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多种感官写景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作家之所以文思泉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善感。为了让学生贴近自然,感知自然,写好自然,特意以一场小雪为背景作文《雪》。阅读学生的作文,发现主要问题是:写景单薄,内容贫乏,缺乏感染力,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我设计了重读经典、修改习作、下水作文三个环节来解决写景不细腻、不丰富的问题。
  重读经典
  我在进行《雪》的作文讲评时,首先与学生再读《荷塘月色》,重温经典。这篇是写景中的名篇,全文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诸如思路,诸如情感,诸如语言。为了让这节课更有针对性,让学生更快捷地掌握如何写景,特意选择其中的第四段来共同学习。让学生放声朗读,思考、讨论并交流:此段,朱自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描写月色下的荷塘?
  学生交流如下。
  视觉描写:“曲曲折折”的是荷塘。“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的是密密层层舒张的叶子。“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那是在淡月映照下风情万种、色泽莹润的荷花。“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便宛然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那是在微风轻拂下动感而韵致无穷的荷波。
  听觉描写:流水声“脉脉”,无声胜有声地传达出月夜的静谧。
  嗅觉付诸听觉的通感描写: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读之,我们似乎闻到了轻淡缥缈、若有若无的馨香。
  这样,借助于众多感觉器官,描写出月下荷塘景物的形美色美声美味美,营造出一个轻淡柔和、清幽静谧的意境。
  修改习作
  学生作品《雪》中描写雪的片段:
  松树上被覆盖了一层薄雪,花坛全被白雪所包裹。真美!在树下行走,雪花飘落进你的脖子,让你感到凉到骨子里的感觉。(48字)
  讨论分析:内容不丰富。这是主要问题,仅仅三句话,写雪落松树、花坛、脖颈,怎么能言尽改变了大地面貌的一场雪?
  其次,不符合小雪的特征。“花坛全被白雪所包裹”。
  再者,情感不统一。“让你感到凉到骨子里的感觉”,那是一种彻骨的寒,叫人产生不了美感,与“真美”的赞叹不协调。而且,这句是典型的句式杂糅。
  学生修改稿:清晨,这点小雪挂在校园的松树上,似人嫩嫩肉肉的手背;镶在樟树树梢,像葳蕤的白花;铺在茶花盛开的花坛,花裹而未全裹,这样,红、白、绿相映成趣。雪还在飘,似飞花,似柳絮,在空中盘旋飞舞,飘然临地。它落在脸上、脖颈里,亲吻着人们暴露在外的肌肤。伸手,敛无数雪花于掌心,放在鼻尖,深呼吸,清清淡淡的气息。踩着薄薄的雪,伴着有节奏的嚓嚓之音,伴着雪肌一紧一紧地收缩,从校门到教室的雪地立即迤逦出一行浅浅的脚印。(203字)
  学生评价:雪景变得丰满了。从视觉,写出了雪的形,静态的雪因物象形;动态的雪似花如絮。写出了雪的色,美艳耀目。从听觉,借助行走写出声音的细碎。从触觉,写出雪的温柔和紧缩。从嗅觉,写出雪的清淡怡人。
  下水作文
  雪
  “白色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这些都是咏雪的佳句,足可见雪是撩人诗情的,是浪漫的。
  今冬第一场雪终于在我的翘首期盼中降落人间,美中不足的是不到半天的工夫就开始融化,好在连夜又融又落,才算是保住了一点雪命。我是有点失落与遗憾的,我是喜欢丰厚的大雪的,那样才劲道,才味浓。这样我是无心赏雪的。
  上街办点事,车览街道,恰是这份遗憾,让我凭空多了点体悟。我在想,雪为何会逝去?雪为何要逝而未全逝?雪到底怕什么?
