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应对突发灾难能力明显提高,但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强势媒体存在客观优势的条件下,广播却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独特的媒体特性,本文以4.14玉树大地震为背景,分析了玉树地震巨灾处置过程中广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及灾情发生后对广播媒体报道的经验反思。
关键词:玉树地震;广播;作用
目前,在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在国家的应急管理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紧急广播系统”,这一国家应急管理系统,在应对突发灾难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我国,人们对广播在突发性事件中的作用的认识是普遍不够的。紧急广播系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益事业,在深入建设和谐社会,注重民生的今天,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和各行各业都应该重视“紧急广播系统”的建设。
1在4.14玉树大地震中广播的作用
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尤其是灾难性突发事件,广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不管各种多媒体如何发展,广播在此时的作用是别的媒体所无法替代的。
1.1及时、迅速的传递信息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有了准确迅捷的信息,突发事件的应对部门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决策制定之后需要执行,还需要把如何执行、执行的情况如何等有关的信息传递给广大的社会公众,只有这样救助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2010年4月14日早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在这种重大灾难面前,广播了起到传递信息和鼓舞士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为监测与应对危险环境的需要,群众的信息需求往往更加高涨,而广播凭借其价格低廉,携带方便不易受干扰等自身优势的媒体特性,在第一时间,快速及时的将事发现场的情况真实的传达出来。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消息,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立即启动了调频应急广播。同时,向灾民免费派发了收音机。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灾区群众收听重要广播,了解灾害信息的问题;同时,中央电视台和青海电视台等广电机构,克服各种困难,使全国公众第一时间了解灾区状况,积极进行抗震救灾活动提供协助。
1.2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突发灾难事件发生之后,正确的舆论引导能够减轻社会各界的恐慌,并且可以妥善、迅速地处理突发事件甚至是转危为安。而不正确的、错误的引导,容易造成民众的恐慌,引起社会的不安定成分,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主旋律的保驾护航,因而,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承当“引导舆论”功能的广播系统,肩负的使命更为重大,其对主旋律的弘扬作用更需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玉树地震发生后,周围也有震感,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纷纷跑出家门互相询问,后来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内,国内各大媒体就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了震情、灾情,及时消除了老百姓的疑惑。广播在这次地震报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一些报纸、电视信息还无法到达的区域,广播信号却能翻山越岭让灾区的百姓及时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关心和鼓励,使他们能在救援队伍还没有到达之前,积极的进行自救和鼓励。广播电台对抗震救灾活动过程全景式展现并在大量报道领导干、党员等的感人事迹中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坚强有力执政党与一个负责任政府的伟大形象,而不同的角度不同主题的报道更是弘扬了我国“以民为本”等的时代主题。广播的这种及时的、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报道,为后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宗教、不同阶层和人群,不同机构和组织都参与进来,齐心协力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3协同社会各界进行救援
突发灾难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都会积极的投入到救援当中,广播虽然不能亲临第一线进行救援,但在协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救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这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人民传递急需物质,大家不约而同的想到了收音机,在这个时刻能最及时的把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关怀传到灾区人民的心中的最好的媒体就是广播,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赈灾文艺晚会就比中央电视台快了整整5天,在争分夺秒的就在时刻,在灾民心里遭受重创的时候,这5天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能给灾区人民带来多大的慰藉,能抚慰多少受伤的心灵。另一方面,玉树地震发生后,青海省内各个广播电台均及时开设了多种类型的受灾群众救助热线节目帮助灾区人民。其中,有针对因与亲人失散而滋生的焦虑情绪而开设的寻亲热线;有针对受灾群众不断蔓延的悲伤与恐慌心理创设的心理抚慰节目;针对受灾群众急需救灾物资难题开设的可供求热线……这些都展现了大灾难面前,广播在其中所能起到的积极救援功能。
