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斯坦布尔是世界上惟一的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城市,也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它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整座城市联结着黑海和玛尔玛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金角湾横贯其中,全长1 560米的博斯普鲁斯吊桥又宛如一根纽带将欧亚两部分城区联结为一体,博斯普鲁斯海峡、玛尔玛拉海和金角海湾从三面环绕着城市。由于地跨欧亚大陆优越的地理位置,伊斯坦布尔对于中亚地区和中东国家而言,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
依山傍海的伊斯坦布尔,曾是罗马、拜占廷、奥斯曼三大帝国的首都,它同欧亚大陆政治、经济、宗教、艺术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是一座拥有2 600多年历史的世界名城,保存下来的一批古代建筑杰作,是人类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个城市的考古公园、苏莱曼尼耶区、泽雷克区和城墙区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被誉为拜占廷时期君士坦丁堡最神圣、最伟大的建筑。它建成于公元537年。“索菲亚”在基督教义里是“上帝的智慧”的意思。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人占领之前,圣索菲亚大教堂被作为基督教教堂使用了916年。到1443年,它又被当作清真寺使用了418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以后,为了使被灰泥覆盖的拜占廷时期的马赛克壁画珍品重见天日,1860年对圣索菲亚大教堂进行了全面修复。1935年2月,圣索菲亚大教堂作为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这个土耳其国内的第三大博物馆,也是接待观众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一座三拱长方形建筑,长100米,占地面积7 750平方米,其中中央大厅长75米,宽70米;教堂前厅长60米,宽11米。教堂内墙上有天使杰布拉欣的壁画,这种下垂式马赛克壁画在公元4世纪第一次被用来装饰建筑。教堂的圆顶高55.6米,是世界有名的五大圆顶之一。
苏丹艾哈麦德清真寺
伊斯坦布尔素以清真寺数目众多、规模巨大而举世闻名,现保存完好的至少有450座,而苏丹艾哈麦德清真寺则是最久负盛名的。苏丹艾哈麦德清真寺是1603~1617年第十四世奥斯曼国王艾哈麦德一世下令建造的,它是迄今为止伊斯坦布尔最宏伟的综合性建筑。除了清真寺外,还有学校、医院、墓地、旅店和喷泉等设施。
苏丹艾哈麦德清真寺是奥斯曼帝国时期建造的一座杰出的宗教建筑。尽管继它之后,有很多清真寺先后建成,但无一可与其相媲美。
苏丹艾哈麦德清真寺是伊斯坦布尔惟一的一座拥有六座宣礼尖塔的清真寺,它们分别矗立在清真寺的四周。据说,国王艾哈麦德一世曾要求设计师麦哈迈德·阿哈设计建造金质的宣礼塔,但是,在土耳其语里,“金”和“六”是谐音字,设计师误会了国王的意思,建造了六座花岗岩的宣礼塔。在巨大的蓝色圆顶周围,立着六根属世界之最的尖塔,庄严肃穆的圆顶和耸入云天的宣礼塔引人注目。寺内礼拜厅宽敞豁亮,四壁镶嵌着2万多块蓝色瓷砖。每天礼拜的时候,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射入的光线,反射在蓝色的瓷砖之上,放射出奇幻迷离的色彩。这是设计师在对殿堂内部装饰设计上的大胆创新,也是苏丹艾哈麦德清真寺又被称为蓝色清真寺的原因。
大殿里铺着的地毯是供穆斯林礼拜用的,这些地毯的图案都是土耳其传统图案,如泉水、石竹、石榴花、郁金香、玫瑰、葡萄等。进入清真寺的大殿时,发现这里比从外边看到的要大得多。清真寺里一共有260多扇窗户,从圆顶向下共有五层,这些蓝色的天窗折射着耀眼的光辉,增强了清直寺的采光效果。大殿的中央圆拱与周围的半圆形圆拱互相支撑,协调一致;圆顶四周所有的边角都是圆弧形,使这些复杂的装填看上去柔和了很多;中央圆顶的直径是43米,拱高23.5米;支撑圆顶的五根圆柱形柱子的直径约5米。圆顶内壁及柱子的装饰都是来自迪亚巴克尔的艺术家手工绘制而成的。这些书法作品主要取材于《古兰经》诗句和圣训。清真寺的二层除了东南方外,其余三面是专供妇女礼拜和召开宗教会议使用的。在大殿的每个入口和殿内靠墙的地方放置有木架,供前来礼拜的人们放鞋之用。
