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屏幕上经常会有绝活表演,电钻钻头,舌停电扇,大嘴吞盘,眼皮拉车,看了实在令人惊叹不已,此时也往往会有四个字在提醒——“切勿模仿”。大人不用提醒,“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小孩着实要劝诫,因为出现过这类悲剧。
类似的绝活表演,其实也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舞台上演着。每年各地都会有“著名”“顶尖”的特级教师的观摩课。台上教师妙语连珠,神采飞扬,学生对答如流,热烈奔放;台下听课教师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回去一定试试!
于是,照搬名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模仿名师的《珍珠鸟》,也来聊人与大鸟的信赖,人类与鸟类的信赖;模仿名师的《长相思》,也让学生发问“问——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日”。可是,课堂并没有出现精彩。正可谓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去行动,学生不动!为什么?方法无好坏,对象有古今。那种教学手段,是名师用了才会有效果,是那种学生、那种环境、那种气氛才会有效果。
名师活“绝”,难以模仿,模仿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一是绝在精湛的技能表现:字正腔圆的标准语音,妙语连珠的口语表达,顾盼生姿的丰富表情,铁笔银钩的书法功底。
二是绝在厚实的内蕴:出口成章的文学才华,能书善画的艺术素养,巧妙应对的理答智慧,博览群书的文化底蕴。
三是绝在巧妙的教学元素处理:独具慧眼的文本发现,行云流水的教学进程,应运而生的学生崇拜,了无隔阂的融洽氛围。
四是绝在以上要素的整合作用,这是更重要的。试想,没有教师独具慧眼的文本发现,没有学生对名师的倾心崇拜,没有教师巧妙应对的理答智慧,《珍珠鸟》的讨论学生会有如此的投入?没有教师宇正腔圆的语言、儒雅浑然的引导、博览群书的文化铺垫、了无隔阂的融洽氛围,“问一何事轻离别”能不上成填空练习?
没有四绝,切勿模仿,模仿会带来“灾难”。
本来小学语文“独当其任的任”是“阅读写作的训练”(叶圣陶语),文学、文化只是教学的方向而不是当下的任务;本来小学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教材中的离愁别绪恋意爱情,只要知道就行,硬要去体验感怀,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在催孩子“早熟”。由于名师的“绝活”,此类问题反而风生水起,涟漪一片。可是家常课没有绝活而模仿名师的上课形式,把眼睛都盯在内容上,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下,这或许是一条“根子”。
当然,名师的绝活并非上天所赐,也是平时磨炼积累而成的。如前所说的几项“小绝”,普通教师平时还是可以磨炼的。“为上一节课,翻读十万书”,家常课不一定可能,但充分占有资料,经常下水动笔还是可能的;脱口成章,妙语连珠,家常课不一定非得如此,但是往这个方向努力总是可以的;文本解读,标新立异,家常课不一定都得另类,固有的内涵有时还需要坚持,但是用“总会有新发现”支撑自己,常可以练就研读教材的火眼金睛。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形态,贾志敏老师推崇真诚、自然、简要、朴素,支玉恒老师崇尚自然、流畅、和谐、朴实。的确,四大名师的课朴实无华,扎实有效。如果说有两类名师的话,一类名师的课可赏,可学,可仿;另一类名师的课则可赏,可学,暂不可仿。
没有练好绝活,只是对名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情有独钟,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管好,而热衷于去管“三亩一分地”,上成文学课,上成文化课,对这样的教师,我们应该喊一声:
且慢模仿!
类似的绝活表演,其实也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舞台上演着。每年各地都会有“著名”“顶尖”的特级教师的观摩课。台上教师妙语连珠,神采飞扬,学生对答如流,热烈奔放;台下听课教师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回去一定试试!
于是,照搬名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模仿名师的《珍珠鸟》,也来聊人与大鸟的信赖,人类与鸟类的信赖;模仿名师的《长相思》,也让学生发问“问——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日”。可是,课堂并没有出现精彩。正可谓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去行动,学生不动!为什么?方法无好坏,对象有古今。那种教学手段,是名师用了才会有效果,是那种学生、那种环境、那种气氛才会有效果。
名师活“绝”,难以模仿,模仿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一是绝在精湛的技能表现:字正腔圆的标准语音,妙语连珠的口语表达,顾盼生姿的丰富表情,铁笔银钩的书法功底。
二是绝在厚实的内蕴:出口成章的文学才华,能书善画的艺术素养,巧妙应对的理答智慧,博览群书的文化底蕴。
三是绝在巧妙的教学元素处理:独具慧眼的文本发现,行云流水的教学进程,应运而生的学生崇拜,了无隔阂的融洽氛围。
四是绝在以上要素的整合作用,这是更重要的。试想,没有教师独具慧眼的文本发现,没有学生对名师的倾心崇拜,没有教师巧妙应对的理答智慧,《珍珠鸟》的讨论学生会有如此的投入?没有教师宇正腔圆的语言、儒雅浑然的引导、博览群书的文化铺垫、了无隔阂的融洽氛围,“问一何事轻离别”能不上成填空练习?
没有四绝,切勿模仿,模仿会带来“灾难”。
本来小学语文“独当其任的任”是“阅读写作的训练”(叶圣陶语),文学、文化只是教学的方向而不是当下的任务;本来小学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教材中的离愁别绪恋意爱情,只要知道就行,硬要去体验感怀,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在催孩子“早熟”。由于名师的“绝活”,此类问题反而风生水起,涟漪一片。可是家常课没有绝活而模仿名师的上课形式,把眼睛都盯在内容上,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下,这或许是一条“根子”。
当然,名师的绝活并非上天所赐,也是平时磨炼积累而成的。如前所说的几项“小绝”,普通教师平时还是可以磨炼的。“为上一节课,翻读十万书”,家常课不一定可能,但充分占有资料,经常下水动笔还是可能的;脱口成章,妙语连珠,家常课不一定非得如此,但是往这个方向努力总是可以的;文本解读,标新立异,家常课不一定都得另类,固有的内涵有时还需要坚持,但是用“总会有新发现”支撑自己,常可以练就研读教材的火眼金睛。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形态,贾志敏老师推崇真诚、自然、简要、朴素,支玉恒老师崇尚自然、流畅、和谐、朴实。的确,四大名师的课朴实无华,扎实有效。如果说有两类名师的话,一类名师的课可赏,可学,可仿;另一类名师的课则可赏,可学,暂不可仿。
没有练好绝活,只是对名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情有独钟,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管好,而热衷于去管“三亩一分地”,上成文学课,上成文化课,对这样的教师,我们应该喊一声:
且慢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