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通过老师们大胆地实践和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使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得以充分展现。但是,也存在一些误区,本文着重分析误区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政治;合作学习;成功喜悦;误区;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在认识和实践上出现了一些误区:
1. 为合作而合作 现在有这样一些现象,许多老师把小组合作学习当形式,走过场。由于这种片面理解,课堂上热闹的合作多了,静静思考的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出示某个问题后,马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其实,这时候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讨论能深刻吗?由于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同时,由于没有充裕的合作时间,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2. 合作学习并不合作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教师高高在上,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监督不够,或事先没有对各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在小组活动中出现放任自流,往往出现合作学习并不合作的情况:组内成员不友好,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准备不足无从下手,好长时间课堂鸦雀无声等等。而且,学生的个体成功也往往被泛化为小组的成功,在10个6人小组的学习中,有8个小组完成了学习任务,我们一般会认为本次学习是比较成功的,可是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小组都是因为其中1-3个学生的出色表现而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我们还能认为这10多人的成功就代表全班学生的成功吗?
3. 教师角色定位不适当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刻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有的教师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等待着评判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有的教师在抓紧时间看教案或思考下一环节的内容;也有的在准备下一环节需要的教具……教师没有悉心地引导小组学习活动,没有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教师的“管理者、引导者、促进者、激励者”等各种角色未体现出来。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同样流于形式、预设的教学目标难以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成为虚有的形式。
4. 缺少有效的评价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一捶定音“你说得真好!”、“你这里错了,应该……”。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和小组之间缺少应有的评价,学生想的是:我的回答老师满意吗?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偏重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少生生之间的自我评价。
综观上述误区,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笔者认为可尝试以下对策:
(一)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组建学习小组,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使每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组内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的差异,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以保证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分组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就某一学习内容,这一次是这样分组的,下一次就另一学习内容分组情况也可以作相应的调整。这样,让学生在不同的组合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实现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小组成员需要明确分工,每个学生都需明确个人责任。
(二)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全过程。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其教学的主导地位不可缺少。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积极参与,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个小组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教师在肯定优生表现的同时,让他们注意合作,帮助其他同学。
(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自主、独立思考为先决条件的。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人”。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讨论时才会深入,才能有思维的碰撞。
(四)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应重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1)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性评价。教师要检查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对合作学习小组所有成员的总成果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对组员个体表现的评价。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组内成员,只有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小组才能取得成功。
(2)小组成员的参与性评价。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强调“不求人人正确,但求人人参与”。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以教师评价和组内成员自评相结合。
(3)小组成员的发展性评价。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全体学生,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指导性和全面性。特别是对学困生要进行激励评价,培养自信心,鼓励其不断进步和发展,提高合作能力。
(4)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避免程式化和俗套化,评价时要因人而异、因事而生,发之内心,动之以情。
总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初中政治;合作学习;成功喜悦;误区;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在认识和实践上出现了一些误区:
1. 为合作而合作 现在有这样一些现象,许多老师把小组合作学习当形式,走过场。由于这种片面理解,课堂上热闹的合作多了,静静思考的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出示某个问题后,马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其实,这时候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讨论能深刻吗?由于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同时,由于没有充裕的合作时间,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2. 合作学习并不合作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教师高高在上,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监督不够,或事先没有对各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在小组活动中出现放任自流,往往出现合作学习并不合作的情况:组内成员不友好,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准备不足无从下手,好长时间课堂鸦雀无声等等。而且,学生的个体成功也往往被泛化为小组的成功,在10个6人小组的学习中,有8个小组完成了学习任务,我们一般会认为本次学习是比较成功的,可是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小组都是因为其中1-3个学生的出色表现而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我们还能认为这10多人的成功就代表全班学生的成功吗?
3. 教师角色定位不适当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刻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有的教师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等待着评判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有的教师在抓紧时间看教案或思考下一环节的内容;也有的在准备下一环节需要的教具……教师没有悉心地引导小组学习活动,没有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教师的“管理者、引导者、促进者、激励者”等各种角色未体现出来。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同样流于形式、预设的教学目标难以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成为虚有的形式。
4. 缺少有效的评价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一捶定音“你说得真好!”、“你这里错了,应该……”。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和小组之间缺少应有的评价,学生想的是:我的回答老师满意吗?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偏重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少生生之间的自我评价。
综观上述误区,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笔者认为可尝试以下对策:
(一)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组建学习小组,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使每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组内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的差异,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以保证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分组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就某一学习内容,这一次是这样分组的,下一次就另一学习内容分组情况也可以作相应的调整。这样,让学生在不同的组合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实现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小组成员需要明确分工,每个学生都需明确个人责任。
(二)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全过程。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其教学的主导地位不可缺少。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积极参与,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个小组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教师在肯定优生表现的同时,让他们注意合作,帮助其他同学。
(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自主、独立思考为先决条件的。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人”。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讨论时才会深入,才能有思维的碰撞。
(四)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应重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1)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性评价。教师要检查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对合作学习小组所有成员的总成果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对组员个体表现的评价。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组内成员,只有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小组才能取得成功。
(2)小组成员的参与性评价。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强调“不求人人正确,但求人人参与”。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以教师评价和组内成员自评相结合。
(3)小组成员的发展性评价。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全体学生,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指导性和全面性。特别是对学困生要进行激励评价,培养自信心,鼓励其不断进步和发展,提高合作能力。
(4)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避免程式化和俗套化,评价时要因人而异、因事而生,发之内心,动之以情。
总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