  雪怕吵。你看街道上,人如流,车如梭,那点可怜的雪早消失殆尽,哪里还见到点雪的踪迹?唯有植物园、校园、人迹罕至之处还能看见点雪的肌肤。她静谧地挂在树上,因树象形。这点小雪抹在松树上像人的手背;落在槐树上像花朵;涂在铁树上像芭蕉扇......
  雪怕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雪是迥乎不同的,我说的还是小雪。也许它生来是天国的精灵,也许天性高贵,也许害怕玷污,也许不高处不胜寒。它喜欢栖居房顶,挂在树梢,铺上花坛灌木丛。即使地面香消玉损,它在高处独自幽香。
  雪怕脏。要是两块地,一水泥地,干干净净的;一建筑施工地,坑坑洼洼,黄水烂泥。雪花同从一片天空落下,一段时间,结果完全不同,水泥地还能见到点雪的影子,而建筑工地,除了黄泥烂水,还是黄泥烂水,雪对之毫无改变,太过污浊的事物,雪也难以掩饰遮蔽。观看太阳出来,融雪的景象也能明证,那脏雪总是首先逝去,洁净的雪却能容颜久驻。这是否可延伸成纯净最受青睐,生命力最强大。这是否也可说,人们偏爱纯粹而美的事物,总希望美好的事物别过早流失,甚至希望永恒,而净雪恰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雪怕风。雪飘飘洒洒,漫天飞舞。似飞花,似鸿雁飞羽。可都是风力使然,风向偏左,雪花向左;风力偏右,雪花向右。原来大家印象中的雪花也并非自由,它依然有所束缚。它不能依照意愿行事,不能想降落在湖上就降落在湖上;不能想降落在平原就降落在平原;不能想降落在树冠就降落树冠;不能想降落在红色的花朵就降落在红色的花朵;不能想降落在城市就降落在城市;不能想降落在乡村就降落在乡村......也正因如此,雪各具情态,风情万种。
  雪最怕太阳。太阳的光辉、太阳的温暖没人能拒绝,但红日晴天下的红妆素裹虽则更加耀眼、艳丽,但如回光返照,昙花一现,随之白雪变薄再变薄,随之屋檐扯起珠帘,滴滴答答,也曾淋湿许多爱雪者的内心,淋漓了赏雪的浪漫情致。
  说了雪的这么多不好,其实它着实可爱。
  你看它从天而降,如梦轻盈,如柳絮飞花,飘在什么上面就像什么,因物象形。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得它多有型。
  你看它通体洁白,多么纯洁无暇。白色是百搭的色彩,穿衣如此,自然亦如此。与绿色的蔬菜匹配素雅宁静;与灰色的树叶匹配苍凉迷蒙;与红色的茶花匹配滋润美艳......
  你看它在空中翻飞,无声无息,感觉世界都静止了。万籁有声,你听得见鸟鸣,同样听得见花开,听得见雪花的声音。“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便是夜阑人静,睡在床上听到大雪压枝头的声响;小雪之夜,雪粒四溅,蹦在窗户玻璃上,便如主妇炒锅里的芝麻噼啪跳跃;落在树上,窸窸窣窣,你能分辨那绝非雨声,雨声细腻点,轻柔点,湿润点。
  如果它是自然呈现给冬天的花朵,凑近嗅一嗅,估计应该能闻到它那独特的气味。我曾用脸贴近它玩过扑面的把戏,雪之气息清清的,凉凉的,淡淡的。
  如果行走在洞庭湖畔雪地,雕琢而立的柳树梢头,一鸿月亮高悬天际,隔岸万家灯火,湖中渔火点点,光波影摇曳变幻,那是何等诗意。“大雪纷纷何所有,明月与我何相见?”我等待着。
  我是那么的喜爱雪,喜欢它的动感与静谧;喜欢它的相致与变幻;喜欢它的高贵与素雅;喜欢它的无羁与不苛求;喜欢它懂得选择与放弃……
  我的这份喜欢,美丽而忧伤;宁静而又不沉郁;感性而又理性;现实而又浪漫。
  (编辑:彭宇)
其他文献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在伊甸园里,一颗大树对一朵玫瑰说:“你虽然很漂亮,却没有什么用。要想活得有意义,光有美丽的外表是不行的。”于是这朵玫瑰找到上帝说:“请您把我变得有用一些。”上帝同意了。  从此以后,世界上有了第一颗卷心菜。  原文再现  花田雅舍  □陈嘉轩  卷心菜可用于果腹,其“有用”正是由于绝大多数的人都追求“活着”。可玫瑰当真“无用”吗?莎翁
Accordint to Chinese legend, in the beginning there was nothing in the universe but a dark, formless chaos. One day, the mythic hero Pangu, who had been sleeping in the chaos for 18,000 years, woke up
