,爨也。爨下曰。炊也。齐谓炊也爨。从火,吹省声。昌垂切。”而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吹”的省略,本义是嘬口吹气,鼓风烧火,烹煮做菜。从字形上看,“炊”字可谓是生动形象了。
  “烹”作为动词时,有“将食物入沸油半煎炸至熟,加作料后略一沸滚即成的烹饪方法”“以鼎煮人的酷刑”“杀、灭”三意,而其作为名词时有“肴馔”之意。当理解了“烹”所含的意思,也就可以体会“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凉了。
  “炙”有烧烤、烧灼之意,故人们用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炙”也有受熏染、陶冶之意,如孟子有“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之叹。同时,炙还有烤熟的肉食的意思,所以现在听闻“火炙三文鱼”便引得人垂涎三尺。
  “蒸”(<y:\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语文教学2020-12\图片目录\YW12-13-531D\image2.gif>)从字形上看与烹字很是相近,都有“灬”部,然而两字在字义上却不尽相同。“蒸”有“热气上升”“利用水蒸气的热力把食物煮熟”二意,在《说文解字》中有“折麻中榦也。从艸烝声。<Y:\教學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语文教学2020-12\21.jpg>,蒸或省火”之解。现在人们多取其积极向上之意,如蒸蒸日上等,暗含向上向善的愿景。
  “豆”这个字在如今多表示一种植物,然而在几千年前,这个字代表着盛食器。豆,古食肉器也。它的甲骨文(<y:\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语文教学2020-12\图片目录\YW12-13-531D\image3.png>)像个高脚杯,本义为盛食物的高脚器具。豆在远古时代盛食物以祭拜祖先,并逐渐作为打击乐器。从它作为器皿的演变角度看,其发展演变经历了蜕变然后被淘汰。刚开始“豆”作为生活用具被广泛使用,在商后期作为墓葬,到了秦统一后其作为陪葬品而逐渐被历史淹没。到如今,豆多以双子叶植物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由此可见,“豆”意思的演变与其作为食器的消逝有着密切联系。从这组以“吃”为核心的汉字上看,汉字在古代饮食文化的传承中起关键作用,真是“吃”也不简单呐。
  【活动三】成语有不同的来源,有的源自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有的来自历史典故,还有的从名作名句中压缩或引申而来。请按照不同来源,各举三个成语例子,解释意思并注明具体源头(填在表1中)。
  【活动四】从下列内容中任选一项,开展梳理、探究活动,并将结果用随笔或课件形式向全组同学展示交流。
  ①从“马”“虎”“狼”“狗”等语素中任选一个(也可以自选其他语素),收集包含此语素的成语5~8个,借助工具书解释其意思,试究其文化意蕴,撰写一篇题为“成语中的      ”的笔记。
  ②有些成语保留了古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从词义通假、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中选择一个,收集、整理反映此类现象的10个成语,并具体说明。
  ③收集5个歇后语,总结歇后语前后部分的关系,并思考歇后语适用的场合及对象,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示例]
  趣味歇后语
  歇后语是民间口语中常用的一种熟语,揣摩歇后语前后部分的关系,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
  比方说,“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用小葱来拌豆腐,呈现青和白两种颜色。用“一青二白”谐音“一清二白”,表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意思。“孔夫子搬家——尽是输”。孔夫子博学多识,收藏了很多典籍,如果他搬家,少不了的尽是书,谐音“尽是输”,形容一个人运气不佳。“外甥打灯笼——照旧”。外甥打着灯笼,给舅舅照路,由此谐音“照旧”。
  前面的歇后语主要依据谐音关系,人们很好理解。另一种歇后语,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容易。如“耗子偷瓜条——大的在后头”。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知道,耗子偷瓜条(条状的瓜,如黄瓜之类)的时候,总是咬住小头的部分进行拖动。又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菩萨原本是人们祈求平安幸福的寄托,但泥塑的菩萨泡在水中容易损坏,自身都很难保,更何况保佑他人了。
  恰当使用歇后语,可以使语义委婉,内涵丰富,表达生动活泼。有的歇后语还能产生一种微妙的幽默效果,使人听了会心一笑。歇后语大多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知识,如果生活阅历不够,人们在理解时,就会出现障碍。另外,有些歇后语比较俚俗,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在使用时也要注意场合和对象。一般来说,在口语交际中,在熟人之间,在比较随意的场合,可以使用歇后语;而在正式的场合,书写书面文本时,使用歇后语就需要慎重斟酌,以免出现不得体的状况。
  【活动五】“网红”是近来非常流行的网络新词,还衍生出“网红主播”“网红商品”“网红景点”等名词。请再搜集3个带“网红”的词语,指出这些词语所反映的事物的共同特征,探究此类词语流行的原因。   【活动六】《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NBA,BBS,GDP,UFO等几百个西文字母表示的词语,引起了争论。反对者认为:“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是对汉语的污染。”赞同者则表示:“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段文字,阐明你的观点。不少于200字。
  学习任务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活动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句,完成后面的活动。
  ①礼天下之奇才(苏洵《六国论》)
  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
  ③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仪礼·觐礼》)
  ⑤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柈(《晋书·陆纳传》
  ⑥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上面各句中“礼”字的词义,这些意义可以归纳为几个义项?简要说明归纳的理由。
  2.借助工具书,辨析“礼”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推测众多义项中哪个义项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3.绘制“礼”字意义发展演变图,并初步概括“礼”所反映出的文化信息。
  4.以PPT或文字讲稿的形式向班级同学介绍“礼”,內容可以包括字形、本义、语义演变过程,“礼”字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与古人的思维方式等。
  [示例]
  “当”(當)字词义演变示意图(图2)。
  【活动二】从下表(表2)的文言实词中任选一个作为探究对象,从已学教材中寻找包含该实词的例句并释义,借助工具书分析其甲骨文或金文的字形,构建该词意义演变示意图,尝试概括其所反映的文化信息。
  【活动三】整理《劝学》《师说》《赤壁赋》三篇文章中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并按照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和情感色彩变化进行归类。
  学习任务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运用
  【活动一】文学作品常常根据描写对象和表达内容的需要,交替运用不同语体色彩(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的词语,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如《百合花》一文中,作者叙述与小战士有关的情节时使用口语色彩的词汇较多,叙写跟文工团创作室的“我”有关的情节时使用书面色彩的词汇较多。请找出这些词语,探究不同语体色彩的词汇在刻画人物、铺展情节、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活动二】有些词语具有特定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或中性。可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富有创造力的作家往往会灵活运用词语的感情色彩,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以增强词语的表现力。下面的例句选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一文,请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及表达效果。
