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满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03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在黄土高原上的人,大抵和水都没多少缘分。不像江南人,出门就上船,家里也是前店后河,一年四季都泡在水里。恐怕也是由于少水的缘故吧,我从小就喜欢水,不仅喜欢江河湖海的汹涌澎湃,烟波浩渺,也更喜欢林泉小溪的细流蜿蜒,石浅苔深。这些年凡到外地,总会觅着有水的地方流连忘返。朋友们说我是五行缺水,我没算过命,不知道是否真缺,但喜欢水却是真的。
  我出生在乡下,是在塬上,也就是黄土高原上纵横的沟壑中间残存的那片平地。在我们村子里最大的水面就是村西的那个大涝池,这个涝池水面将近一亩。一年四季水都不会干涸,涝池四周长满了柳树。一棵最大的有五围多粗,虽然裸露在地面的盘曲的树根和龟裂的树皮显露出无限的沧桑,但枝叶依然茂盛,每年都最早把绿色带给这个黄土地上的村庄,也是最晚在风雪中褪去它的绿色。
  这个涝池是我、也是全村的孩子们最大的乐园,尤其在夏天吃过中午饭最热的时候,村里这群十来岁的男孩子趁着大人饭后休息,便不约而同地来到涝池边,个个脱成光屁股,相互拉扯着爬上大柳树,然后便下饺子般从树上栽到水里,在清凉的水里泡个痛快,这群光屁股孩子中自然是少不了我的,虽然因此而挨过大人不少揍,但有机会总还是要去的。
  然而,让我们村里人引以为傲的不是这个四季水不干的大涝池,而是门前沟里的那眼泉水。我是喝这个泉中的水长大的,我不知道欧阳文忠公所写的滁州琅琊山中的酿泉的水到底清冽甘甜到什么程度,但我认为它绝不会比我们沟里的泉水更好。夏天,从炎热的田间归来,趴在水缸上灌下一大瓢甜凉的水,全身的暑热顿消,说是沁人心脾一点也不为过。冬天,泉中的水是温的,即使在滴水成冰的季节,你伏在泉上喝一口水,感觉也是暖暖的,泉水不仅止渴,似乎还有疗饥的效果!这个泉中的水是泛出来的,也就是从山崖下的平地向上涌出的。不知是什么年代,人们用一块直径约一米的大石头,凿成了一个石圈,把它栽在泉眼上,泉水便从这石缸中泛出。早上人们陆续下沟挑水把木桶伸进石圈,一桶接一桶提出,但泉中的水却一点也不见少,仍然满满地从石缸中溢出。
  在城里生活了几十年,我已与故乡的泉水久違了。大约是五六年前吧,儿子在杭州疗养,他专门跑到龙井村从茶农家里给我买了一包真正的龙井茶带了回来。我喜欢喝茶,当然更喜欢名茶。儿子拿出来后,我急忙打开包着的麻纸,闻了闻茶叶的味道,立刻用家里桶装的所谓纯净水沏了一杯,水中慢慢散开嫩黄的叶芽,绝对是正宗地道的龙井,口中也就有点迫不及待了。然而等端起杯子啜了一口,想好好享受一下名茶的品味时,舌上的味道和鼻子的嗅觉却让我兴味索然。所谓的名茶也就是一点色而已,香、气却无半点可称道者。随后这包价值不菲的正宗龙井便被我扔进茶柜中,再也没拿出来过。好几个月之后,我因事要回老家,想起了那包龙井,便把它取出放进提包里,带回了老家。
  回到老家后的第二天,我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用我们村的泉水沏了一杯,没想到片刻之后奇迹出现了,杯中的茶叶还没有完全绽开,浓郁的香气便从杯中溢出,充满整个屋子。甚至我站在院子里也能闻到!等茶泡好,我尝了一口。天啊,清、醇、香,非俗气的浓香,而是淡淡的雅香,入口入心,竟让人顿觉尘虑全消,似乎有了出世的感觉。此时我才明白这是水,就是我门前的泉水,才让这杯茶达到如此境界!过去读古人的书,发现他们对饮茶的水有许多近于苛刻的讲究,什么梅花雪,江水,梨花雨之类,我觉得他们是在故弄玄虚,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水对茶是何等重要,鄙薄古人的讲究恰好是我辈的无知!遗憾的是听村里人说这口泉现在已大不如前了,水量已不及原来的三分之一,那条小溪中的淙淙流水早已断流,泉眼周边的大树早被砍走,现在泉中的水也仅够村里人饮用而已。
  听到这些消息,我默然了。我不知道,等我下次再回去时是否还能喝到这泉中清冽甘甜的水。村西的大涝池早已干了,涝池畔的大柳树也早没了踪影,村民们现在倒是用上了自来水,却是混着一半泥沙的机井水。
  晚上躺在老家的土炕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和儿时的一群伙伴,仍光着屁股从那棵柳树上跳进清凉的水中,忽而又伏在那口泉上,大口喝着甘甜的泉水。但美梦很快便被窗外轰隆而过的拖拉机声惊醒了。我想,连梦也不能太久,而梦中的事,恐怕也就永远是梦了。
其他文献
那个下午和往常没有区别,窗外仍然阴雨连绵,而且连绵了大半个月。在李晓晓的印象里,阳光明媚离她很遥远,使她的心绪再次败坏。那种时候,她总会从抽屉里拿出一只布娃娃,搁在桌面上对视,眼里充满爱怜。那是十一岁生日时,她父亲从外地带回来的礼物。这两年她父亲时常出差,连她生日都顾不上,更不用说生日礼物了。  “这只布娃娃真漂亮。”  她同桌石英拨弄着削笔刀说,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神情。她羡慕的不是那只布娃娃有多漂
