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力度的加大,“礼仪教育”虽然作为一门实践训练课程已经在高校中开设多年,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仍不容乐观。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共性的角度,对大学生礼仪失范的现象进行剖析,总结出三类礼仪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并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寻求更好的加强礼仪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教育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a)-0149-02
1 礼仪的定义
1.1 何为“礼仪”
“礼”在新华词典上的解释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仪式;“仪”是指人的外表或礼节、仪式。“礼仪”是人类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礼节仪式,是一个人思想,修养、教养的综合反映。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一个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结合,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
1.2 礼仪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礼仪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在提高人们自身修养,规范人们的言行,调节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而且礼仪教育给予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调适作用不单单是理论方面的阐述,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技巧指导或技能训练,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其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2 大学生礼仪的失范、存在问题
2.1 学习生活方面礼仪的缺失
有些学生不懂得谦虚、礼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在课堂上,学生说话、吃零食、睡觉、听歌、玩游戏等情况比比皆是。礼貌用语被学生所淡忘,向同学请求帮助时不在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用语;未经主人允许就随便使用其他同学的学习用品;缺少对他人隐私权的尊重,因为随便翻阅别人的书信、日记等,最后导致舍友关系僵化的现象时常发生。
2.2 公共场所的礼仪缺失
(1)学校公共场所的礼仪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校,在学校的许多公共场所,或多或少会见到一些不符礼仪的现象:在教室、图书馆的墙上随意涂鸦,把废纸,果皮放在抽屉里,在自习室高声讲话,致使学习环境的质量大打折扣,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在食堂排队时,还是会出现插队,不爱惜粮食,乱倒剩菜剩饭的现象,容易引起争执也加大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生活作息没有安排好,许多同学都在急忙中去上课,不管水龙头、电灯、风扇,把自行车乱摆乱放的现象屡见不鲜。
(2)乘公交车时的礼仪问题
大学生充满朝气,健康文明的形象代表的是社会概貌。乘车时,面对的是一些陌生人,有些同学就忽视了礼仪修养。上车时推推搡搡,在车上高声讲话,看到老弱病残行动不便者,不主动让座,表现的很冷漠。这表现得不仅是礼仪修养的问题,也反映出道德品质的缺失。
2.3 社会交往的礼仪缺失
当代大学生社会交往中存在着严重的礼仪缺失问题。例如:轻易许诺他人;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拖延迟到。与别人谈话时身体摇晃,双手交叉,给人以你不耐烦的感觉。拜访做客给主人带来不便,不注意时间的选择,衣着过于随意;交谈过程中,谈话烦琐,常说消极、沉闷的话,随意中断别人的谈话;东张西望,拜访时间过长,或者太匆忙。 在社交场合中傲视一切,目空无人,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厚此薄彼,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低三下四;有时过于热情大方,轻浮谄谀,圆滑世故;更有同学易轻信于人。
3 大学生礼仪的失范的原因
3.1 家庭因素
家长社会道德修养水平低,使当代大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示范与指导;家长的溺爱,导致独生子女自我中心观念严重;家庭氛围中没将礼仪融入日常生活中。
3.2 学校因素
人的基础礼仪规范行为的养成主要是在中小学阶段,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中小学都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礼仪修养。学校没有有关的课程开设,老师也没有在平时向学生强调这个问题,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缺少了与别人的沟通与交流,缺乏对传统礼仪的践行和体会。大学注重的又是个人学习交往能力的提升,礼仪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课对学生开放,很多学生忽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更不利于他们的礼仪修养。
3.3 社会因素
在信息传播如此快速的今天,大学生能更加快速、全面的接收到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仪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现代大学生的“荣辱观”、“是非感”、“价值观”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实用化价值取向的过分强调,导致大学生们为了升学、为了将来的谋职而将自己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智力性教育,而道德、礼仪的教育受到大学生的忽视和冷落。这样势必造成大学生礼仪修养水平的低下。
4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施对策
4.1 积极探索引导,寻求有效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方法
(1)教学是对大学生礼仪集体培训的良好途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礼仪榜样作用,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以自己良好礼仪的行为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进行礼仪教育时,教师要充分展现自己良好的形象、风趣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审美情趣,使自己成为一个学生心目中能够仿效优秀的榜样,并且激发学生对礼仪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同时,要联系现实生活及具体环境,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对于礼仪知识更加容易理解掌握。礼仪教育必须结合实践活动来进行。