1.4積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广播媒体与报纸、电视相比它的反馈功能更加强大,人们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和短信平台直播与主持人进行交流。就是因为这些功能,使得广播与民众紧紧的联系起来,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中,广播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会拓展一些功能,如招募志愿者、爱心捐款等,这些功能的拓展使广播突破了原有的局限性,真正的走进了听众的心中。这次地震灾害造成成千上万家庭分离,震后的幸存者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找亲人,广播在这种时刻就扮演了双重角色—大众传媒与交通工具,广播在第一时间构建起的公众信息平台,并不仅是一般的通报信息,而是作为信息链接、信息执行、信息最有效的反馈基地。
2对广播在4.14大地震中表现的反思
2.1收音机应该作为国家重要的战备储备品
面对灾难性突发事件,互联网、电视机、电话机均极易遭到破坏,倘若各地政府在紧急预案的设计中,将高音喇叭、传输线、扩大器、话筒、DVD唱盘播放器等设备准备就绪,一旦紧急情况来临,就可以循序建立起广播站向民众们进行广播,进而对于指挥全城人民抗灾自救,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在这次4.14玉树大地震中,收音机作为救灾物资被紧急调运,据报道,因需调运的收音机数量大,深圳的一些生产厂家是连夜生产收音机,因此大量生产和研发在特殊条件下使用的收音机非常有必要。
2.2高科技采访设备是广播记者顺利进行现场报道的有力保证
4.14玉树大地震中央台记者能及时从一线传出报道,与记者使用的海事卫星电话分不开,据了解,在国家抗争救灾指挥部,紧急开往前方的中央各大部委基本没有携带灾区通讯设施,中央台时政记者携带的海事卫星电话,除做新闻报道外,还成为指挥部各大部委与后方联系、部署工作的重要渠道,发挥了突出作用。
2.3广播人要努力承担起培养民众会听广播、爱听广播的重任
老广播人都非常怀念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的广播岁月。那时在百姓家中几乎每户都有一台收音机,政府和民众对广播的需求非常大。对重大新闻当时有“电台当日报,报纸后发”的领导批示;经常有百姓坐在一起,一同收听广播的情景。但现在,民众宁可花钱买电视,也不花钱买收音机,受制于终端缺乏,很多地区虽然广播均可覆盖,但民众手里没有收音机,还是不能很好地接收到外界的资讯。对此广播人应当担负起普及员的角色,通过走出去向民众宣传广播的重要性,知道民众如何科学合理使用收音机,各地宣传部门也要通过在报纸上、广播中、电视上刊登一些有关广播的小常识。
按照德弗勒的媒介依赖理论,当社会转型,冲突增加的时候,人们对媒介的依赖会相应增加,如果公众不能寻找正确的信息渠道重新阻止自己的信息环境,往往会不知所措造成更大混乱,这需要媒体能为公众提供一些在变处理知识和正确媒介使用方法,以提高公民的媒介近用能力。而4.14玉树大地震以血的教训再次提醒我们,充分重视广播在突发事件中得独特作用,加大对广播的投入,扩大广播的有效覆盖面积,加快技术改造进程,特别是边远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技术设备亟待改造,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玉树地震;广播;作用
目前,在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在国家的应急管理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紧急广播系统”,这一国家应急管理系统,在应对突发灾难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我国,人们对广播在突发性事件中的作用的认识是普遍不够的。紧急广播系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益事业,在深入建设和谐社会,注重民生的今天,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和各行各业都应该重视“紧急广播系统”的建设。
1在4.14玉树大地震中广播的作用
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尤其是灾难性突发事件,广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不管各种多媒体如何发展,广播在此时的作用是别的媒体所无法替代的。
1.1及时、迅速的传递信息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有了准确迅捷的信息,突发事件的应对部门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决策制定之后需要执行,还需要把如何执行、执行的情况如何等有关的信息传递给广大的社会公众,只有这样救助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2010年4月14日早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在这种重大灾难面前,广播了起到传递信息和鼓舞士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为监测与应对危险环境的需要,群众的信息需求往往更加高涨,而广播凭借其价格低廉,携带方便不易受干扰等自身优势的媒体特性,在第一时间,快速及时的将事发现场的情况真实的传达出来。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消息,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立即启动了调频应急广播。同时,向灾民免费派发了收音机。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灾区群众收听重要广播,了解灾害信息的问题;同时,中央电视台和青海电视台等广电机构,克服各种困难,使全国公众第一时间了解灾区状况,积极进行抗震救灾活动提供协助。
