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语文教师们对作文教学的探索也从未止步,但往往收效并不理想。很多学生仍然畏惧或不喜欢作文,很多学生的作文缺少最重要的东西:细腻独特的体验,真诚坦荡的人格,鲜活丰满的个性……我认为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教师如果能做到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导引,一定会有所收获。
一.目标阶段化,不急不躁
指导写作中,纵有“多写多练是硬道理”这一说法,但笔者认为泛泛地去练去写,纵使老师想的题目很好,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彩可出,也会让学生很糊涂,出现好一时,坏一时的撞运气情况。作文教学中我选择了分阶段分步骤地去引导训练。比如七年级上学期,我只是意在指导学生完成一件事的记叙文写作。因为刚从小学上来的七年级学生,生活阅历少,思想相对幼稚,大多出现文章写不长、无话可说的问题,这时老师指导学生朝着自己的目的,如何细致、具体、生动地叙事,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既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难题,又帮助了学生克服了作文的畏难情绪,还使得学生的作文能具体生动,可谓一箭三雕。记得那一阶段,训练了一个老土的半命题作文——《那一次,我真的 》,成功地引导学生具体、生动、真实地去写记叙文。
七年级下学期,则着力指导学生写复杂的记叙文,即多件事的摆放。一直延至八年级上学期才引导学生去探寻并尝试记叙文的创新,如文体形式的创新,结构形式的创新,语言表达的创新,称谓视角的创新等。因为笔者认为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素材积累,会得心应手地去写真人真事真感情后再去创新,才会真正提升记叙文的写作。八年级下学期九年级上学期,引导学生去接受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文体,说明和议论。九年级下学期,意在提高学生的各种表达能力,合理巧妙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训练指导,补缺。
建筑要有规划,我想指导学生写作,也应该要有清晰的三年规划,只要我们不急不躁地去完成好我们的阶段目标,不随意跟风,不糊涂忙乱,一定会有相应的收获。
二.指导具体化,不偏不倚
1、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我认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作文困难的学生,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老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广泛搜集素材。所以,在作文之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学生做点什么,定会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比如①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②不同季节的户外观察活动;③自己动手的参与、制作活动;④由老师设立的不同主题的表演活动;⑤参与生活的种种体验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更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阅历。
2、指导学生选择并运用材料,文而有格。
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多了,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对生活的关注到位了,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然而,作文教学中,老师除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素材外,更应该指导学生选择和运用素材。因为好题材如山珍海味能馋人,平淡的题材似白菜萝卜,即使是巧妇也难成佳肴。怎样指导学生做成“佳肴”呢?首先是在例文中求章求格。
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例子。因为课文中的很多文章是文质兼美的范文,为学生提供了最直接、最典范的作文依据。所以,老师在课文教学中,有重点有目的地挖掘教材潜在的作文指导价值,指导学生读中悟理,提高认识能力;读中悟法,提高表达能力,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比如,在课文教学中,我会抓住不同体裁的课文,引领学生捕捉、揣摩、体会文中的精妙之处。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我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引导他们捕捉作者的创作智慧和技巧方法。如选材的典型新颖、情节的一波三折、景物的适时烘托、悬念的设置、正侧面的结合……那么,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堂、语文课文的导引下,再来写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时,就会很自觉地把原来储存在记忆里的材料,拿出来掂量,排列、组合,原来“很难”的创作也变得“有法可依”了。
三.追求个性化,不束不缚
作文是有“格”的,不然何为教呢?作文又是“无格”的,因为作文是创作。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纵使在课文教学中我们传授了技法,但是,就像武侠小说中的剑术,真正的武林高手的招式是出神入化。所以在作文教学指导中,我们鼓励学生追求个性化的体验与个性化的表达。个性化的体验园地除了各自的生活,还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那便是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写作能力,光靠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的方法上,主要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
谢万琴,教师,现居湖北宜昌。
一.目标阶段化,不急不躁
指导写作中,纵有“多写多练是硬道理”这一说法,但笔者认为泛泛地去练去写,纵使老师想的题目很好,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彩可出,也会让学生很糊涂,出现好一时,坏一时的撞运气情况。作文教学中我选择了分阶段分步骤地去引导训练。比如七年级上学期,我只是意在指导学生完成一件事的记叙文写作。因为刚从小学上来的七年级学生,生活阅历少,思想相对幼稚,大多出现文章写不长、无话可说的问题,这时老师指导学生朝着自己的目的,如何细致、具体、生动地叙事,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既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难题,又帮助了学生克服了作文的畏难情绪,还使得学生的作文能具体生动,可谓一箭三雕。记得那一阶段,训练了一个老土的半命题作文——《那一次,我真的 》,成功地引导学生具体、生动、真实地去写记叙文。
七年级下学期,则着力指导学生写复杂的记叙文,即多件事的摆放。一直延至八年级上学期才引导学生去探寻并尝试记叙文的创新,如文体形式的创新,结构形式的创新,语言表达的创新,称谓视角的创新等。因为笔者认为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素材积累,会得心应手地去写真人真事真感情后再去创新,才会真正提升记叙文的写作。八年级下学期九年级上学期,引导学生去接受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文体,说明和议论。九年级下学期,意在提高学生的各种表达能力,合理巧妙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训练指导,补缺。
建筑要有规划,我想指导学生写作,也应该要有清晰的三年规划,只要我们不急不躁地去完成好我们的阶段目标,不随意跟风,不糊涂忙乱,一定会有相应的收获。
二.指导具体化,不偏不倚
1、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我认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作文困难的学生,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老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广泛搜集素材。所以,在作文之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学生做点什么,定会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比如①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②不同季节的户外观察活动;③自己动手的参与、制作活动;④由老师设立的不同主题的表演活动;⑤参与生活的种种体验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更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阅历。
2、指导学生选择并运用材料,文而有格。
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多了,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对生活的关注到位了,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然而,作文教学中,老师除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素材外,更应该指导学生选择和运用素材。因为好题材如山珍海味能馋人,平淡的题材似白菜萝卜,即使是巧妇也难成佳肴。怎样指导学生做成“佳肴”呢?首先是在例文中求章求格。
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例子。因为课文中的很多文章是文质兼美的范文,为学生提供了最直接、最典范的作文依据。所以,老师在课文教学中,有重点有目的地挖掘教材潜在的作文指导价值,指导学生读中悟理,提高认识能力;读中悟法,提高表达能力,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比如,在课文教学中,我会抓住不同体裁的课文,引领学生捕捉、揣摩、体会文中的精妙之处。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我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引导他们捕捉作者的创作智慧和技巧方法。如选材的典型新颖、情节的一波三折、景物的适时烘托、悬念的设置、正侧面的结合……那么,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堂、语文课文的导引下,再来写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时,就会很自觉地把原来储存在记忆里的材料,拿出来掂量,排列、组合,原来“很难”的创作也变得“有法可依”了。
三.追求个性化,不束不缚
作文是有“格”的,不然何为教呢?作文又是“无格”的,因为作文是创作。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纵使在课文教学中我们传授了技法,但是,就像武侠小说中的剑术,真正的武林高手的招式是出神入化。所以在作文教学指导中,我们鼓励学生追求个性化的体验与个性化的表达。个性化的体验园地除了各自的生活,还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那便是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写作能力,光靠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的方法上,主要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
谢万琴,教师,现居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