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儿童安全问题的频频发生暴露了安全知识普及的不足之处。我们在小学教育中所开展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安全教育让小学生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各种安全风险的预判能力,同时学会应对危机的解决办法,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本文拟从创新授课模式、增强理论应用、倾听学生内心需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以及构建家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等方面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安全教育;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也有所提升。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認知水平还未完善,对是非善恶的把控能力相对薄弱,安全意识相较匮乏,却对周围新鲜事物保有强烈的好奇心,面对危险或诱骗等其他安全问题时难以识别风险。学生的安全保障是有序开展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因而在小学课堂开展安全教育极为重要,也是学校与教师的责任。
一.创新授课模式,增强学生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启蒙阶段,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采用创新型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时代的优势,将理论化繁为简,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授课、情景授课等方式开展教学。
例如在班级中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文明出行口诀”,全班一起朗诵,让学生将“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斑马线;过天桥,走隧道”等文明口诀熟记于心。为他们展示交通安全标识的图片,让学生分清“人行横道” “小心路滑”“小心慢行”等标志的含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红灯亮时人应该怎么做?”“行车、行人应该靠哪边?”“黄灯亮时还可以过马路吗?”告诫他们12岁以下的小学生严禁骑自行车上路,并为学生播放官方安全宣传视频以作警示。此外,让学生记住不要轻易搭乘陌生人的车,乘坐校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也勿将手或身体伸出窗外。通过展示一些视频、图片和生动的案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交通安全的重视程度。此外可以在课后由老师带领全班进行模拟演练,组织学生根据交通信号灯的指示,安全、文明、有序地通过斑马线。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自觉遵守各项安全规则,做文明的好孩子。
二.加强安全意识,增强理论知识应用
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里。他们对周围事物仍停留在模糊、宽泛的认识。因而作为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教授他们分辨是非善恶,帮助他们树立安全意识,从生活中寻找安全隐患。不仅熟知基本的安全防范技能,并且能够将学校所学安全知识熟练应用在日常生活里。例如在学习校园消防安全知识后,学会拨打报警电话,在其他建筑物内能够快速、正确地判断逃生路线、安全出口的位置,并学会使用消防设施、掌握灭火方法、逃生技巧等。注意安全行为,不要将火柴或打火机当做玩具,不要随意点燃东西。避免单独使用电器,不随意触碰电线。学会帮助家长识别生活中的消防安全隐患,比如易燃物应远离灶台,充电器应及时拔掉,使用天然气后应当及时关闭阀门等。在社区或其他封闭建筑物内如果看到消防栓损坏,或消防通道被占用,可以及时拨打报警电话,和警察或消防员进行反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安全教育的目的。
三.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培养安全意识
课本中的安全教育内容有限,随着时代的发展,犯罪手段不断变换,孩子们钟爱的新鲜物品例如平衡车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不仅不能作为交通工具上路,还极易自燃。为了进一步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教学实践还需要通过定期在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对课本中的道德和法治知识进行强化和拓展。学校可以和公安、消防、交警进行合作,邀请他们来校主讲,在班级内举办安全讲座或是行为规范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例如可以举办法治安全讲座,在班上分组讨论,“碰到可疑陌生人应该怎么办?”,认识到不要随意接受陌生人的邀请,不随便相信所谓的推销行为,在外面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的饮料零食。遇到危险应当沉着冷静,想办法向警察报信,不要在夜间随意单独出门等。在交流中,学生可以提出很多安全问题,引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道德与法治素质。从而牢固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在生活中的避险能力,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和信心,并且学会珍视生命,主动远离危险。
四.构建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对周围一切都好奇的阶段。他们好动活泼且精力旺盛,但由于自身对危险的判断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可能对他们身心健康造成威胁的隐患就藏匿在生活的角落。因而,安全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且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社会各界都需要认识到保护儿童安全的重要性,建立安全管理监督系统。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家长讲述自己在校所学习的户外运动安全知识。同时,家长也有义务监护儿童的安全。比如去泳池进行游泳活动时,需要有家长进行陪同,学生不可单独行动。游泳时间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运动前需要充分进行拉伸,避免扭伤或抽筋等情况发生。其次,社会同样应当担负责任。例如游泳池应当清楚划分深水区和儿童区,并安排救生员监督。生态区等复杂地形内的溪流或湖泊,应当竖立“禁止游泳”的牌子以作警示,安排专人巡逻,以免发生危险。其次,可以呼吁家长共同参与班上定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法治安全知识后,可以一起讨论生活中存在的人身安全隐患,遇到危险时应当怎样机智脱身或向周围人发送求救信号,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同时政府应当不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从而使孩子能够在家庭、社会、学校多方的呵护和关照下安全、健康地成长。
结语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小学生所处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也只增不减。因而,安全教育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不断增强和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授课模式,综合运用信息设备,开展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增强理论应用能力,通过定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此外,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全方面保障青少年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文娟. 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12).
