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莺自古以来受到中日文人墨客的喜爱,在日本,莺的别名有“春告鸟”“歌唱鸟”等,日本的《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出现许多描写莺的和歌,在这两部和歌集中,莺或是作为春天的意象符号,或是和歌诗人借以寄意、感慨时事、悲叹身世的借代物。从这些写莺的和歌中,我们能看到中国六朝、隋唐汉诗中莺的影子,体现了中日古代人们对莺的审美相似性。
【关键词】:莺;和歌;汉诗;影响
一 绪论
莺即黄鹂,古代又称黄鸟,在我国《诗经》中有“交交黄鸟,止于棘。”和“绵蛮黄鸟,止于丘阿”这些诗句。《诗经》中的这些描写,构成了中国古代咏莺诗歌的最初源头。在日本,莺的别名有“春告鸟”“歌唱鸟等。《怀风藻》成书于751年即孝谦女帝天平胜宝三年,是日本第一部汉诗集。《怀风藻》中的第十首是葛野王的《春日玩莺梅》:“聊乘休暇景,入苑望青阳。素梅开素靥,娇莺弄娇声。对此开怀抱,犹是畅愁情。不知老将至,但事酌春觞。”在这首汉诗中,莺和梅花一起首次登上了日本文学的舞台,因为诗中的“素梅开素靥,娇莺弄娇声”被认为是模仿江总《梅花落》中的“梅花秘处藏娇莺,桃李佳人欲相照。”所以可以说日本写莺诗脱胎于中国。《万叶集》是日本的第一部和歌集,《萬叶集》中跟莺有关的和歌有五十多首,第十卷中有“咏鸟十三首”,其中有八首是咏黄莺。《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的第一部敕撰和歌集。由真名序、假名序和正文构成。《古今和歌集》的假名序写道:“春莺鸣于花枝,夏蛙唱于清流,有生之物,莫不歌咏。”“真名序”中写道:“若夫春莺之啭于花中,秋蝉之吟于树上,虽无曲折,各发咏歌,物皆有之,自然之理也。”《古今和歌集》的真名序和假名序都出现了莺,因此,在《古今和歌集》的“春歌”和“恋歌”中,莺频频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论在《万叶集》还是在《古今和歌集》中,莺总是是作为春天的使者,或是和歌诗人借以寄意、感溉时事、悲叹身世的借代物出现。
二 报春的莺
莺作为春天的意象符号,在六朝时就固定下来,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诗句。早春时节,莺用它美妙的歌喉告诉人们春天的到来。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杜牧的“干里莺啼绿映红”等都是写莺报春的诗句。在汉语中有“莺歌蝶舞”“莺啼如歌”等,这些都是用来描写春天景色的词语,说明在中国,莺是和春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今和歌集》第一卷“春歌上”有素性法师的“立春佳日后,白雪也如花,莫怪黄莺雀,飞来枝上夸”。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早春图。“春歌下”中有:“黄莺啼旷野,来视每依依,愁见落花舞,风吹花乱飞。莺啼何所恨,应自恨风吹,我亦惜花者,何曾手触枝。” 看到这首和歌,不由得就会想起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惜春之情油然而生。”作为报春的莺,在中国汉诗中常和柳搭配在一起,莺柳结合是中国的传统。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柳边》:“只道梅花发,那知柳亦新。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紫燕时翻翼,黄鹂不露身。汉南应老尽,灞上远愁人。”在日本和歌中,报春的莺多和梅搭配在一起。在日本,说起梅花就联想到莺,梅和莺是日本花鸟的代表,是日本春天美景的象征。《万叶集》中写莺的和歌大约有50首,莺与梅花的组合的和歌接近30首,比如《万叶集》卷五的第824首:“梅落,怜惜;听园中竹林里,莺在啼。”卷十第1820首:“居家在,梅开山岗边;莺啼之声,并非稀罕。”莺和梅组合的和歌在《万叶集》第五卷中还有第837、838、841、842、845首。莺与梅的组合在《古今和歌集》中也被继承下来,在《古今和歌集》的“春歌上”中有“飞下小黄莺,梅花枝上鸣,迎春虽有意,飘雪尚从横。”“折梅袖亦香,梅去袖犹芳,对此留芳袖,莺鸣也发狂。”“莺立梅花下,梅花笠在头,折花簪发上,人老有谁羞。”以花、鸟成对入歌,来表现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景象,这无疑是受了中国花鸟诗的影响。
中国文化学教授佐藤義寛认为“梅莺组合并不是意味着莺飞到梅枝上,而是用来比喻两者协调和谐之意。”因为梅花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莺叫做“春告鸟”,告诉人们春到来的消息,他们组合在一起受到人们的喜爱。
三 寄情的莺
