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近一半的鞋业同行倒闭,在外界来看,这是危险。在华坚来看,这未尝不是机遇。既然避免不了金融危机,那就比同行更强一点,这正是华坚的生存之法。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华坚集团的生意,倒真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增色不少,而且拣到40多万双鞋的新订单,以致工人们不得不加班赶工。
这家国内最大的女鞋制造商,2008年生产女鞋1800万双,销售额达3亿美元,利润比2007年增加四五个百分点。而同在广东东莞厚街“鞋业”一条街上的同行,正纷纷倒闭。
“只有夕阳的企业,没有夕阳的行业。” 华坚董事长张华荣说,“很多人把制造业看扁了,动不动就要搞高科技、搞品牌研发,其实是一种偏见。”存在,就是当下的硬道理。
并不对称的困境
人人都知道危机来了,但并不知道危机的影响有多么不对称。
据海关广东分署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珠三角出口型鞋类企业由2007年的5043家减少近一半,关闭了2426家。但同期鞋类产品的出口数量,仅下降了不到16%。
为什么16%的下降却造成50%的伤亡?为什么一根稻草能压死一批骆驼?
另据亚洲鞋业协会的数据,以采购量计,2008年10月到2009年1月,亚洲制鞋行业订单采购缩减15%,产业从业人数估测减少25%,关闭的产能却占行业总产量的30%。
鞋厂关闭的速度,远超订单减少的速度。订单弹性超过2,这说明行业内相当部分的企业经营压力已近极限,利润接近于零。
三招救命
对挺过困境的华坚而言,同行陆续倒闭,并非都是坏消息。“很多鞋厂倒了,但订单还得有人做,于是就转到我们这里来了。”张华荣说,拣来的最大的一单就达30多万双。
华坚吸引这些新订单的,是其规模大、信誉好。但也正因规模大,几十万双的新订单,还不足以让其在金融危机里安然无恙。
高于同行的利润,才是张华荣真正的信心来源。
华坚的利润是张华荣琢磨来的,“几年前,别的企业还在满足于低端代工,赚取加工费时,华坚已居安思危地做起了两件事:产业链一体化,生产地多极化。”
华坚延长产业链其实也是迫不得已。那是在1999年前后,因同业竞争,一些鞋厂联合起来,想在鞋材上卡死华坚。华坚为求生存,不得不把原料、配件、模具、生产、销售等一整条产业链顺起来,而这一顺就是10年。
张华荣称此举是“十年鞋匠奠定基业”,虽然当时所有人都称行业应细分、专业化,他也遭到不少同行耻笑“走回头路”。但华坚的成本确实降低了,危机来临时,他赢了。
“我们做鞋子有一点利润,做鞋料也有一点利润,整合在一起就会更多。” 张华荣计算,通过整合产业链,华坚的利润可以比行业平均值高出两三个百分点。
另一件让张华荣得意的事,是他在2002年选择到江西赣州投资建厂,作为低端订单生产地,同等价格下,会比同行多赚3%~5%。这帮他扛住了2007年开始的人力成本上涨。
张华荣找到的第三个利润来源,则是华坚本身。他认为,企业在危机来临时考虑转型为时已晚,但制鞋业还是粗放型产业,内部挖潜是好门道。2007年10月,华坚很快付诸行动,在物流、生产流程,及节省能源、原材料等方面下大功夫,由此将产品不良率降低11%,生产效率增加20%,节省原材料3%,一条成型线用工人数从82人减少近半。
挺过金融危机第一波的袭击,华坚还得到了额外厚赏。因众多同行倒闭,订单更多集中到华坚,但张华荣反而更加小心。他很清楚,未来的订单才是关键,真正的考验,也许从2009年才刚刚开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华坚集团的生意,倒真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增色不少,而且拣到40多万双鞋的新订单,以致工人们不得不加班赶工。
这家国内最大的女鞋制造商,2008年生产女鞋1800万双,销售额达3亿美元,利润比2007年增加四五个百分点。而同在广东东莞厚街“鞋业”一条街上的同行,正纷纷倒闭。
“只有夕阳的企业,没有夕阳的行业。” 华坚董事长张华荣说,“很多人把制造业看扁了,动不动就要搞高科技、搞品牌研发,其实是一种偏见。”存在,就是当下的硬道理。
并不对称的困境
人人都知道危机来了,但并不知道危机的影响有多么不对称。
据海关广东分署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珠三角出口型鞋类企业由2007年的5043家减少近一半,关闭了2426家。但同期鞋类产品的出口数量,仅下降了不到16%。
为什么16%的下降却造成50%的伤亡?为什么一根稻草能压死一批骆驼?
另据亚洲鞋业协会的数据,以采购量计,2008年10月到2009年1月,亚洲制鞋行业订单采购缩减15%,产业从业人数估测减少25%,关闭的产能却占行业总产量的30%。
鞋厂关闭的速度,远超订单减少的速度。订单弹性超过2,这说明行业内相当部分的企业经营压力已近极限,利润接近于零。
三招救命
对挺过困境的华坚而言,同行陆续倒闭,并非都是坏消息。“很多鞋厂倒了,但订单还得有人做,于是就转到我们这里来了。”张华荣说,拣来的最大的一单就达30多万双。
华坚吸引这些新订单的,是其规模大、信誉好。但也正因规模大,几十万双的新订单,还不足以让其在金融危机里安然无恙。
高于同行的利润,才是张华荣真正的信心来源。
华坚的利润是张华荣琢磨来的,“几年前,别的企业还在满足于低端代工,赚取加工费时,华坚已居安思危地做起了两件事:产业链一体化,生产地多极化。”
华坚延长产业链其实也是迫不得已。那是在1999年前后,因同业竞争,一些鞋厂联合起来,想在鞋材上卡死华坚。华坚为求生存,不得不把原料、配件、模具、生产、销售等一整条产业链顺起来,而这一顺就是10年。
张华荣称此举是“十年鞋匠奠定基业”,虽然当时所有人都称行业应细分、专业化,他也遭到不少同行耻笑“走回头路”。但华坚的成本确实降低了,危机来临时,他赢了。
“我们做鞋子有一点利润,做鞋料也有一点利润,整合在一起就会更多。” 张华荣计算,通过整合产业链,华坚的利润可以比行业平均值高出两三个百分点。
另一件让张华荣得意的事,是他在2002年选择到江西赣州投资建厂,作为低端订单生产地,同等价格下,会比同行多赚3%~5%。这帮他扛住了2007年开始的人力成本上涨。
张华荣找到的第三个利润来源,则是华坚本身。他认为,企业在危机来临时考虑转型为时已晚,但制鞋业还是粗放型产业,内部挖潜是好门道。2007年10月,华坚很快付诸行动,在物流、生产流程,及节省能源、原材料等方面下大功夫,由此将产品不良率降低11%,生产效率增加20%,节省原材料3%,一条成型线用工人数从82人减少近半。
挺过金融危机第一波的袭击,华坚还得到了额外厚赏。因众多同行倒闭,订单更多集中到华坚,但张华荣反而更加小心。他很清楚,未来的订单才是关键,真正的考验,也许从2009年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