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典诗歌中莺意象分析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莺自古以来受到中日文人墨客的喜爱,在日本,莺的别名有“春告鸟”“歌唱鸟”等,日本的《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出现许多描写莺的和歌,在这两部和歌集中,莺或是作为春天的意象符号,或是和歌诗人借以寄意、感慨时事、悲叹身世的借代物。从这些写莺的和歌中,我们能看到中国六朝、隋唐汉诗中莺的影子,体现了中日古代人们对莺的审美相似性。
  【关键词】:莺;和歌;汉诗;影响
  一 绪论
  莺即黄鹂,古代又称黄鸟,在我国《诗经》中有“交交黄鸟,止于棘。”和“绵蛮黄鸟,止于丘阿”这些诗句。《诗经》中的这些描写,构成了中国古代咏莺诗歌的最初源头。在日本,莺的别名有“春告鸟”“歌唱鸟等。《怀风藻》成书于751年即孝谦女帝天平胜宝三年,是日本第一部汉诗集。《怀风藻》中的第十首是葛野王的《春日玩莺梅》:“聊乘休暇景,入苑望青阳。素梅开素靥,娇莺弄娇声。对此开怀抱,犹是畅愁情。不知老将至,但事酌春觞。”在这首汉诗中,莺和梅花一起首次登上了日本文学的舞台,因为诗中的“素梅开素靥,娇莺弄娇声”被认为是模仿江总《梅花落》中的“梅花秘处藏娇莺,桃李佳人欲相照。”所以可以说日本写莺诗脱胎于中国。《万叶集》是日本的第一部和歌集,《萬叶集》中跟莺有关的和歌有五十多首,第十卷中有“咏鸟十三首”,其中有八首是咏黄莺。《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的第一部敕撰和歌集。由真名序、假名序和正文构成。《古今和歌集》的假名序写道:“春莺鸣于花枝,夏蛙唱于清流,有生之物,莫不歌咏。”“真名序”中写道:“若夫春莺之啭于花中,秋蝉之吟于树上,虽无曲折,各发咏歌,物皆有之,自然之理也。”《古今和歌集》的真名序和假名序都出现了莺,因此,在《古今和歌集》的“春歌”和“恋歌”中,莺频频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论在《万叶集》还是在《古今和歌集》中,莺总是是作为春天的使者,或是和歌诗人借以寄意、感溉时事、悲叹身世的借代物出现。
  二 报春的莺
  莺作为春天的意象符号,在六朝时就固定下来,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诗句。早春时节,莺用它美妙的歌喉告诉人们春天的到来。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杜牧的“干里莺啼绿映红”等都是写莺报春的诗句。在汉语中有“莺歌蝶舞”“莺啼如歌”等,这些都是用来描写春天景色的词语,说明在中国,莺是和春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今和歌集》第一卷“春歌上”有素性法师的“立春佳日后,白雪也如花,莫怪黄莺雀,飞来枝上夸”。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早春图。“春歌下”中有:“黄莺啼旷野,来视每依依,愁见落花舞,风吹花乱飞。莺啼何所恨,应自恨风吹,我亦惜花者,何曾手触枝。” 看到这首和歌,不由得就会想起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惜春之情油然而生。”作为报春的莺,在中国汉诗中常和柳搭配在一起,莺柳结合是中国的传统。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柳边》:“只道梅花发,那知柳亦新。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紫燕时翻翼,黄鹂不露身。汉南应老尽,灞上远愁人。”在日本和歌中,报春的莺多和梅搭配在一起。在日本,说起梅花就联想到莺,梅和莺是日本花鸟的代表,是日本春天美景的象征。《万叶集》中写莺的和歌大约有50首,莺与梅花的组合的和歌接近30首,比如《万叶集》卷五的第824首:“梅落,怜惜;听园中竹林里,莺在啼。”卷十第1820首:“居家在,梅开山岗边;莺啼之声,并非稀罕。”莺和梅组合的和歌在《万叶集》第五卷中还有第837、838、841、842、845首。莺与梅的组合在《古今和歌集》中也被继承下来,在《古今和歌集》的“春歌上”中有“飞下小黄莺,梅花枝上鸣,迎春虽有意,飘雪尚从横。”“折梅袖亦香,梅去袖犹芳,对此留芳袖,莺鸣也发狂。”“莺立梅花下,梅花笠在头,折花簪发上,人老有谁羞。”以花、鸟成对入歌,来表现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景象,这无疑是受了中国花鸟诗的影响。
