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教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当然,在教育教学问题的研讨方面,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问题,也可能会从不同的侧面得到不同的观点。见于工作阅历和思想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仅从自己从事教学的实际出发,对“教学”问题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从整体上来说,“教学”莫非关系到“教”与“学”两个方面。但是,怎么样才能使这两方面达到同步,使学生的“学”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怎么样使内因通过外因作用,并且使内因和外因能够相辅相成,又是一个繁而复杂的问题。
所以,面对一些实际情况,我们如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如何才能努力实现我们的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呢?首先,我以为必须从主体部分——学生(内因)方面考虑;其次,再从“教”的方面按照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考虑,并采取一定的策略。为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提点自己的建议:(一)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把握教材环节,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三)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思维策略。
总之,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对教学而言,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不可能绝对化和单一化。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最佳教学,怎么样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要根据具体的课程、教材内容、教学任务、学生接受能力、培养目标以及每个老师各自的个性、教学风格等的不同而不同。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学习策略;思维策略
教育教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当然,在教育教学问题的研讨方面,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问题,也可能会从不同的侧面得到不同的观点。究其原因,道理很简单,记得唐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中写到:“横看城岭侧成蜂,远近高低各不同”,就足以对以上问题作很好的解释。所以,见于工作阅历和思想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仅从自己从事教学的实际出发,对“教学”问题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从整体上来说,“教学”莫非关系到“教”与“学”两个方面。但是,怎么样才能使这两方面达到同步,使学生的“学”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怎么样使内因通过外因作用,并且使内因和外因能够相辅相成,又是一个繁而复杂的问题。
因为,就目前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普遍基础较差,再加上一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报着“要我学”,而非“我要学”的消极态度进行学习,确切地说,只是在应付学习,没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获取知识,也无法体会到学习中探求知识的乐趣;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采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正陷于“不会学”,“不知道怎样学”的困境,课堂上他们等待疑难全由教师来解答,差错全由教师来纠正,结论全由教师来推出,规律全由教师来概括,不是主动地学,而是等到教师包办代替他学。而课后呢,也没有自觉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的上完课就万事大吉,没有复习,更不用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了;还有的则不分主次,平均用力,管它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必将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特别是那些一味苦学、不知巧妙学习的学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常常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绪,削减他们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工夫花了不少,却达不到规定目标,最后导致学习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再有部分同学对学习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学习的特点和艰苦性认识不足,尤其对一些专业类较强的科目。我们知道,每门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知识体系,如果在学的过程中,不下苦功夫或功夫下得不够都是不可能理解或掌握的,更何况在专业方面可能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因素,教师放手的地方可能会比较多,主要须靠学生自觉地去学,教师每节课传授的新知识和新内容也不能全安排到课堂上反复操练,不断重复,而有的学生已经习惯由老师管着学,扶着学的学习模式,缺乏自觉性、主观能动性。……
所以,面对实际情况,我们如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如何才能努力实现我们的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呢?首先,我以为必须从主体部分——学生(内因)方面考虑——先了解学生的基本现状,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或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其次,再从“教”的方面按照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考虑,并采取一定的策略。为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提点自己的建议:
1 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按照心理学原理: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反之,对学习若没有兴趣,学习必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教学也就缺乏生气。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以我自己的实际经验来讲可做如下简单概括:①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演示、动手操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②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才能,培养竞争意识;③给学生最大系数安全感的同时要给适当的压力;④给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⑤师生之间必须要相互沟通、相互了解;
2 把握教材环节,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风格、对教学的投入程度等将直接感染学生的求知欲望,影响学生对本学科的热爱程度,也将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19世纪法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曾讲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对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因此,如果对学生了解已经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教学过程就需要首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和授课计划,使目标的制定不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再创造性地去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而要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和有效,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和经验,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即要运用教学策略,使课堂活泼轻松、和谐民主、井然有序、高效理性,充分调动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索创新地有效学习,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做一名知识的导游者——教会学生把知识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创新的发展性学习,促进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接受、分辨、判断、处理和运用能力,打开学生探求知识的视野,尽情猎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营养,鼓励和引导学生能锐意进取,敢于进行知识创新与实践,敢于探求未知世界;同时,也要合理把握教学尺度,激发学生情感与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把主动探索、主动学习作为选择求知的宗旨,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不同的科目也可能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目标和培养途径,所以教学预设方案只能决定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而要达到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找出预设与实际方案的差距,并加以更为合理化的调整。也就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都是为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注意适时相机诱导,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另外,要让课堂教学目标得到圆满完成,教师必须根据大纲要求、专业需要及学生需求,充分考虑课堂设计、把握教学“尺度”和语言的“分寸”、考虑课堂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实际收获之间的差距,当详则详,当简则简,善于鼓励,善于引导,善于变通,善于置疑,使用准确精炼、有条不紊、简洁亲切、轻重适当、清晰自然的语言,简明扼要的板书,其他如:标准优美的画图或挂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强调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直观化,学生思维条理化,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消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限于教育事实和规律因素,为了更好把握教材环节,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我想简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概括:①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和授课计划,设计教学过程;②注重教学策略的调控;③教学过程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相机诱导;
3 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思维策略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渗透到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具体地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①从学习的基本环节入手,给学生讲清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以及运用这些环节对于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性。
②从最基本的学习策略、思维策略培养抓起,把学习策略、思维策略的训练列入课堂教学,必要时与学生的作业相结合,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思维策略。
③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驱动能力。在学习之前,先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判断和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后,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④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依赖、积极分工、积极协作、取长补短的合作学习策略和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最终结论的研究性学习策略。