(2)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如举办礼仪大赛,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反过来加强礼仪的学习和演练,使他们的礼仪教育成效在实践中得到升华。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媒体工具,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对大学生发现差距并向榜样学习,对逐步提高自身礼仪规范以及推动学校的礼仪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4.2 加大合作力度,努力营造礼仪育人的良好环境
大学生的礼仪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所以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现也要从这三个方面抓起。
(1)基础礼仪规范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接触的最多的是家庭和学校环境。这个阶段,学生的模仿,学习能力很强,所以,在这个时期,家长、老师要做好模范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在学生心中,老师的地位多是很崇高的,老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学校也应该宣扬礼仪修养,宣传老师学生中讲礼仪个人及集体。因为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的原因,在家里被严重宠溺,打不得,骂不得。家长的教育意识应该提高,拒绝以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从许多情景,事例中教育孩子。老师与家长也应该加强沟通,共同寻找出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2)现在,随着传媒文化的高速发展,学生从小就接触到社会上的很多新闻。新闻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及礼仪修养的塑造起到很大作用,这股力量也不容小觑。只有努力营造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的文明礼仪体系,学生的礼仪修养才能得到最好的培养。
5 结语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教育要培养人,首先应注重培养每个人的礼仪。礼仪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而良好的礼仪修养又能反过来提高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只有当礼仪教育有效落实到每一所高校中去,大学生礼仪失范的现象才不会困扰我们,进而推进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
参考文献
[1] 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王玉丽.洛克的“绅士教育”对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業管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6).
[3] 丁鼎.儒家礼乐文化精神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 赵昆.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中国农业教育,2006(1).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教育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a)-0149-02
1 礼仪的定义
1.1 何为“礼仪”
“礼”在新华词典上的解释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仪式;“仪”是指人的外表或礼节、仪式。“礼仪”是人类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礼节仪式,是一个人思想,修养、教养的综合反映。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一个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结合,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
1.2 礼仪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礼仪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在提高人们自身修养,规范人们的言行,调节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而且礼仪教育给予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调适作用不单单是理论方面的阐述,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技巧指导或技能训练,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其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2 大学生礼仪的失范、存在问题
2.1 学习生活方面礼仪的缺失
有些学生不懂得谦虚、礼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在课堂上,学生说话、吃零食、睡觉、听歌、玩游戏等情况比比皆是。礼貌用语被学生所淡忘,向同学请求帮助时不在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用语;未经主人允许就随便使用其他同学的学习用品;缺少对他人隐私权的尊重,因为随便翻阅别人的书信、日记等,最后导致舍友关系僵化的现象时常发生。
2.2 公共场所的礼仪缺失
(1)学校公共场所的礼仪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校,在学校的许多公共场所,或多或少会见到一些不符礼仪的现象:在教室、图书馆的墙上随意涂鸦,把废纸,果皮放在抽屉里,在自习室高声讲话,致使学习环境的质量大打折扣,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在食堂排队时,还是会出现插队,不爱惜粮食,乱倒剩菜剩饭的现象,容易引起争执也加大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生活作息没有安排好,许多同学都在急忙中去上课,不管水龙头、电灯、风扇,把自行车乱摆乱放的现象屡见不鲜。
(2)乘公交车时的礼仪问题
大学生充满朝气,健康文明的形象代表的是社会概貌。乘车时,面对的是一些陌生人,有些同学就忽视了礼仪修养。上车时推推搡搡,在车上高声讲话,看到老弱病残行动不便者,不主动让座,表现的很冷漠。这表现得不仅是礼仪修养的问题,也反映出道德品质的缺失。
2.3 社会交往的礼仪缺失
