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指状树突细胞肉瘤/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2005至2012年间收集的6例指状树突细胞肉瘤/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患者年龄20 ~68岁,发生于淋巴结内4例、扁桃腺1例、软组织1例.光镜下瘤组织呈弥漫片状、束状或旋涡状排列,瘤细胞圆形、卵圆形到梭形,
【机 构】
: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10029南京医科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指状树突细胞肉瘤/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2005至2012年间收集的6例指状树突细胞肉瘤/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患者年龄20 ~68岁,发生于淋巴结内4例、扁桃腺1例、软组织1例.光镜下瘤组织呈弥漫片状、束状或旋涡状排列,瘤细胞圆形、卵圆形到梭形,背景可见小淋巴细胞混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表达S-100蛋白(6/6)、CD68 (4/4).结论 指状树突细胞肉瘤/肿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大部分预后较差,其组织形态复杂多样,应注意与滤泡树突细胞肉瘤/肿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其他梭形细胞软组织肉瘤等鉴别。
其他文献
髓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有研究提示髓母细胞瘤可能由原始神经干细胞演化而成,此类细胞有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等多种细胞分化的潜能,属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PNET).髓母细胞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与术后放射治疗,部分病例可辅以化疗.目前对髓母细胞瘤的研究着重于探讨肿瘤形成的细胞起源和发病机制,从而在治疗
“种子(肿瘤细胞)与土壤(微环境)”学说形象地诠释了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的发生机制,以及肿瘤细胞对微环境的依存性和微环境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同时也揭示了二者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与上皮细胞来源的癌相比,血液肿瘤细胞在特殊的组织微环境中发生和分化,如骨髓和次级淋巴器官,由于淋巴细胞分化和所处环境错综复杂,淋巴瘤的发生和演进机制可能更为深奥。
目的 比较双色银染原位杂交(DISH)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的符合率,评价DISH法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110例免疫组织化学HER2检测结果为2+、并经FISH检测明确HER2基因状态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行DISH检测,分别用2007版和2013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美国病理医师学院(ASCO/CAP) HER2判断标准比较DISH和FISH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患者男,73岁。因发现右侧睾丸无痛性肿大1个月余,于2012年9月6日就诊于绍兴市人民医院。既往体健,查体:右侧睾丸增大,触及一3.0 cm ×3.0 cm 大小的质硬肿块,与附睾分界不清,无压痛,透光试验阴性,右侧精索增粗,左侧睾丸及附睾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生化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抗HCV、HBsAg、梅毒及 Bence-Jones 蛋白均阴性,骨髓
目的 通过比较双色银染原位杂交(DSISH)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胃癌HER2基因扩增和蛋白表达结果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探讨DSISH检测胃癌HER2基因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DSISH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30例胃癌组织中HER2状态.结果 230例胃癌组织中,DSISH检测HER2基因扩增43例,无扩增187例,HER2基因扩增率为18.7% (43/23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ER2蛋白无表达1
1.病例简介:患者男,20岁.自觉眼部不适、异物感数周,于2010年12月入院.入院后体检:右眼眶内眦见一小结节状肿物,表面包膜完整,光滑,不伴视物模糊及眼球运动障碍,余无异常.CT示:右眼眶内肌锥外间隙见一软组织肿物,边界尚清晰,向外紧贴眼环,向前紧贴睑结膜,筛板骨质未见破坏(图1)。
一、如何注册并申请成为本刊作者1.在浏览器中输入http://www.cma.org.cn,点击“业务中心”。2.网站注册(用户名和密码为您在中华医学会统一的登录信息,请牢记!忘记密码时可通过注册时填写的邮箱索取密码)。
患者女,31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7 h”急诊就医,门诊体检发现麦氏点按压疼痛且疼痛固定,拟诊“急性阑尾炎”于2013年5月27日收入院,并行急诊手术.术中探查见阑尾位于盲肠前,5.0cm×1.5 cm大小,表面充血水肿明显,头端化脓,腹腔内可及黄色渗液约100 mL。
患者男,59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2周于2009年5月18日入院.CT示:左肾门处占位;胰腺饱满,胰周可见低密度包膜影,动态增强扫描可见均匀、延迟强化,考虑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血清IgG:4 380 g/L(正常751 ~1 560 g/L),IgM:27.2 g/L(正常46~304 g/L),补体C3:62 g/L(正常79 ~ 152 g/L),血清蛋白电泳:γ球蛋白45.6%(正常9.0%
患者男,11岁.平素身体健康,免疫功能正常,于数日前突然出现持续发热症状,热型不规则,给予常规退热抗菌消炎治疗,发热症状无改善,遂行胸、腹部CT及增强CT检查,发现肝脏多发性占位病变及腹腔多枚淋巴结肿大.于2013年7月3日在当地医院入院并行“肝脏占位局部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肉芽肿性炎”.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患者家属于2013年7月16日携带病理切片来解放军总医院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