[2]. 侯爱英.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2).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安全教育;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也有所提升。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認知水平还未完善,对是非善恶的把控能力相对薄弱,安全意识相较匮乏,却对周围新鲜事物保有强烈的好奇心,面对危险或诱骗等其他安全问题时难以识别风险。学生的安全保障是有序开展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因而在小学课堂开展安全教育极为重要,也是学校与教师的责任。
一.创新授课模式,增强学生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启蒙阶段,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采用创新型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时代的优势,将理论化繁为简,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授课、情景授课等方式开展教学。
例如在班级中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文明出行口诀”,全班一起朗诵,让学生将“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斑马线;过天桥,走隧道”等文明口诀熟记于心。为他们展示交通安全标识的图片,让学生分清“人行横道” “小心路滑”“小心慢行”等标志的含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红灯亮时人应该怎么做?”“行车、行人应该靠哪边?”“黄灯亮时还可以过马路吗?”告诫他们12岁以下的小学生严禁骑自行车上路,并为学生播放官方安全宣传视频以作警示。此外,让学生记住不要轻易搭乘陌生人的车,乘坐校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也勿将手或身体伸出窗外。通过展示一些视频、图片和生动的案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交通安全的重视程度。此外可以在课后由老师带领全班进行模拟演练,组织学生根据交通信号灯的指示,安全、文明、有序地通过斑马线。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自觉遵守各项安全规则,做文明的好孩子。
二.加强安全意识,增强理论知识应用
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里。他们对周围事物仍停留在模糊、宽泛的认识。因而作为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教授他们分辨是非善恶,帮助他们树立安全意识,从生活中寻找安全隐患。不仅熟知基本的安全防范技能,并且能够将学校所学安全知识熟练应用在日常生活里。例如在学习校园消防安全知识后,学会拨打报警电话,在其他建筑物内能够快速、正确地判断逃生路线、安全出口的位置,并学会使用消防设施、掌握灭火方法、逃生技巧等。注意安全行为,不要将火柴或打火机当做玩具,不要随意点燃东西。避免单独使用电器,不随意触碰电线。学会帮助家长识别生活中的消防安全隐患,比如易燃物应远离灶台,充电器应及时拔掉,使用天然气后应当及时关闭阀门等。在社区或其他封闭建筑物内如果看到消防栓损坏,或消防通道被占用,可以及时拨打报警电话,和警察或消防员进行反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安全教育的目的。
三.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培养安全意识
课本中的安全教育内容有限,随着时代的发展,犯罪手段不断变换,孩子们钟爱的新鲜物品例如平衡车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不仅不能作为交通工具上路,还极易自燃。为了进一步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教学实践还需要通过定期在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对课本中的道德和法治知识进行强化和拓展。学校可以和公安、消防、交警进行合作,邀请他们来校主讲,在班级内举办安全讲座或是行为规范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例如可以举办法治安全讲座,在班上分组讨论,“碰到可疑陌生人应该怎么办?”,认识到不要随意接受陌生人的邀请,不随便相信所谓的推销行为,在外面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的饮料零食。遇到危险应当沉着冷静,想办法向警察报信,不要在夜间随意单独出门等。在交流中,学生可以提出很多安全问题,引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道德与法治素质。从而牢固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在生活中的避险能力,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和信心,并且学会珍视生命,主动远离危险。
四.构建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对周围一切都好奇的阶段。他们好动活泼且精力旺盛,但由于自身对危险的判断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可能对他们身心健康造成威胁的隐患就藏匿在生活的角落。因而,安全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且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社会各界都需要认识到保护儿童安全的重要性,建立安全管理监督系统。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家长讲述自己在校所学习的户外运动安全知识。同时,家长也有义务监护儿童的安全。比如去泳池进行游泳活动时,需要有家长进行陪同,学生不可单独行动。游泳时间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运动前需要充分进行拉伸,避免扭伤或抽筋等情况发生。其次,社会同样应当担负责任。例如游泳池应当清楚划分深水区和儿童区,并安排救生员监督。生态区等复杂地形内的溪流或湖泊,应当竖立“禁止游泳”的牌子以作警示,安排专人巡逻,以免发生危险。其次,可以呼吁家长共同参与班上定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法治安全知识后,可以一起讨论生活中存在的人身安全隐患,遇到危险时应当怎样机智脱身或向周围人发送求救信号,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同时政府应当不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从而使孩子能够在家庭、社会、学校多方的呵护和关照下安全、健康地成长。
结语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小学生所处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也只增不减。因而,安全教育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不断增强和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授课模式,综合运用信息设备,开展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增强理论应用能力,通过定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此外,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全方面保障青少年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文娟. 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12).
[2]. 侯爱英.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