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非智力因素是中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只有充分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激发,情感培养,意志锻炼等。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非智力因素 培养
科学调查表明,一般情况下人的智力因素差别不大,而非智力因素水平往往差别很大。因此,非智力因素便成了中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中学生学习优劣的主要原因。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等。
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项艰辛而复杂的脑力劳动,语文教学更要依赖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只有充分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获得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语文”为“我要学语文”,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语文谜”,陶冶学生的情感,发展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操,锻炼学生的顽强意志,增强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正不良风气。一句话,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动力。它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推动学生去努力学习。当学生对语文感兴趣时,就会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乐于学习,反之,则把学习视为畏途,当作苦差事,它可以使学生聚精会神地获取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性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表现在课堂上能情动于衷地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做笔记,主动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等。它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课余活动,培养和发展创造力。心理学证明:早期的兴趣对未来的活动有明显的准备作用。有些作家正是由于少年时代酷爱语文而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语文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有赖于以下几种途径:
示范激趣。教师教学水平高,艺术修养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语文生动、流畅,一招一式,一言一行,都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善于阅读的教师读到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学生就会为祖国的壮美河山而惊叹,读到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学生就会泪眼欲滴。教师的良好示范,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
活动激趣。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一些新颖的内容,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课上创设新的竞赛情境:记忆比赛,朗读比赛,书写比赛,成语、诗句接龙比赛,有时搞些智力竞赛,正是这些竞赛,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学习中忘记了困难和疲劳。
表演激兴。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进行朗读表演,如朱自清的《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等优美散文,就很适合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课本剧表演,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情节可笑,同学们都很愿意表演,此时,教师就可借此机会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形象激兴。在语文教材有许多文学作品,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形象的内涵,在学生面前再现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对语文的热爱之情。
节奏激兴。教学语言应有节奏感,做到快慢适度,疏密相间,抑扬顿挫,起伏跌落。心理学研究表明,“机关枪式”的语言,“大辩论式”的语言,会对学生的大脑细胞产生超负荷刺激,从而产生厌烦心理。还要按不同感情的基调调控教学语言的速度。内心情感变化平缓或感情色彩灰暗时,语速要减慢;内心情感强烈或感情鲜明时,语速要加快。做到抑抑扬扬,有波有澜,有时慷慨陈词,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有时娓娓到来,像涓涓而去的溪流,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媒体激兴。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语文兴趣大增。因此,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学习的原动力。列宁曾强调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孔子有句子名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强调乐学实质上是强调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情感是可以交流的。教材蕴含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只有在积极健康情感驱动下,学生才不会视学习为畏途,才能在书中获得乐趣,有了乐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教育,首先要引发情感,以情动人,用情感熏陶学生,感染学生。例如《春》从朗润的山、涨起的水、红红的太阳、绿茵茵的小草写起,让人感觉到生命与活力。接下来一幅幅春花图、春雨图、春人图,描写细腻,充满朝气。不禁要感慨:一年之计在于春。此外,还要带者情感去朗读课文,进入角色,读出情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
在语文教学中,意志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增强语文学习的自觉性。自觉性来源于对行动目的的正确而深刻的认识,是意志的重要品质。语文学习有很大难度,非下苦功不可,要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才能具有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才能遇到困难不低头,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语文学习中的意志道德要从培养学生的立志着眼。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强调学贵立志。宋代张载指出:“学者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近。”明代王阳明强调:“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未坚也。”语文学科要教育学生立大志,树立为祖国而学习的宏伟目标,具有战胜学习困难的坚强意志。第二,学会从小事做起,并且持之以恒,从细小的地方去锻炼学生的意志。对每项语文训练活动,每个学习环节,每次练习作业,都应严格要求。第三,设置困难障碍,同惰性作斗争。在学习中指导学生去完成有一定困难,经过努力又可以实现的学习任务,逐步增加学习的难度。学生在语文学习浮躁时,惰性往往比较严重,例如作文,常常拣现成的东西写,或抄写自己的旧文,或写别人写过多次的东西,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只有打破这种惰性,才能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自觉地在提高语文能力上下功夫。请相信,经过努力培养出的坚强意志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是一个人成就伟大事业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切不能忽视。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尤其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只有这样,才能大面积地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非智力因素 培养
