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命支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可持续发展大计,是一个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涉及面广、影响层次深的重大问题。玉树地震后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势必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结合玉树地区的具体情况,震后林业生态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玉树地震;林业生态发展
1 玉树地震概况
(1)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涉及玉树州的5县19乡。地理位置大致介于东经95°44′~98°09′,北纬32°16′~33°49′,土地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8%,占玉树州总面积的8.05%。地震受灾范围涉及玉树州5个县,受灾面积31456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06534人。其中:极重灾区为玉树县结古镇,受灾面积99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9万余人。重灾区涉及玉树县隆宝镇、仲达乡、安冲乡、巴塘乡4个乡(镇),受灾面积703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9184人。般灾区涉及玉树县上拉秀乡、下拉秀乡、小苏莽乡,称多县称文镇、拉布乡、歇武镇、尕多乡、珍秦乡、加吉博洛镇,治多县立新乡,杂多县的萨呼腾镇、昂赛乡,囊谦县毛庄乡等14个乡镇,曲麻莱县巴干乡,受灾面积23434平方公里,受灾人口87350人。
(2)灾前林业概况。森林资源方面,灾区土地总面积215万公顷,其中林地53万公顷,占 24.8%;农地0.8万公顷,占0.4%;草地126万公顷,占58.5%;水域1.3万公顷,占0.6%;未利用地33.6万公顷,占15.6%;其它用地0.2万公顷,占0.1 %。林地、草地是土地主要利用方式。在林地中,有林地54328.1公顷,占10.2%;疏林地12312.5公顷,占2.3%;灌木林地285907.2公顷,占53.7%;未成林地13300.4公顷,占2.5%;苗圃地62.8公顷,占0.01%;宜林地面积166493.8公顷,占31.3%。森林覆盖率3.1%。
2 发展的原则方针
(1)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统筹兼顾,加快林权制度改革,以资源保护和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为主线,尽快恢复林区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整合林业生态工程,合理扩大森林面积,科学提高森林质量,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全力以赴,将灾后恢复重建与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提升发展水平,建设现代林业,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以受灾地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在中央和全国人民支持下,共同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和生产发展。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林业公共服务设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发挥政府在林业生态建设和林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恢复重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要着眼长远、长短结合,适应未来发展需要适度超前考虑,注重科技创新,强化森林生态体系恢复,努力提高灾区自我发展能力。立足实际,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因地制宜,分步实施。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民族等各方面因素,合理确定重建方式、优先领域和建设时序。要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恢复重建。
3 灾后林业生态发展对策建议
(1)合理发展森林旅游,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城市。地震灾区森林旅游资源丰富,高山大河,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高原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青藏高原所独有的高原森林风光。森林景观与光辉灿烂的高原文化、历史遗迹、宗教寺庙、民族风情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综合体。对国内外旅游探险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为发展高原森林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是由于交通困难,基础设施落后,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许多旅游资源至今无法开发,严重影响了灾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议着力推动林区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将林区恢复发展建设全面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发展规划之中,切实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2)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坚持现代林业思想理念,将生态建设措施与当地的文化、历史、经济环境等结合起来,增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更好地开展工作。只有协调好各方关系才能真正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为西部地区一般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宗教文化比较盛行,经济生产水平相对落后,人们对于生态环保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所以必须从文化上进行引导,使得人民群众克服小农小商意识,改变曾经“人定胜天”的思想,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提高思想素质。
(3)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要切实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要求。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战略决策过程中,尤其要全面贯彻和切实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周树春;关于加快林业生态建设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2期
关键词:玉树地震;林业生态发展
1 玉树地震概况
(1)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涉及玉树州的5县19乡。地理位置大致介于东经95°44′~98°09′,北纬32°16′~33°49′,土地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8%,占玉树州总面积的8.05%。地震受灾范围涉及玉树州5个县,受灾面积31456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06534人。其中:极重灾区为玉树县结古镇,受灾面积99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9万余人。重灾区涉及玉树县隆宝镇、仲达乡、安冲乡、巴塘乡4个乡(镇),受灾面积703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9184人。般灾区涉及玉树县上拉秀乡、下拉秀乡、小苏莽乡,称多县称文镇、拉布乡、歇武镇、尕多乡、珍秦乡、加吉博洛镇,治多县立新乡,杂多县的萨呼腾镇、昂赛乡,囊谦县毛庄乡等14个乡镇,曲麻莱县巴干乡,受灾面积23434平方公里,受灾人口87350人。
(2)灾前林业概况。森林资源方面,灾区土地总面积215万公顷,其中林地53万公顷,占 24.8%;农地0.8万公顷,占0.4%;草地126万公顷,占58.5%;水域1.3万公顷,占0.6%;未利用地33.6万公顷,占15.6%;其它用地0.2万公顷,占0.1 %。林地、草地是土地主要利用方式。在林地中,有林地54328.1公顷,占10.2%;疏林地12312.5公顷,占2.3%;灌木林地285907.2公顷,占53.7%;未成林地13300.4公顷,占2.5%;苗圃地62.8公顷,占0.01%;宜林地面积166493.8公顷,占31.3%。森林覆盖率3.1%。
2 发展的原则方针
(1)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统筹兼顾,加快林权制度改革,以资源保护和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为主线,尽快恢复林区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整合林业生态工程,合理扩大森林面积,科学提高森林质量,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全力以赴,将灾后恢复重建与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提升发展水平,建设现代林业,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以受灾地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在中央和全国人民支持下,共同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和生产发展。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林业公共服务设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发挥政府在林业生态建设和林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恢复重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要着眼长远、长短结合,适应未来发展需要适度超前考虑,注重科技创新,强化森林生态体系恢复,努力提高灾区自我发展能力。立足实际,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因地制宜,分步实施。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民族等各方面因素,合理确定重建方式、优先领域和建设时序。要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恢复重建。
3 灾后林业生态发展对策建议
(1)合理发展森林旅游,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城市。地震灾区森林旅游资源丰富,高山大河,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高原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青藏高原所独有的高原森林风光。森林景观与光辉灿烂的高原文化、历史遗迹、宗教寺庙、民族风情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综合体。对国内外旅游探险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为发展高原森林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是由于交通困难,基础设施落后,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许多旅游资源至今无法开发,严重影响了灾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议着力推动林区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将林区恢复发展建设全面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发展规划之中,切实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2)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坚持现代林业思想理念,将生态建设措施与当地的文化、历史、经济环境等结合起来,增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更好地开展工作。只有协调好各方关系才能真正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为西部地区一般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宗教文化比较盛行,经济生产水平相对落后,人们对于生态环保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所以必须从文化上进行引导,使得人民群众克服小农小商意识,改变曾经“人定胜天”的思想,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提高思想素质。
(3)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要切实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要求。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战略决策过程中,尤其要全面贯彻和切实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周树春;关于加快林业生态建设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