“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毂。言旋言归,复我邦族。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莫可与明……”(诗经.小雅——《黄鸟》)用了起兴的手法,叙述主人公流落他乡备尝了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后,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唐代以后出现了专门的托莺寄意、感溉时事、悲叹身世的作品,如李白的“黄莺啄紫椹,五月鸣桑枝。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选取了黄莺、桑树、蚕三个日常生活中的意象,寄托了诗人浪迹天涯,一事无成的悲哀。唐吴融的“日落林西鸟未知,自先飞上最高枝,千啼万语不离恨,已去又来如有期。”描写了作者思君之苦,对前途的忧虑。大伴家持是《万叶集》的最后编撰者。收录在《万叶集》卷五第824首有他的“春野霞叆叇,如此夕影听莺鸣,无端生悲情。”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表现了对自己命运的忧虑。“惜梅花凋零去,我园竹林黄莺啼”这是山上憶良的和歌,表现了他对理想和现实矛盾冲突的无奈。《古今和歌集》有典侍洽子朝臣“凄苦莺啼意,焉能止落花,落花如可止,我不视莺差。”表现了诗人的淡淡忧伤。
莺除了寄托诗人的思乡、无奈之情外,更多的是与恋情联系在一起。唐朝的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开启了黄鹂与爱情联系的先河。唐罗隐的“井上梧桐暗,花间雾露稀。一枝晴复暖,百啭是兼非。”是一首思妇之作,通过对环境和莺进行描绘、渲染表现了少妇思夫之苦。托莺表达恋情的还有如韦庄的《清平乐》:“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万叶集》卷十第1825首有“横野紫草扎根深;正是思君情,春野闻莺啼。”《古今和歌集》十一卷“恋歌”中有“园里梅花发,莺鸣在秀枝,莺声堪记取,思恋泪长垂。”在中日古典诗歌中,黄莺形象把爱情的悲欢离合表现得委婉曲折,动人心扉。
四 结语
万叶时代是中日交流的盛期,当时日本处于“唐风时代”,《万叶集》诗人人对莺的审美意识是在中国文学,主要是六朝、隋唐文学的基础上建构的。《古今和歌集》时代,日本人的文学的民族化意识增强,人们开始意识到汉诗文对日本文学的影响过大,自身民族性太差。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日本兴起了声势浩大的“和风化运动”。然而从莺作为春天到来的象征物、莺与梅柳组合、托莺寄情的和歌中可以看出,《古今和歌集》中的描写莺的和歌仍然脱离不了汉诗对其的影响、对莺的审美仍然沿用中国汉诗,按照中国汉诗的思维模式,公式化地套用。
参考文献:
[1]王许林,柳浪闻莺.黄鹂[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09
[2]佚名著、赵乐甡译,万叶集[M],译林出版社,2005.01
[3] 纪贯之,古今和歌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06
[4]严明,花鸟风月的绝唱日本汉诗中的四季歌咏[M],2006.05
[5]钱韧,简明日本文学史[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04
【关键词】:莺;和歌;汉诗;影响
一 绪论
莺即黄鹂,古代又称黄鸟,在我国《诗经》中有“交交黄鸟,止于棘。”和“绵蛮黄鸟,止于丘阿”这些诗句。《诗经》中的这些描写,构成了中国古代咏莺诗歌的最初源头。在日本,莺的别名有“春告鸟”“歌唱鸟等。《怀风藻》成书于751年即孝谦女帝天平胜宝三年,是日本第一部汉诗集。《怀风藻》中的第十首是葛野王的《春日玩莺梅》:“聊乘休暇景,入苑望青阳。素梅开素靥,娇莺弄娇声。对此开怀抱,犹是畅愁情。不知老将至,但事酌春觞。”在这首汉诗中,莺和梅花一起首次登上了日本文学的舞台,因为诗中的“素梅开素靥,娇莺弄娇声”被认为是模仿江总《梅花落》中的“梅花秘处藏娇莺,桃李佳人欲相照。”所以可以说日本写莺诗脱胎于中国。《万叶集》是日本的第一部和歌集,《萬叶集》中跟莺有关的和歌有五十多首,第十卷中有“咏鸟十三首”,其中有八首是咏黄莺。《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的第一部敕撰和歌集。由真名序、假名序和正文构成。《古今和歌集》的假名序写道:“春莺鸣于花枝,夏蛙唱于清流,有生之物,莫不歌咏。”“真名序”中写道:“若夫春莺之啭于花中,秋蝉之吟于树上,虽无曲折,各发咏歌,物皆有之,自然之理也。”《古今和歌集》的真名序和假名序都出现了莺,因此,在《古今和歌集》的“春歌”和“恋歌”中,莺频频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论在《万叶集》还是在《古今和歌集》中,莺总是是作为春天的使者,或是和歌诗人借以寄意、感溉时事、悲叹身世的借代物出现。
二 报春的莺
莺作为春天的意象符号,在六朝时就固定下来,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诗句。早春时节,莺用它美妙的歌喉告诉人们春天的到来。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杜牧的“干里莺啼绿映红”等都是写莺报春的诗句。在汉语中有“莺歌蝶舞”“莺啼如歌”等,这些都是用来描写春天景色的词语,说明在中国,莺是和春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今和歌集》第一卷“春歌上”有素性法师的“立春佳日后,白雪也如花,莫怪黄莺雀,飞来枝上夸”。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早春图。