公共空间不时有人煞有介事地抱怨:“我们被手机绑架了。”真是这样吗?我无意置喙“绑架说”。还是学学央视焦点访谈,“用事实说话”为好。  也许,有人的确被手机“绑架”了。比如“绑架”友谊:那句网上流行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的段子;比如“绑架”生命,有年轻“低头族”极度手机依赖酿惨剧。媒体就报道过“低头族”机我两忘,无视红灯、沟渊险情而“勇往直前”,可怜多名花季少女香消玉殒
感悟幸福  ——读苏试《题西林壁》有感  □张露潼  老旧的课桌,泛黄的书灯,干涸的钢笔,堆积如山的课本遮住了后面形色枯槁的我,这就是我的高中生活。课程难度高,考试压力大,相貌平平、成绩平平的我心情不佳不愿梳妆,食欲不振不恋美食,甚至错误地认为“幸福在渐行渐远”。偶阅苏轼的《题西林壁》,本想与贬谪诗人共抒心中苦闷,却对幸福有所感悟,读罢备受鼓舞。  幸福是什么?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引擎”是发动机的核心部分,因此习惯上也常用引擎指发动机。后来,人们把能带来动力的东西,大都称为引擎。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需要有自己的“引擎”。因此,寻找适合自己的“引擎”,显得至关重要。  写作指导  “引擎”是一个很具体的词语,只是从“发动机”的角度来写,很难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因此,最好从其引申义来写。即围绕“动力”来写,比较好写。 
梅兰芳先生曾说:“好和坏是比出来的,眼界狭窄的人自然不能知道好的上面还有好的,不看坏的也感觉不出好的可贵。”我们引之到写作中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阳一阴、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它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
古人因为徭役、求取功名等多种原因,不得不走向异乡。在那安土重迁的时代里,他们写下一首首多情的歌谣,来抒发自己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纵使岁月流逝,时隔千年,我们依然可以毫不费力地读懂“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里的思绪。且让我们跨过门前镜湖水的碧波,一起走进今人的那份思念。  乡味,乡情  醉卧戈壁听雨声  一坛泡菜  在乡音的河流里,腌制多年  一段乡情  在老街坊的记忆里,脆生生的  (绵
近日,台湾一名昔日富豪摆摊还债的消息让网友肅然起敬。  现年58岁的郭正利,年轻时服完兵役到日本念书兼职导游,并于1990年创建天喜旅行社,专营高档日本旅游团。天喜曾创下1年53亿元新台币的高营业额,他本人的身价也曾达到40亿元新台币。未料投资房地产失利,旅行社倒了,妻子也离开了。  郭正利说,旅行社倒闭后,他欠了一屁股债,以前西装笔挺、出入名车代步,连帅气小平头都要花万元打理,现在穿199元廉价
All the breath and bloom of the year in the bag of one bee:  All the wonder and wealth of the mine in the heart of one gem:  In the core of one pearl all the shade and the shine of the sea:  Breath an
“深刻”,作为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一标准,其实也是优秀作品之所以优秀的重要标准。深刻,有时指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周先慎《简笔与繁笔》中的“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也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