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模仿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b5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屏幕上经常会有绝活表演,电钻钻头,舌停电扇,大嘴吞盘,眼皮拉车,看了实在令人惊叹不已,此时也往往会有四个字在提醒——“切勿模仿”。大人不用提醒,“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小孩着实要劝诫,因为出现过这类悲剧。
  类似的绝活表演,其实也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舞台上演着。每年各地都会有“著名”“顶尖”的特级教师的观摩课。台上教师妙语连珠,神采飞扬,学生对答如流,热烈奔放;台下听课教师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回去一定试试!
  于是,照搬名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模仿名师的《珍珠鸟》,也来聊人与大鸟的信赖,人类与鸟类的信赖;模仿名师的《长相思》,也让学生发问“问——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日”。可是,课堂并没有出现精彩。正可谓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去行动,学生不动!为什么?方法无好坏,对象有古今。那种教学手段,是名师用了才会有效果,是那种学生、那种环境、那种气氛才会有效果。
  名师活“绝”,难以模仿,模仿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一是绝在精湛的技能表现:字正腔圆的标准语音,妙语连珠的口语表达,顾盼生姿的丰富表情,铁笔银钩的书法功底。
  二是绝在厚实的内蕴:出口成章的文学才华,能书善画的艺术素养,巧妙应对的理答智慧,博览群书的文化底蕴。
  三是绝在巧妙的教学元素处理:独具慧眼的文本发现,行云流水的教学进程,应运而生的学生崇拜,了无隔阂的融洽氛围。
  四是绝在以上要素的整合作用,这是更重要的。试想,没有教师独具慧眼的文本发现,没有学生对名师的倾心崇拜,没有教师巧妙应对的理答智慧,《珍珠鸟》的讨论学生会有如此的投入?没有教师宇正腔圆的语言、儒雅浑然的引导、博览群书的文化铺垫、了无隔阂的融洽氛围,“问一何事轻离别”能不上成填空练习?
  没有四绝,切勿模仿,模仿会带来“灾难”。
  本来小学语文“独当其任的任”是“阅读写作的训练”(叶圣陶语),文学、文化只是教学的方向而不是当下的任务;本来小学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教材中的离愁别绪恋意爱情,只要知道就行,硬要去体验感怀,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在催孩子“早熟”。由于名师的“绝活”,此类问题反而风生水起,涟漪一片。可是家常课没有绝活而模仿名师的上课形式,把眼睛都盯在内容上,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下,这或许是一条“根子”。
  当然,名师的绝活并非上天所赐,也是平时磨炼积累而成的。如前所说的几项“小绝”,普通教师平时还是可以磨炼的。“为上一节课,翻读十万书”,家常课不一定可能,但充分占有资料,经常下水动笔还是可能的;脱口成章,妙语连珠,家常课不一定非得如此,但是往这个方向努力总是可以的;文本解读,标新立异,家常课不一定都得另类,固有的内涵有时还需要坚持,但是用“总会有新发现”支撑自己,常可以练就研读教材的火眼金睛。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形态,贾志敏老师推崇真诚、自然、简要、朴素,支玉恒老师崇尚自然、流畅、和谐、朴实。的确,四大名师的课朴实无华,扎实有效。如果说有两类名师的话,一类名师的课可赏,可学,可仿;另一类名师的课则可赏,可学,暂不可仿。
  没有练好绝活,只是对名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情有独钟,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管好,而热衷于去管“三亩一分地”,上成文学课,上成文化课,对这样的教师,我们应该喊一声:
  且慢模仿!