“春歌下”中有:“黄莺啼旷野,来视每依依,愁见落花舞,风吹花乱飞。莺啼何所恨,应自恨风吹,我亦惜花者,何曾手触枝。” 看到这首和歌,不由得就会想起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惜春之情油然而生。”作为报春的莺,在中国汉诗中常和柳搭配在一起,莺柳结合是中国的传统。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柳边》:“只道梅花发,那知柳亦新。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紫燕时翻翼,黄鹂不露身。汉南应老尽,灞上远愁人。”在日本和歌中,报春的莺多和梅搭配在一起。在日本,说起梅花就联想到莺,梅和莺是日本花鸟的代表,是日本春天美景的象征。《万叶集》中写莺的和歌大约有50首,莺与梅花的组合的和歌接近30首,比如《万叶集》卷五的第824首:“梅落,怜惜;听园中竹林里,莺在啼。”卷十第1820首:“居家在,梅开山岗边;莺啼之声,并非稀罕。”莺和梅组合的和歌在《万叶集》第五卷中还有第837、838、841、842、845首。莺与梅的组合在《古今和歌集》中也被继承下来,在《古今和歌集》的“春歌上”中有“飞下小黄莺,梅花枝上鸣,迎春虽有意,飘雪尚从横。”“折梅袖亦香,梅去袖犹芳,对此留芳袖,莺鸣也发狂。”“莺立梅花下,梅花笠在头,折花簪发上,人老有谁羞。”以花、鸟成对入歌,来表现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景象,这无疑是受了中国花鸟诗的影响。
中国文化学教授佐藤義寛认为“梅莺组合并不是意味着莺飞到梅枝上,而是用来比喻两者协调和谐之意。”因为梅花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莺叫做“春告鸟”,告诉人们春到来的消息,他们组合在一起受到人们的喜爱。
三 寄情的莺
“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毂。言旋言归,复我邦族。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莫可与明……”(诗经.小雅——《黄鸟》)用了起兴的手法,叙述主人公流落他乡备尝了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后,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唐代以后出现了专门的托莺寄意、感溉时事、悲叹身世的作品,如李白的“黄莺啄紫椹,五月鸣桑枝。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选取了黄莺、桑树、蚕三个日常生活中的意象,寄托了诗人浪迹天涯,一事无成的悲哀。唐吴融的“日落林西鸟未知,自先飞上最高枝,千啼万语不离恨,已去又来如有期。”描写了作者思君之苦,对前途的忧虑。大伴家持是《万叶集》的最后编撰者。收录在《万叶集》卷五第824首有他的“春野霞叆叇,如此夕影听莺鸣,无端生悲情。”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表现了对自己命运的忧虑。“惜梅花凋零去,我园竹林黄莺啼”这是山上憶良的和歌,表现了他对理想和现实矛盾冲突的无奈。《古今和歌集》有典侍洽子朝臣“凄苦莺啼意,焉能止落花,落花如可止,我不视莺差。”表现了诗人的淡淡忧伤。
莺除了寄托诗人的思乡、无奈之情外,更多的是与恋情联系在一起。唐朝的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开启了黄鹂与爱情联系的先河。唐罗隐的“井上梧桐暗,花间雾露稀。一枝晴复暖,百啭是兼非。”是一首思妇之作,通过对环境和莺进行描绘、渲染表现了少妇思夫之苦。托莺表达恋情的还有如韦庄的《清平乐》:“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万叶集》卷十第1825首有“横野紫草扎根深;正是思君情,春野闻莺啼。”《古今和歌集》十一卷“恋歌”中有“园里梅花发,莺鸣在秀枝,莺声堪记取,思恋泪长垂。”在中日古典诗歌中,黄莺形象把爱情的悲欢离合表现得委婉曲折,动人心扉。
四 结语
万叶时代是中日交流的盛期,当时日本处于“唐风时代”,《万叶集》诗人人对莺的审美意识是在中国文学,主要是六朝、隋唐文学的基础上建构的。《古今和歌集》时代,日本人的文学的民族化意识增强,人们开始意识到汉诗文对日本文学的影响过大,自身民族性太差。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日本兴起了声势浩大的“和风化运动”。然而从莺作为春天到来的象征物、莺与梅柳组合、托莺寄情的和歌中可以看出,《古今和歌集》中的描写莺的和歌仍然脱离不了汉诗对其的影响、对莺的审美仍然沿用中国汉诗,按照中国汉诗的思维模式,公式化地套用。
参考文献:
[1]王许林,柳浪闻莺.黄鹂[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09
[2]佚名著、赵乐甡译,万叶集[M],译林出版社,2005.01
[3] 纪贯之,古今和歌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06
[4]严明,花鸟风月的绝唱日本汉诗中的四季歌咏[M],2006.05
[5]钱韧,简明日本文学史[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