期刊
这一年,我整十岁。  爷坐在炕头,点着他的烟斗,起火冒烟。那烟斗呈黑胡桃色,是他在哈尔滨做张大帅的当铺外柜充门面时买的。烟斗吃的是土烟,蛤蟆癞的冲劲儿十足,满屋子都在腾云驾雾。爷一边腾云驾雾,一边和我说,甘罗八岁为宰相,周瑜十二岁为水军都督。你看看你,总鼓捣冰车,能出息甚?  我说,那周瑜气性恁大,早早死掉。  爷说,你和我抬杠,你去做杠子头。  我说,我不做杠子头,只做我的冰车。我的冰车原来是坐
期刊
死什么死呀!要是人人都能说死就死,早就死一千八百回了。  李小球的伤口拆完线,回到病房刚躺下,刚闭上眼,晾台上突然传来五床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喊。她不屑地将身体侧到另一面,随手从床头柜里翻出一本书。她的心没在书本上,完全是做做样子。  李小球的样子是做给五床看的,也是做给五床亲属看的,她心说,当着众人的面寻死就是假死,假死就是不想死!  意外的是,事情没有按照李小球想象的发展,五床挣脱了家人,从晾台上
期刊
卧铺让完全陌生的人,可以盖着被子或者不盖被子以半步的距离,一起睡着。  那群人来,使我们本就逼仄的空间骤然像充了水的汽球,既胀且沉。在那种无法控制的重量里,我裹紧自己的衣服,闭上眼睛,给世界一副深沉的样子。虽然我知道下铺那个穿着背带裤的男人一直用眼神斜斜地瞄着我。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他为何不大大方方地看着我,而是一只眼睛睁得溜圆一只眼睛死死的闭上,就那么斜着身子看着我,充满挑衅又萎缩懦弱,这让
期刊
1  随风而逝。许多物事必将随风而逝。我是听到了呼呼的风声。我是听到了风声的日渐微弱。草甸上的一些物事随着风声,从我面前慢慢飘过。我以听风者的角色坐在群山之间的某个位置上。那时听风者便是我的身份之一,这是那时我颇为牵强的自我定义。风时而坚硬粗糙,时而柔和圆润。  我缓缓睁开眼睛。我来的时间刚好,绿色的草甸,绚烂的野花开放,一些稀疏的雨滴飘落,河流在草甸中央蜿蜒流淌,我猛然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是潮湿
期刊
同志,给你打问个事,县长家住哪达?  县长家住哪达?你找县长干啥?  不干啥,就是来瞧瞧他。  瞧瞧县长?你是他家亲戚?  不是亲戚。  你和县长是朋友?  也不是朋友。  那你认识县长?  也不认识县长。真的,就是来瞧瞧他。  问话的人是老福祥,答话的人是县城“清馨苑”小区胖保安。  啥都不是,那县长是你想见就能见得?保安讥诮道。老福祥说,我就是要跟他谝上几句,也没啥事为难他嘛!  谝上几句?你
期刊
一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以这样一个角色进入表哥的人生。在喧嚣里活着,我早已习惯了简单,除了至爱的人,我从不愿以任何一种状态深入某一条生命。历经了生活的潮涨潮落,我已害怕将自己和太多的内容牢牢地捆绑。  我近乎孤独的处世哲学,注定了我和表哥之间的疏离。表哥是我六姨的大儿子,我乡下老家和表哥家仅仅隔着屈指可数的几道河湾,只是两家不属于同一个村庄。那时候的村庄是封闭的,大家各忙各的事,每一个村庄都像是
期刊
城市的秋天不像农村那样盛大和热烈。它总是悄悄地来,慢慢地走,然后像一个顽皮的小孩,突然间就消失了。  最初秋天是从母亲那里来的:天凉了,该加衣服了。顺着母亲的话题,我们就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秋天脚步声了。伴随着寒意,秋风把天空擦洗得湛蓝,一丝云也没有,而大雁的翅膀把天空托得更高了,你没法不想起“天高云淡”这个词。这时,人们听从了母亲的话,夏装收起,添加秋衣,大街上渐渐少了喧嚣和嘈杂,安静平和连同秋天一
期刊
甘愿“最后灿烂一次”  皮肤向来爱好和平。只当盾牌,不做利器。只防守,不出击。不知道什么兵器会来,却知道永不动摇的应对和坚守。冷的水,热的汤,尖利的锐物,沉重的钝器,谁侵犯了它,它都只能默默承受。对它来说,结局和原因难分伯仲,不是被挑衅,就是被误伤。哪怕被野蛮者戳破,戳成筛孔也要坚守岗位,不能退缩。唯一要做的就是一次一次振作起来,忍痛“再建设”,力争尽早恢复原貌,恢复职能,再次担当起永不冒犯他人的
期刊
少小,在我老家屯头道北,有一株古榆,长得繁繁茂茂,郁郁苍苍。对于这株古榆,我留有两个印象:头一个是,每年到了春夏之交,也就是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这三个庙会日期间,总有一些老妈妈、老奶奶,领着儿孙,来到树前,烧香上供,叩头许愿,认古榆为干妈妈或干姥姥。我曾问过,她们说,古榆寿长,认它做干亲,好养活,能长命百岁。另一个是,有一次,我在古榆下,看乡亲备犁,其中一位叔伯问我:“你是读书人,懂的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