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看2007年全国文综卷第Ⅰ卷第12小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清康熙帝
二看2008年全国文综卷第Ⅰ卷第12小题。古人曰:“日之所照阳。”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
三看2009年全国文综卷第Ⅱ卷第12小题。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号B.邑名C.爵号D.官名
四看2009年全国文综卷第Ⅰ卷第12小题。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B.爵位C.谥号D.行业
从这连续三年的三道高考题来看,这些题所涉及的知识,好像与课本知识毫无关系,课本当中从未出现过与此类题类似的知识与材料,给人感觉好像是超纲超编了,脱离了课本知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觉得无法想象和应对,认为这些题都是偏题、怪题。这些题其实并没有超纲超编,恰恰体现了高考某方面的能力要求——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所谓的“2007年的谥号题”、“2008年的阴阳题”、“2009年的姓氏题”,它们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体现了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就是服务于现实生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三道题不仅在试卷中都是第12小题,题号都没有发生改变,而且连续三年都出类似的试题,都把它排在历史试题的第一道题,这就充分说明了命题者的意图和目的,预示着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方向与规律,也给历史教师和考生做出了最好的解释——此类题并没有超纲超编,也不是偏题、怪题,它们都与课本中某些知识有密切联系,只不过是能力要求比较高。它们要么是课本上的隐性知识,要么是语文与地理的综合或者是历史与地理的综合,要么是语文基本常识。如2007年的谥号题,其实在课本中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涉及过许多处,只不过没引起有关教师与学生的重视,没有对这些知识进行过拓展与总结。在课本中曾有秦始皇、元世祖,汉高祖、唐高祖,金太祖、宋太祖、明太祖、明成祖、清太祖;唐太宗、宋太宗、清太宗;汉文帝、孝文帝、隋文帝;汉武帝、光武帝、晋武帝、宋武帝、周武帝、明武宗;汉景帝、汉和帝、汉献帝;晋元帝、隋炀帝;唐高宗、唐玄宗、周世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明世宗、明熹宗;宋幼帝、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光绪帝等等,面对如此多的称谓(呼),为什么要这么称谓(呼)?我们稍作整理或梳理什么是谥号、年号、庙号,就不难回答这道谥号题了。这道题告诉我们,要善于挖掘课本中与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隐性知识,要善于总结与归纳,否则就不能做好高考试题。
2008年的阴阳题和2009年的姓氏题我认为都属于文史常识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属于预料之中。从文史常识中选择有效信息进行命题,不仅可以丰富命题资源,扩大命题材料的范围,增添试题的新颖性和趣味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这不仅符合当今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而且也切合目前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趋势。要在高考中从容应对文史常识类试题,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适当拓展,渗透基本常识,例如对中国古代的避讳、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天干地支、帝王年号、年号干支兼用法)、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科举制度(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榜眼、探花、贡生、监生)、三字经、百家姓、阴阳五行、十二生肖、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知识应予以关注,寻找这方面的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这类知识有最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否则,出现这一类型的试题学生就无法应对,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责任编辑庞丹丹)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清康熙帝
二看2008年全国文综卷第Ⅰ卷第12小题。古人曰:“日之所照阳。”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
三看2009年全国文综卷第Ⅱ卷第12小题。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号B.邑名C.爵号D.官名
四看2009年全国文综卷第Ⅰ卷第12小题。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B.爵位C.谥号D.行业
从这连续三年的三道高考题来看,这些题所涉及的知识,好像与课本知识毫无关系,课本当中从未出现过与此类题类似的知识与材料,给人感觉好像是超纲超编了,脱离了课本知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觉得无法想象和应对,认为这些题都是偏题、怪题。这些题其实并没有超纲超编,恰恰体现了高考某方面的能力要求——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所谓的“2007年的谥号题”、“2008年的阴阳题”、“2009年的姓氏题”,它们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体现了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就是服务于现实生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三道题不仅在试卷中都是第12小题,题号都没有发生改变,而且连续三年都出类似的试题,都把它排在历史试题的第一道题,这就充分说明了命题者的意图和目的,预示着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方向与规律,也给历史教师和考生做出了最好的解释——此类题并没有超纲超编,也不是偏题、怪题,它们都与课本中某些知识有密切联系,只不过是能力要求比较高。它们要么是课本上的隐性知识,要么是语文与地理的综合或者是历史与地理的综合,要么是语文基本常识。如2007年的谥号题,其实在课本中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涉及过许多处,只不过没引起有关教师与学生的重视,没有对这些知识进行过拓展与总结。在课本中曾有秦始皇、元世祖,汉高祖、唐高祖,金太祖、宋太祖、明太祖、明成祖、清太祖;唐太宗、宋太宗、清太宗;汉文帝、孝文帝、隋文帝;汉武帝、光武帝、晋武帝、宋武帝、周武帝、明武宗;汉景帝、汉和帝、汉献帝;晋元帝、隋炀帝;唐高宗、唐玄宗、周世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明世宗、明熹宗;宋幼帝、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光绪帝等等,面对如此多的称谓(呼),为什么要这么称谓(呼)?我们稍作整理或梳理什么是谥号、年号、庙号,就不难回答这道谥号题了。这道题告诉我们,要善于挖掘课本中与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隐性知识,要善于总结与归纳,否则就不能做好高考试题。
2008年的阴阳题和2009年的姓氏题我认为都属于文史常识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属于预料之中。从文史常识中选择有效信息进行命题,不仅可以丰富命题资源,扩大命题材料的范围,增添试题的新颖性和趣味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这不仅符合当今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而且也切合目前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趋势。要在高考中从容应对文史常识类试题,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适当拓展,渗透基本常识,例如对中国古代的避讳、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天干地支、帝王年号、年号干支兼用法)、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科举制度(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榜眼、探花、贡生、监生)、三字经、百家姓、阴阳五行、十二生肖、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知识应予以关注,寻找这方面的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这类知识有最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否则,出现这一类型的试题学生就无法应对,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