苏丹艾哈麦德清真寺前还有一座墓地,是苏丹奥斯曼二世为他的父亲苏丹艾哈麦德一世建造的。除了苏丹艾哈麦德一世的墓地外,奥斯曼二世和穆拉特四世以及苏丹艾哈麦德一世的爱妻阔姗·玛裴肯苏丹等皇室成员也葬在这里。
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
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是世界上五大考古博物馆之一。它由古代东方展馆、陶片展馆和出土文物展馆三大部分组成。古代东方展馆是1883年建成的,这里展出着古埃及文明、阿纳多利亚文明、麦斯波塔米亚文明以及古亚西亚文明。陶片展馆是应苏丹麦哈迈德二世的要求,于1466年建造的,奥斯曼帝国时期曾把这里当作娱乐活动的场所,从1967年起,这里开始展示土耳其伊斯兰风格的陶器制品。出土文物展馆是1874年开始使用的。1874年,圣亚然尼教堂里的文物被搬运到这里收藏。黎巴嫩和土耳其的斯达玛拉墓被发掘出来以后,1887年,那里的文物也被带到这里收藏。
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共有80余万件,占土耳其全国收藏文物的1/3,对外展出的展品有8万件左右,展出的这些文物大都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物。这里收藏的古代石碑有8万块,是继伦敦博物馆后世界上第二大石碑收藏地。这里还收藏着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廷以及奥斯曼时期的钱币。除此之外,奥斯曼王朝时的日用品、油灯、半身雕像、珠宝等也在这里展出。
多玛巴切博物馆
多玛巴切博物馆,又被称为“新皇宫”。其所在的地区在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的时期曾是一个专供海军军舰停靠的港口。1611~1614年,苏丹艾哈麦德一世把这个港口填平,并且在上面盖了一座名叫“贝希克塔石”的花园行宫,这个木质的宫殿后来被一场大火烧毁。1839年,奥斯曼帝国第三十一任国王苏丹阿布都麦吉德一世登上了宝座。他看中了这个地区靠海而且距市中心近的特点,建造了一座新的宫殿,被称为“新皇宫”。为了建造多玛巴切宫,奥斯曼王朝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为此欠下了大量的外债。奥斯曼帝国最后的六位苏丹以及伊斯兰教领袖阿布都麦吉德曾住在这座宫殿里。其中伊斯兰教领袖阿布都麦吉德曾在此居住了15年。在他之后,其他的苏丹都没有入住多玛巴切宫。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总统阿塔突尔克曾在这里居住并办公。阿塔突尔克病逝之后,多玛巴切宫被修复并改建成了博物馆。
为了在欧洲各国高官使节的心中树立伊斯坦布尔的欧洲形象,多玛巴切的外观设计很像法国的卢浮宫和英国的柏明翰宫。使用的大理石是从玛尔玛拉海运来的,雪花石是从埃及运来的,红斑岩是从贝加蒙古城运来的。室内装璜和照明都是意大利和法国艺术家设计的。据说为了装饰整个宫殿,一共用了14吨黄金和40吨白银。这里的家具是法国的,花瓶是中国的,水晶吊灯是巴卡拉特的,蜡台是英国的。宫殿里共铺着地毯4 500平方米,其中100多张手工编织地毯是在哈莱凯的皇家手宫作坊和里昂加工的。
多玛巴切宫共分为三个部分,从海边方向看:左边的是赛拉姆勒克宫,中间的是中央大厅,右边的是后宫。赛拉姆勒克宫是议政的场所,在赛拉姆勒克宫议政的官员是禁止进入皇室成员居住的后宫的。同样,皇室成员们也禁止进入赛拉姆勒克宫。当中央大厅举办庆典时,官员和皇室成员可以同时出入,但是他们是禁止坐在一起的。
多玛巴切宫共有12座大门,其中财政大门是今天参观者出入博物馆使用的大门,帝王大门正对着宫殿前的林荫大道。整个多玛巴切宫共有房间285间,大厅43个,阳台6个,土耳其浴室6个,窗户1 427扇;宫内有各种座钟156,花瓶280个,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使用面积6.4万平方米。