其他文献
案例一:课堂上,一位年轻老师站在黑板前示范写字,整个脑袋遮住了老师板书的内容,在黑板正前方的学生根本无法看见老师在写什么,他们只有等老师写完后离开黑板时才能看清楚。  案例二:于永正老师半蹲着身子,伸长手臂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范写“庞”、“紧”等生字,并叮嘱道:这一撇不能太长,“紧”字的两点要靠拢些……学生看得很仔细,学得很认真。  案例一是我在一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上见到的镜头,案例二是于永正老师在
不久前听薛法根老师教《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他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听写,一位学生把“蜻蜓”写成了“蜻蜒”。薛老师先让他仔细看看有没有写错,然后请他改正。这一回字是写对了,可笔顺又错了。薛老师不急不躁,又请这位同学重写一遍,并让全班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把这个字写一写。这一来一去,足足花了好几分钟。我和听课的老师都有一个强烈的感觉:薛老师的课“真”!  目前有些公开课,虽说很“顺”,却不那么“真”。
摘要:在当今社会,计算机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为满足人们增长的需求,计算机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计算机软件开发也呈现多样化的势态。其中,分层技术在软件开发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系统软件进行分层管理,有利于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因此,该文将主要从分层技术的概念、分层技术的特点以及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具体应用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期望能为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开发中的合理应用提出有效的参考意见,促进
问问学校里的学生,不喜欢的老师,大多是语文老师;不喜欢上的课,大多是语文课;不喜欢的学科,大多是语文。笔者曾做过调查,学生们的理由如下:  一、家庭作业老是抄词。没有变化,枯燥乏味。会默写了不必要再抄写。即使抄,也可变花样,让学生写写记住生字的方法,让学生运用生词编一个小故事,由学生给生字出个字谜,让其他学生猜等。  二、作业多,老是要写。语文能力不是靠做作业做出来的。一些学校语文作业很多,如学案
今年早些时候,我有幸聆听于永正老师的《一株紫丁香》。于老师追求的是简简单单的教学风格,收获的是扎扎实实的课堂实效。他的课没有故弄玄虚的“卖弄”,没有故作姿态的“忽悠”,是那么真切、自然、民主、真诚地与孩子交流。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师生情味。尤其让我震撼的是,于老师在教学中设置了自己背诵课文的环节。当于老师告诉同学们自己要背诵课文时,我看到了同学们惊讶的表情,期待的目光,继而专注地听于老师一字不漏地
8月里的一天,去浙江美术馆看了“鲁迅的面容——中国新兴木刻运动80周年暨鲁迅诞辰130周年纪念特展”,文化界人士称之为“鲁迅大展”。在展厅里,忽然想到,应该有一些语文教师会来
教育,本来不应该与“恐惧”有什么联系,更准确地说,教育的天性是“反恐”的——给人的精神注入力量,帮助人抵御、克服社会生活中种种非人、异化人的因素,包括恐惧。但是,非常不幸,有
《南方日报》2011年4月14日报道,广东鹤山市鹤山一中高一学生男生小聪(化名),因遭老师嘲讽,三度寻死,最终跳楼重伤,身体多处粉碎性骨折,肺部出血。  记者了解到,当时鹤山一中让学生评议老师,小聪是数学课代表,负责收发对数学老师的8份评价表。“有些学生可能写得有些过激,小聪也对老师提了一些意见。”结果,一堂课后数学老师临走时说了一句英文,全班同学看着小聪哄堂大笑,小聪觉得莫名其妙。后来同学告诉他
一个朋友,在家里是外公,外孙读高中,体育有几个项目的成绩不合格,担心影响高中毕业,经人介绍,去一体育学校,请一位老师指教。  朋友带外孙来到学校。老师打量一下孩子的身材,觉得他有点胖,就带他们来到田径场,让孩子跑一圈看看。孩子没有动,反过来用质问的口气对老师说:“你想消耗我的体力?”  老师愕然,对外公说了句“家里大概蛮宠的吧”,算是自己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朋友很不好意思,一个劲对孩子说:“怎么可以
这里要说说“羞涩感”。近来发生了几起与少女有關的案件,一是甘肃永靖县多名中学女生被当地黑老大性侵事件,二是上海女中学生“援交”案。高中女生许佩佩是随别人去歌厅包房,在门口她发现里面只有黑老大孔得红独自一人。一般来说,如果是心理发展健全、具有一定敏感的少女,这时应该不会贸然走进包房,与一个陌生成年男子相处。另一女生王丹,当孔得红要她“到我房子里喧(指聊天)一会儿”,她竟顺从地进了孔在宾馆包的房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