总之,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对教学而言,教学的方法、策略、模式等不可能绝对化和单一化。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最佳教学,怎么样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要根据具体的课程、教材内容、教学任务、学生接受能力、培养目标以及每个老师各自的个性、教学风格等的不同而不同。
从整体上来说,“教学”莫非关系到“教”与“学”两个方面。但是,怎么样才能使这两方面达到同步,使学生的“学”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怎么样使内因通过外因作用,并且使内因和外因能够相辅相成,又是一个繁而复杂的问题。
所以,面对一些实际情况,我们如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如何才能努力实现我们的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呢?首先,我以为必须从主体部分——学生(内因)方面考虑;其次,再从“教”的方面按照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考虑,并采取一定的策略。为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提点自己的建议:(一)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把握教材环节,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三)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思维策略。
总之,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对教学而言,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不可能绝对化和单一化。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最佳教学,怎么样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要根据具体的课程、教材内容、教学任务、学生接受能力、培养目标以及每个老师各自的个性、教学风格等的不同而不同。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学习策略;思维策略
教育教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当然,在教育教学问题的研讨方面,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问题,也可能会从不同的侧面得到不同的观点。究其原因,道理很简单,记得唐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中写到:“横看城岭侧成蜂,远近高低各不同”,就足以对以上问题作很好的解释。所以,见于工作阅历和思想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仅从自己从事教学的实际出发,对“教学”问题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从整体上来说,“教学”莫非关系到“教”与“学”两个方面。但是,怎么样才能使这两方面达到同步,使学生的“学”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怎么样使内因通过外因作用,并且使内因和外因能够相辅相成,又是一个繁而复杂的问题。
因为,就目前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普遍基础较差,再加上一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报着“要我学”,而非“我要学”的消极态度进行学习,确切地说,只是在应付学习,没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获取知识,也无法体会到学习中探求知识的乐趣;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采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正陷于“不会学”,“不知道怎样学”的困境,课堂上他们等待疑难全由教师来解答,差错全由教师来纠正,结论全由教师来推出,规律全由教师来概括,不是主动地学,而是等到教师包办代替他学。而课后呢,也没有自觉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的上完课就万事大吉,没有复习,更不用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了;还有的则不分主次,平均用力,管它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必将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特别是那些一味苦学、不知巧妙学习的学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常常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绪,削减他们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工夫花了不少,却达不到规定目标,最后导致学习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再有部分同学对学习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学习的特点和艰苦性认识不足,尤其对一些专业类较强的科目。我们知道,每门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知识体系,如果在学的过程中,不下苦功夫或功夫下得不够都是不可能理解或掌握的,更何况在专业方面可能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因素,教师放手的地方可能会比较多,主要须靠学生自觉地去学,教师每节课传授的新知识和新内容也不能全安排到课堂上反复操练,不断重复,而有的学生已经习惯由老师管着学,扶着学的学习模式,缺乏自觉性、主观能动性。……
所以,面对实际情况,我们如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如何才能努力实现我们的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呢?首先,我以为必须从主体部分——学生(内因)方面考虑——先了解学生的基本现状,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或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其次,再从“教”的方面按照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考虑,并采取一定的策略。为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提点自己的建议:
1 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按照心理学原理: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反之,对学习若没有兴趣,学习必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教学也就缺乏生气。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以我自己的实际经验来讲可做如下简单概括:①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演示、动手操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②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才能,培养竞争意识;③给学生最大系数安全感的同时要给适当的压力;④给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⑤师生之间必须要相互沟通、相互了解;
2 把握教材环节,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风格、对教学的投入程度等将直接感染学生的求知欲望,影响学生对本学科的热爱程度,也将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19世纪法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曾讲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对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因此,如果对学生了解已经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教学过程就需要首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和授课计划,使目标的制定不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再创造性地去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而要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和有效,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和经验,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即要运用教学策略,使课堂活泼轻松、和谐民主、井然有序、高效理性,充分调动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索创新地有效学习,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做一名知识的导游者——教会学生把知识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创新的发展性学习,促进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接受、分辨、判断、处理和运用能力,打开学生探求知识的视野,尽情猎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营养,鼓励和引导学生能锐意进取,敢于进行知识创新与实践,敢于探求未知世界;同时,也要合理把握教学尺度,激发学生情感与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把主动探索、主动学习作为选择求知的宗旨,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不同的科目也可能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目标和培养途径,所以教学预设方案只能决定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而要达到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找出预设与实际方案的差距,并加以更为合理化的调整。也就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都是为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注意适时相机诱导,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另外,要让课堂教学目标得到圆满完成,教师必须根据大纲要求、专业需要及学生需求,充分考虑课堂设计、把握教学“尺度”和语言的“分寸”、考虑课堂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实际收获之间的差距,当详则详,当简则简,善于鼓励,善于引导,善于变通,善于置疑,使用准确精炼、有条不紊、简洁亲切、轻重适当、清晰自然的语言,简明扼要的板书,其他如:标准优美的画图或挂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强调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直观化,学生思维条理化,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消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限于教育事实和规律因素,为了更好把握教材环节,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我想简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概括:①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和授课计划,设计教学过程;②注重教学策略的调控;③教学过程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相机诱导;
3 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思维策略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渗透到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具体地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①从学习的基本环节入手,给学生讲清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以及运用这些环节对于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性。
②从最基本的学习策略、思维策略培养抓起,把学习策略、思维策略的训练列入课堂教学,必要时与学生的作业相结合,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思维策略。
③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驱动能力。在学习之前,先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判断和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后,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④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依赖、积极分工、积极协作、取长补短的合作学习策略和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最终结论的研究性学习策略。
总之,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对教学而言,教学的方法、策略、模式等不可能绝对化和单一化。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最佳教学,怎么样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要根据具体的课程、教材内容、教学任务、学生接受能力、培养目标以及每个老师各自的个性、教学风格等的不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