  ①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了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
  ②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东西,表现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却生怕人家驳,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③现在许多同志津津有味于这个开中药铺的方法,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
  ④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活动三】请任选一位你所喜爱作家的作品,找出他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语句,分析它们表情达意的效果。
  【活动四】《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的名篇,运用了较多的叠词。请找出来,看看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什么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语音能力是学生英语学习力的基础。在初一英语语音教学中,教师可运用观察、发现、归纳等逻辑性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感悟语音规则,建构音形义关联的概念,可通过评价等批评性思维形成学生语音自我概念,可运用创新性思维巩固学生的语音能力。   关键词:语音学习;思维过程;拼读能力;语音特征  语音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刘道义老师曾指出,学生感到说英语困难的第一个原因是语音困难[
期刊
摘 要: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是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可以从解读读者、解读背景知识、解读标题和配图、解读篇章结构、解读语言、解读语句或语段、解读作者、解读情感态度价值观、解读阅读策略、解读文本的留白等10个角度展开。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文本解读  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英语核心素养中的重要途径。笔者作为教研员,近三年来对基于文本解读的初中英语阅
期刊
摘 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时,应找准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点,并采用如下几种教学策略:以“文学要素”为“文体支架”,铺设思维的底层框架;以“思维导图”为“图表支架”,使思维可视化;与文本发生“多重对话”,培养学生的审辩性思维。   关键词:英语文学阅读;课外阅读;阅读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碎片化知识教学,课堂效率不高;学生不愿不敢开口说
期刊
为了了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做了哪些修订,进一步明确教师应该如何在备课阶段研读语篇、如何在课堂上落实《课标》理念、如何进行课堂评价,笔者研读了梅德明教授和王蔷教授主编的《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一书。该书选取了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七个方面问题,并用生动的案例进行阐释,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做了深入浅出的指导。  该书各章节编排的逻
期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作出了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并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探索中,党中央逐渐认识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制度起着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
摘 要: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凭借,是提升语言素养的载体,但在实际教学中,文本中精湛的修辞和严密的逻辑却很少引起师生的关注。教师可以通过细读人物描写、情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深刻解读文本的情感逻辑、表达逻辑、生活逻辑和文化逻辑,进而赏析文本逻辑优劣,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逻辑;逻辑思维  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凭借,是提升语言素养的载体,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
期刊
摘 要:文体分析是语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文学语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前景化理论指导文体分析,分析前景化语言相关的文体特征,解读文学语篇中的非常规语言、结构等形式内容安排的文体功能,从中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以便达到鉴赏的目的。   关键词:文学语篇;前景化;文体分析;文体功能  “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对教师做好教学设
期刊
摘 要:学生在解答小说阅读题时往往存在严重的遗漏、误解、错解文本信息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高三的小说复习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小说知识体系,并进行阅读步骤建模,引导学生依小说文体特点读懂小说,提高解题能力。   关键词:小说阅读;复习教学;文体知识  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学生在解答小说阅读题时存在严重的遗漏、误解、错解文本信息等问题,具体表现为“答不对方向,答不到点上”。为什么学生不能整
期刊
摘 要:全视角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两个过程”(获得和互动)、“三个维度”(内容、动机和互动),它们相互依存和促进。它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内容,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充分的互动中生成,在多元的互动中获得。   关键词:阅读教学;全视角理念;《女娲造人》  丹麦教育家克努兹·伊列雷斯提出了以“两个过程”和“三个维度”为中心的全视角学习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包括两个过程(获得和
期刊
摘 要: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学生常常要面对复杂而多样的文本。跨学科对话式教学,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成资源。具体而言,跨学科教学,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的积极性,促进问题的生成及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提升阅读教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对话式教学;《凡·高论画》  基于文本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