1.2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突发灾难事件发生之后,正确的舆论引导能够减轻社会各界的恐慌,并且可以妥善、迅速地处理突发事件甚至是转危为安。而不正确的、错误的引导,容易造成民众的恐慌,引起社会的不安定成分,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主旋律的保驾护航,因而,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承当“引导舆论”功能的广播系统,肩负的使命更为重大,其对主旋律的弘扬作用更需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玉树地震发生后,周围也有震感,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纷纷跑出家门互相询问,后来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内,国内各大媒体就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了震情、灾情,及时消除了老百姓的疑惑。广播在这次地震报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一些报纸、电视信息还无法到达的区域,广播信号却能翻山越岭让灾区的百姓及时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关心和鼓励,使他们能在救援队伍还没有到达之前,积极的进行自救和鼓励。广播电台对抗震救灾活动过程全景式展现并在大量报道领导干、党员等的感人事迹中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坚强有力执政党与一个负责任政府的伟大形象,而不同的角度不同主题的报道更是弘扬了我国“以民为本”等的时代主题。广播的这种及时的、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报道,为后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宗教、不同阶层和人群,不同机构和组织都参与进来,齐心协力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3协同社会各界进行救援
突发灾难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都会积极的投入到救援当中,广播虽然不能亲临第一线进行救援,但在协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救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这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人民传递急需物质,大家不约而同的想到了收音机,在这个时刻能最及时的把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关怀传到灾区人民的心中的最好的媒体就是广播,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赈灾文艺晚会就比中央电视台快了整整5天,在争分夺秒的就在时刻,在灾民心里遭受重创的时候,这5天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能给灾区人民带来多大的慰藉,能抚慰多少受伤的心灵。另一方面,玉树地震发生后,青海省内各个广播电台均及时开设了多种类型的受灾群众救助热线节目帮助灾区人民。其中,有针对因与亲人失散而滋生的焦虑情绪而开设的寻亲热线;有针对受灾群众不断蔓延的悲伤与恐慌心理创设的心理抚慰节目;针对受灾群众急需救灾物资难题开设的可供求热线……这些都展现了大灾难面前,广播在其中所能起到的积极救援功能。
1.4積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广播媒体与报纸、电视相比它的反馈功能更加强大,人们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和短信平台直播与主持人进行交流。就是因为这些功能,使得广播与民众紧紧的联系起来,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中,广播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会拓展一些功能,如招募志愿者、爱心捐款等,这些功能的拓展使广播突破了原有的局限性,真正的走进了听众的心中。这次地震灾害造成成千上万家庭分离,震后的幸存者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找亲人,广播在这种时刻就扮演了双重角色—大众传媒与交通工具,广播在第一时间构建起的公众信息平台,并不仅是一般的通报信息,而是作为信息链接、信息执行、信息最有效的反馈基地。
2对广播在4.14大地震中表现的反思
2.1收音机应该作为国家重要的战备储备品
面对灾难性突发事件,互联网、电视机、电话机均极易遭到破坏,倘若各地政府在紧急预案的设计中,将高音喇叭、传输线、扩大器、话筒、DVD唱盘播放器等设备准备就绪,一旦紧急情况来临,就可以循序建立起广播站向民众们进行广播,进而对于指挥全城人民抗灾自救,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在这次4.14玉树大地震中,收音机作为救灾物资被紧急调运,据报道,因需调运的收音机数量大,深圳的一些生产厂家是连夜生产收音机,因此大量生产和研发在特殊条件下使用的收音机非常有必要。
2.2高科技采访设备是广播记者顺利进行现场报道的有力保证
4.14玉树大地震中央台记者能及时从一线传出报道,与记者使用的海事卫星电话分不开,据了解,在国家抗争救灾指挥部,紧急开往前方的中央各大部委基本没有携带灾区通讯设施,中央台时政记者携带的海事卫星电话,除做新闻报道外,还成为指挥部各大部委与后方联系、部署工作的重要渠道,发挥了突出作用。
2.3广播人要努力承担起培养民众会听广播、爱听广播的重任
老广播人都非常怀念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的广播岁月。那时在百姓家中几乎每户都有一台收音机,政府和民众对广播的需求非常大。对重大新闻当时有“电台当日报,报纸后发”的领导批示;经常有百姓坐在一起,一同收听广播的情景。但现在,民众宁可花钱买电视,也不花钱买收音机,受制于终端缺乏,很多地区虽然广播均可覆盖,但民众手里没有收音机,还是不能很好地接收到外界的资讯。对此广播人应当担负起普及员的角色,通过走出去向民众宣传广播的重要性,知道民众如何科学合理使用收音机,各地宣传部门也要通过在报纸上、广播中、电视上刊登一些有关广播的小常识。
按照德弗勒的媒介依赖理论,当社会转型,冲突增加的时候,人们对媒介的依赖会相应增加,如果公众不能寻找正确的信息渠道重新阻止自己的信息环境,往往会不知所措造成更大混乱,这需要媒体能为公众提供一些在变处理知识和正确媒介使用方法,以提高公民的媒介近用能力。而4.14玉树大地震以血的教训再次提醒我们,充分重视广播在突发事件中得独特作用,加大对广播的投入,扩大广播的有效覆盖面积,加快技术改造进程,特别是边远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技术设备亟待改造,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