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 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构建化学课堂教学策略,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造快乐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对此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艰苦劳动,学习过程中不应伴随任何一种外部的精神压力。处于轻松、快乐状态下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有利于激发一个人的超强记忆力。这时人接受信息的能力最佳,思维力最强,学习效果也因而最好。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新奇、愉悦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多一些“兴奋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在讲石灰石时,我做了以下尝试,上课时首先问学生“你知道于谦的《石灰吟》吗?”同学们兴趣高涨,一起背诵“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时话锋一转,这首诗蕴涵着哪些化学反应?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教师再因势利导,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完成学习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生获取一种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这个结果的过程重要。怎么样让我们的孩子在化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就在于他研究知识的过程是否有思考,是否经过自己本身积极的探究才发现了这个结果。如果是这样,他对化学的体验是快乐而自信的,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学化学,这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验化学的魅力和活力。如在讲金属镁、铁、锌、铝和酸发生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中,为什么选取金属锌是最合适的?同学们动脑思考,得不出结果,再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化学知识,不仅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主探究,都有所发现、创造,都有成功探索的体验和感受,增强了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3. 在质疑中放手让学生学化学
放手让学生学化学,有很多种办法,如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等,这都是放手让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我觉得,让学生在课堂中互相质疑,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质疑,对学生化学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的,而其中蕴涵的教育价值是多向的,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被激活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如在讲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有的同学就提出,为什么一定要用稀硫酸,用浓硫酸可以使反应更快,为什么不行?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就更贴近学生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去探究。
4.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深化自主探究的层面
在学生学习研究化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如在总结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学生讨论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选用的反应发生装置,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反应不需要加热,选用和氢气、二氧化碳相似的装置;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反应需要加热,选用和氧气相似的装置。收集气体的装置,与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有关。难溶于水的气体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这样经过讨论,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认识了所学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调控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策略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调节,特别是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要作适当的评价。
5. 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
这堂课有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这些都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
教学程序的设计不应该受固定模式的限制,要具有开放性,要根据不同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设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设计出有梯度、有较高思考价值、富有启发性、有深度和较大思维空间的新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不同梯度的问题,重在让学生都有成就感,激发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变用“对不对”、“是不是”的简单问题提问的旧习惯,避免学生齐答的场面。精心探索提问的内容、方式,要锤炼设问语言和激励评价语言的艺术性。要热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的答案。特别是要高度评价有创意的学习,对于答错的学生要引导慢慢思考,自主发现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教学程序安排以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如分小组讨论,反馈意见后针对性挑选学生辨析,同桌互相交流等。教师的每一个安排都要落到实处,更要关注不爱说话及后排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力争营造团结互助,轻松愉快,全员参与的课堂气氛。
6. 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即进行教学反思
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创新。如教师备有问题本,记录课后反思中发现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记录反馈学生学习信息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记录批改作业和试卷中反映出个性和共性的问题,记录从其他教学资源中学习到的新问题、化学与日常生活、社会实际联系问题及近代科研成果,记录观摩教学中学习到的先进教法和经验等。教师要善于动脑,学会发现,勤于积累,有针对性的运用,问题本辅助教学的效果是显著的。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每位教师的热切愿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学习中提高。
新课程标准构建化学课堂教学策略,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造快乐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对此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艰苦劳动,学习过程中不应伴随任何一种外部的精神压力。处于轻松、快乐状态下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有利于激发一个人的超强记忆力。这时人接受信息的能力最佳,思维力最强,学习效果也因而最好。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新奇、愉悦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多一些“兴奋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在讲石灰石时,我做了以下尝试,上课时首先问学生“你知道于谦的《石灰吟》吗?”同学们兴趣高涨,一起背诵“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时话锋一转,这首诗蕴涵着哪些化学反应?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教师再因势利导,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完成学习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生获取一种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这个结果的过程重要。怎么样让我们的孩子在化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就在于他研究知识的过程是否有思考,是否经过自己本身积极的探究才发现了这个结果。如果是这样,他对化学的体验是快乐而自信的,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学化学,这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验化学的魅力和活力。如在讲金属镁、铁、锌、铝和酸发生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中,为什么选取金属锌是最合适的?同学们动脑思考,得不出结果,再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化学知识,不仅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主探究,都有所发现、创造,都有成功探索的体验和感受,增强了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3. 在质疑中放手让学生学化学
放手让学生学化学,有很多种办法,如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等,这都是放手让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我觉得,让学生在课堂中互相质疑,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质疑,对学生化学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的,而其中蕴涵的教育价值是多向的,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被激活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如在讲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有的同学就提出,为什么一定要用稀硫酸,用浓硫酸可以使反应更快,为什么不行?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就更贴近学生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去探究。
4.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深化自主探究的层面
在学生学习研究化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如在总结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学生讨论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选用的反应发生装置,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反应不需要加热,选用和氢气、二氧化碳相似的装置;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反应需要加热,选用和氧气相似的装置。收集气体的装置,与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有关。难溶于水的气体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这样经过讨论,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认识了所学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调控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策略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调节,特别是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要作适当的评价。
5. 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
这堂课有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这些都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
教学程序的设计不应该受固定模式的限制,要具有开放性,要根据不同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设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设计出有梯度、有较高思考价值、富有启发性、有深度和较大思维空间的新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不同梯度的问题,重在让学生都有成就感,激发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变用“对不对”、“是不是”的简单问题提问的旧习惯,避免学生齐答的场面。精心探索提问的内容、方式,要锤炼设问语言和激励评价语言的艺术性。要热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的答案。特别是要高度评价有创意的学习,对于答错的学生要引导慢慢思考,自主发现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教学程序安排以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如分小组讨论,反馈意见后针对性挑选学生辨析,同桌互相交流等。教师的每一个安排都要落到实处,更要关注不爱说话及后排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力争营造团结互助,轻松愉快,全员参与的课堂气氛。
6. 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即进行教学反思
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创新。如教师备有问题本,记录课后反思中发现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记录反馈学生学习信息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记录批改作业和试卷中反映出个性和共性的问题,记录从其他教学资源中学习到的新问题、化学与日常生活、社会实际联系问题及近代科研成果,记录观摩教学中学习到的先进教法和经验等。教师要善于动脑,学会发现,勤于积累,有针对性的运用,问题本辅助教学的效果是显著的。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每位教师的热切愿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学习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