  中国文化学教授佐藤義寛认为“梅莺组合并不是意味着莺飞到梅枝上,而是用来比喻两者协调和谐之意。”因为梅花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莺叫做“春告鸟”,告诉人们春到来的消息,他们组合在一起受到人们的喜爱。
  三 寄情的莺
  “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毂。言旋言归,复我邦族。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莫可与明……”(诗经.小雅——《黄鸟》)用了起兴的手法,叙述主人公流落他乡备尝了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后,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唐代以后出现了专门的托莺寄意、感溉时事、悲叹身世的作品,如李白的“黄莺啄紫椹,五月鸣桑枝。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选取了黄莺、桑树、蚕三个日常生活中的意象,寄托了诗人浪迹天涯,一事无成的悲哀。唐吴融的“日落林西鸟未知,自先飞上最高枝,千啼万语不离恨,已去又来如有期。”描写了作者思君之苦,对前途的忧虑。大伴家持是《万叶集》的最后编撰者。收录在《万叶集》卷五第824首有他的“春野霞叆叇,如此夕影听莺鸣,无端生悲情。”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表现了对自己命运的忧虑。“惜梅花凋零去,我园竹林黄莺啼”这是山上憶良的和歌,表现了他对理想和现实矛盾冲突的无奈。《古今和歌集》有典侍洽子朝臣“凄苦莺啼意,焉能止落花,落花如可止,我不视莺差。”表现了诗人的淡淡忧伤。
  莺除了寄托诗人的思乡、无奈之情外,更多的是与恋情联系在一起。唐朝的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开启了黄鹂与爱情联系的先河。唐罗隐的“井上梧桐暗,花间雾露稀。一枝晴复暖,百啭是兼非。”是一首思妇之作,通过对环境和莺进行描绘、渲染表现了少妇思夫之苦。托莺表达恋情的还有如韦庄的《清平乐》:“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万叶集》卷十第1825首有“横野紫草扎根深;正是思君情,春野闻莺啼。”《古今和歌集》十一卷“恋歌”中有“园里梅花发,莺鸣在秀枝,莺声堪记取,思恋泪长垂。”在中日古典诗歌中,黄莺形象把爱情的悲欢离合表现得委婉曲折,动人心扉。
  四 结语
  万叶时代是中日交流的盛期,当时日本处于“唐风时代”,《万叶集》诗人人对莺的审美意识是在中国文学,主要是六朝、隋唐文学的基础上建构的。《古今和歌集》时代,日本人的文学的民族化意识增强,人们开始意识到汉诗文对日本文学的影响过大,自身民族性太差。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日本兴起了声势浩大的“和风化运动”。然而从莺作为春天到来的象征物、莺与梅柳组合、托莺寄情的和歌中可以看出,《古今和歌集》中的描写莺的和歌仍然脱离不了汉诗对其的影响、对莺的审美仍然沿用中国汉诗,按照中国汉诗的思维模式,公式化地套用。
  参考文献:
  [1]王许林,柳浪闻莺.黄鹂[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09
  [2]佚名著、赵乐甡译,万叶集[M],译林出版社,2005.01
  [3] 纪贯之,古今和歌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06
  [4]严明,花鸟风月的绝唱日本汉诗中的四季歌咏[M],2006.05
  [5]钱韧,简明日本文学史[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04
其他文献
【摘要】:晚清时期刘鹗的《老残游记》中描写了诸多极具个性的新女性,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其中逸云是一个具有时代个性的尼姑形象。本文通过对逸云崭新的爱情观的分析, 展示晚晴启蒙西思想对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影响。  【关键词】:老残游记 逸云 爱情观  我国自汉以来一直以儒家文化为正统文化,统治着中国上至君臣下至黎民的思想。它的特点是重群体轻个体,重服从轻自由。尤其在宋明以后理学的大力提倡,使得“存天理,灭
期刊