当代大学生社会交往中存在着严重的礼仪缺失问题。例如:轻易许诺他人;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拖延迟到。与别人谈话时身体摇晃,双手交叉,给人以你不耐烦的感觉。拜访做客给主人带来不便,不注意时间的选择,衣着过于随意;交谈过程中,谈话烦琐,常说消极、沉闷的话,随意中断别人的谈话;东张西望,拜访时间过长,或者太匆忙。 在社交场合中傲视一切,目空无人,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厚此薄彼,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低三下四;有时过于热情大方,轻浮谄谀,圆滑世故;更有同学易轻信于人。
3 大学生礼仪的失范的原因
3.1 家庭因素
家长社会道德修养水平低,使当代大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示范与指导;家长的溺爱,导致独生子女自我中心观念严重;家庭氛围中没将礼仪融入日常生活中。
3.2 学校因素
人的基础礼仪规范行为的养成主要是在中小学阶段,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中小学都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礼仪修养。学校没有有关的课程开设,老师也没有在平时向学生强调这个问题,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缺少了与别人的沟通与交流,缺乏对传统礼仪的践行和体会。大学注重的又是个人学习交往能力的提升,礼仪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课对学生开放,很多学生忽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更不利于他们的礼仪修养。
3.3 社会因素
在信息传播如此快速的今天,大学生能更加快速、全面的接收到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仪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现代大学生的“荣辱观”、“是非感”、“价值观”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实用化价值取向的过分强调,导致大学生们为了升学、为了将来的谋职而将自己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智力性教育,而道德、礼仪的教育受到大学生的忽视和冷落。这样势必造成大学生礼仪修养水平的低下。
4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施对策
4.1 积极探索引导,寻求有效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方法
(1)教学是对大学生礼仪集体培训的良好途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礼仪榜样作用,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以自己良好礼仪的行为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进行礼仪教育时,教师要充分展现自己良好的形象、风趣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审美情趣,使自己成为一个学生心目中能够仿效优秀的榜样,并且激发学生对礼仪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同时,要联系现实生活及具体环境,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对于礼仪知识更加容易理解掌握。礼仪教育必须结合实践活动来进行。
(2)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如举办礼仪大赛,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反过来加强礼仪的学习和演练,使他们的礼仪教育成效在实践中得到升华。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媒体工具,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对大学生发现差距并向榜样学习,对逐步提高自身礼仪规范以及推动学校的礼仪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4.2 加大合作力度,努力营造礼仪育人的良好环境
大学生的礼仪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所以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现也要从这三个方面抓起。
(1)基础礼仪规范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接触的最多的是家庭和学校环境。这个阶段,学生的模仿,学习能力很强,所以,在这个时期,家长、老师要做好模范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在学生心中,老师的地位多是很崇高的,老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学校也应该宣扬礼仪修养,宣传老师学生中讲礼仪个人及集体。因为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的原因,在家里被严重宠溺,打不得,骂不得。家长的教育意识应该提高,拒绝以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从许多情景,事例中教育孩子。老师与家长也应该加强沟通,共同寻找出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2)现在,随着传媒文化的高速发展,学生从小就接触到社会上的很多新闻。新闻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及礼仪修养的塑造起到很大作用,这股力量也不容小觑。只有努力营造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的文明礼仪体系,学生的礼仪修养才能得到最好的培养。
5 结语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教育要培养人,首先应注重培养每个人的礼仪。礼仪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而良好的礼仪修养又能反过来提高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只有当礼仪教育有效落实到每一所高校中去,大学生礼仪失范的现象才不会困扰我们,进而推进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
参考文献
[1] 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王玉丽.洛克的“绅士教育”对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業管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6).
[3] 丁鼎.儒家礼乐文化精神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 赵昆.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中国农业教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