科学调查表明,一般情况下人的智力因素差别不大,而非智力因素水平往往差别很大。因此,非智力因素便成了中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中学生学习优劣的主要原因。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等。
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项艰辛而复杂的脑力劳动,语文教学更要依赖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只有充分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获得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语文”为“我要学语文”,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语文谜”,陶冶学生的情感,发展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操,锻炼学生的顽强意志,增强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正不良风气。一句话,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动力。它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推动学生去努力学习。当学生对语文感兴趣时,就会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乐于学习,反之,则把学习视为畏途,当作苦差事,它可以使学生聚精会神地获取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性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表现在课堂上能情动于衷地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做笔记,主动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等。它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课余活动,培养和发展创造力。心理学证明:早期的兴趣对未来的活动有明显的准备作用。有些作家正是由于少年时代酷爱语文而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语文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有赖于以下几种途径:
示范激趣。教师教学水平高,艺术修养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语文生动、流畅,一招一式,一言一行,都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善于阅读的教师读到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学生就会为祖国的壮美河山而惊叹,读到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学生就会泪眼欲滴。教师的良好示范,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
活动激趣。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一些新颖的内容,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课上创设新的竞赛情境:记忆比赛,朗读比赛,书写比赛,成语、诗句接龙比赛,有时搞些智力竞赛,正是这些竞赛,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学习中忘记了困难和疲劳。
表演激兴。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进行朗读表演,如朱自清的《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等优美散文,就很适合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课本剧表演,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情节可笑,同学们都很愿意表演,此时,教师就可借此机会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形象激兴。在语文教材有许多文学作品,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形象的内涵,在学生面前再现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对语文的热爱之情。
节奏激兴。教学语言应有节奏感,做到快慢适度,疏密相间,抑扬顿挫,起伏跌落。心理学研究表明,“机关枪式”的语言,“大辩论式”的语言,会对学生的大脑细胞产生超负荷刺激,从而产生厌烦心理。还要按不同感情的基调调控教学语言的速度。内心情感变化平缓或感情色彩灰暗时,语速要减慢;内心情感强烈或感情鲜明时,语速要加快。做到抑抑扬扬,有波有澜,有时慷慨陈词,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有时娓娓到来,像涓涓而去的溪流,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媒体激兴。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语文兴趣大增。因此,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学习的原动力。列宁曾强调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孔子有句子名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强调乐学实质上是强调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情感是可以交流的。教材蕴含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只有在积极健康情感驱动下,学生才不会视学习为畏途,才能在书中获得乐趣,有了乐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教育,首先要引发情感,以情动人,用情感熏陶学生,感染学生。例如《春》从朗润的山、涨起的水、红红的太阳、绿茵茵的小草写起,让人感觉到生命与活力。接下来一幅幅春花图、春雨图、春人图,描写细腻,充满朝气。不禁要感慨:一年之计在于春。此外,还要带者情感去朗读课文,进入角色,读出情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
在语文教学中,意志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增强语文学习的自觉性。自觉性来源于对行动目的的正确而深刻的认识,是意志的重要品质。语文学习有很大难度,非下苦功不可,要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才能具有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才能遇到困难不低头,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语文学习中的意志道德要从培养学生的立志着眼。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强调学贵立志。宋代张载指出:“学者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近。”明代王阳明强调:“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未坚也。”语文学科要教育学生立大志,树立为祖国而学习的宏伟目标,具有战胜学习困难的坚强意志。第二,学会从小事做起,并且持之以恒,从细小的地方去锻炼学生的意志。对每项语文训练活动,每个学习环节,每次练习作业,都应严格要求。第三,设置困难障碍,同惰性作斗争。在学习中指导学生去完成有一定困难,经过努力又可以实现的学习任务,逐步增加学习的难度。学生在语文学习浮躁时,惰性往往比较严重,例如作文,常常拣现成的东西写,或抄写自己的旧文,或写别人写过多次的东西,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只有打破这种惰性,才能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自觉地在提高语文能力上下功夫。请相信,经过努力培养出的坚强意志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是一个人成就伟大事业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切不能忽视。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尤其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只有这样,才能大面积地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