【摘要】:二叶亭四迷,本名长谷川辰之助。曾在东京外国语学校学俄语。后与坪内逍遥结识,开始文学生涯。188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說《浮云》,首创言文一致体(白话文),成为日本近代小说的先驱。《浮云》通过一个正直而有学问的青年,被政府机构排挤、被情人鄙弃的命运,披露了明治时代官场的腐败和人情的淡薄,揭示出封建传统与西方近代文明的矛盾,塑造了日本文学史上第一个不满现实却无力反抗的“多余人”形象,被誉为日本
期刊
到现在依然清晰的记得,亚彬姐上次的精彩讲座,给了我不少鼓舞和启发。今天,她又一次来到了我们的讲座课上,本以为这次她依然会讲述她附中时的经历,而讲座开始之后,我发现,这一次的讲座内容和上次大不一样。让我觉得她的讲座主题“持续生长”非常贴切于现在的她。  亚彬姐是我学舞蹈以来,在舞蹈界里经常听说的一个风云人物。她在桃李杯等各大舞蹈大赛中叱咤风云,崭露头角,当时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她的古典舞作品《扇舞丹
期刊
“等到了明天,我再做吧。”“明天再说吧。”“明天还早着呢。”......“明天”仿佛已经成为我们拖延时间的代名词。仿佛到了明天,一切都会水到渠成;仿佛到了明天,一切早已安排好;仿佛到了明天,我们都会变得勤奋刻苦,仿佛......  讓我们此时来一场时空旅行,目的地是明天过后。想想我们会看到什么?彷徨,迷茫,后悔,甚至悲伤?  我小时候,一直以为明天很遥远,明天很美好,随着时光的推移明天在我心中的地
期刊
生活中很多的小感動都因为懒于提笔而错过或者遗忘了。  怀孕之后,心境反而越发的平静(可能知道不能折腾了,想着就这么修身养性一年吧)。每天简单的睡个懒觉,吃个美食,偶尔去看看电影, 和KK漫步在这一片夕阳下就觉得幸福无比。  盘算很久说要去洛阳桥走走,结果一直没腾出时间来。 到了那里才发现原来离我们的住所这么近,开车不到10分钟的车程,实在是亏了。  古朴的洛阳桥总是给人一种沧桑的历史感。 要不是时
期刊
【摘要】:伊内瑞特一改自己以往严肃阴郁的风格,在《鸟人》中尝试以喜剧的方式探讨深奥的命题,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讲述一个中年男人在衰败过程中对自己的梦想进行二次追逐的故事,以及其对于家庭关系的和解,来阐明自己对于成功,对于梦想,对于人性的多层探讨。  【关键词】:中年;孤独;美国梦;情感;救赎  正文:  俗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或许三十而立尚且容易,但五十岁时能看开一切的人就
期刊
夹在街道缝隙里的七色球  被人一再轻视的雨水  以及随地呕吐的葡萄酒味道  这些都匀给非洲好吗  得了恩赐的沙漠,会长出  一双不再惊恐的黑眼睛  其实,这样想法是荒诞的  就像抱着干瘪水囊的草鹿  寄希望于那頭高大的雄狮  腾出身下的绿草地  我始终解不开另一种荒诞  干旱与贫穷的沙漠里  为什么偏偏适合生长  野兽与掘金者  这里又逢枯水期  只有旱鸭不肯离开这里  在皲裂的河床上,切换渴盼雨
期刊
【摘要】:《赵氏孤儿》是宋代剧作家纪天祥的代表作,亦是中国四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出于组织戏剧情节、开展戏剧冲突、和塑造人物的需要,对史实进行了多处增改。全剧紧紧围绕搜孤、救孤、抚孤、育孤与报仇的一系列情节展开冲突,塑造了众多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实现了崇高美与悲壮美的统一。而且它是以精心营造的强烈悲剧美感的戲曲艺术境界“苦境”来引起读者和观众的情感上的共鸣。但是《赵氏孤儿》最后却是一个手刃仇人的结局
期刊
只有失去才会懂得珍惜,只有一去不复返,才会渴望时光倒流。人总是这样,每次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往往过去的,才会变得最美丽。  转眼间,又到了秋天,我依然在那棵梧桐树下履行我的诺言,而他却在天涯海角享受着新环境的美好,没想到,那场别离真会成为我无法忘記的回忆。  还记得他和我初次见面,彼此不敢说一句话,我们拥有近似的性格,胆怯,内敛,害羞。刚开始的我们,是那么要好。我们形影不离,是最要好的朋友。我们彼
期刊
一個男孩在农场玩耍时发现一棵果树已经枯死了。便对爸爸说:“爸爸,那棵树早就死了,把它砍了吧!我们再种一棵。”可爸爸却说:“孩子,也许它的确是不行了。但是过冬之后它可能还会萌芽抽枝的——它正在养精蓄锐呢!记住,孩子,冬天不要砍树。”  第二年春天,那棵好像已经死去的果树居然真的重新萌生新芽,和其他树一样在春天里展露出生机,它真正死去的只是几根枝丫。到了春天,枝繁叶茂,绿阴宜人。  昔日的男孩后来成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