依山傍海的伊斯坦布尔,曾是罗马、拜占廷、奥斯曼三大帝国的首都,它同欧亚大陆政治、经济、宗教、艺术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是一座拥有2 600多年历史的世界名城,保存下来的一批古代建筑杰作,是人类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个城市的考古公园、苏莱曼尼耶区、泽雷克区和城墙区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被誉为拜占廷时期君士坦丁堡最神圣、最伟大的建筑。它建成于公元537年。“索菲亚”在基督教义里是“上帝的智慧”的意思。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人占领之前,圣索菲亚大教堂被作为基督教教堂使用了916年。到1443年,它又被当作清真寺使用了418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以后,为了使被灰泥覆盖的拜占廷时期的马赛克壁画珍品重见天日,1860年对圣索菲亚大教堂进行了全面修复。1935年2月,圣索菲亚大教堂作为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这个土耳其国内的第三大博物馆,也是接待观众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一座三拱长方形建筑,长100米,占地面积7 750平方米,其中中央大厅长75米,宽70米;教堂前厅长60米,宽11米。教堂内墙上有天使杰布拉欣的壁画,这种下垂式马赛克壁画在公元4世纪第一次被用来装饰建筑。教堂的圆顶高55.6米,是世界有名的五大圆顶之一。
苏丹艾哈麦德清真寺
伊斯坦布尔素以清真寺数目众多、规模巨大而举世闻名,现保存完好的至少有450座,而苏丹艾哈麦德清真寺则是最久负盛名的。苏丹艾哈麦德清真寺是1603~1617年第十四世奥斯曼国王艾哈麦德一世下令建造的,它是迄今为止伊斯坦布尔最宏伟的综合性建筑。除了清真寺外,还有学校、医院、墓地、旅店和喷泉等设施。
苏丹艾哈麦德清真寺是奥斯曼帝国时期建造的一座杰出的宗教建筑。尽管继它之后,有很多清真寺先后建成,但无一可与其相媲美。
苏丹艾哈麦德清真寺是伊斯坦布尔惟一的一座拥有六座宣礼尖塔的清真寺,它们分别矗立在清真寺的四周。据说,国王艾哈麦德一世曾要求设计师麦哈迈德·阿哈设计建造金质的宣礼塔,但是,在土耳其语里,“金”和“六”是谐音字,设计师误会了国王的意思,建造了六座花岗岩的宣礼塔。在巨大的蓝色圆顶周围,立着六根属世界之最的尖塔,庄严肃穆的圆顶和耸入云天的宣礼塔引人注目。寺内礼拜厅宽敞豁亮,四壁镶嵌着2万多块蓝色瓷砖。每天礼拜的时候,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射入的光线,反射在蓝色的瓷砖之上,放射出奇幻迷离的色彩。这是设计师在对殿堂内部装饰设计上的大胆创新,也是苏丹艾哈麦德清真寺又被称为蓝色清真寺的原因。
大殿里铺着的地毯是供穆斯林礼拜用的,这些地毯的图案都是土耳其传统图案,如泉水、石竹、石榴花、郁金香、玫瑰、葡萄等。进入清真寺的大殿时,发现这里比从外边看到的要大得多。清真寺里一共有260多扇窗户,从圆顶向下共有五层,这些蓝色的天窗折射着耀眼的光辉,增强了清直寺的采光效果。大殿的中央圆拱与周围的半圆形圆拱互相支撑,协调一致;圆顶四周所有的边角都是圆弧形,使这些复杂的装填看上去柔和了很多;中央圆顶的直径是43米,拱高23.5米;支撑圆顶的五根圆柱形柱子的直径约5米。圆顶内壁及柱子的装饰都是来自迪亚巴克尔的艺术家手工绘制而成的。这些书法作品主要取材于《古兰经》诗句和圣训。清真寺的二层除了东南方外,其余三面是专供妇女礼拜和召开宗教会议使用的。在大殿的每个入口和殿内靠墙的地方放置有木架,供前来礼拜的人们放鞋之用。
苏丹艾哈麦德清真寺前还有一座墓地,是苏丹奥斯曼二世为他的父亲苏丹艾哈麦德一世建造的。除了苏丹艾哈麦德一世的墓地外,奥斯曼二世和穆拉特四世以及苏丹艾哈麦德一世的爱妻阔姗·玛裴肯苏丹等皇室成员也葬在这里。
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
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是世界上五大考古博物馆之一。它由古代东方展馆、陶片展馆和出土文物展馆三大部分组成。古代东方展馆是1883年建成的,这里展出着古埃及文明、阿纳多利亚文明、麦斯波塔米亚文明以及古亚西亚文明。陶片展馆是应苏丹麦哈迈德二世的要求,于1466年建造的,奥斯曼帝国时期曾把这里当作娱乐活动的场所,从1967年起,这里开始展示土耳其伊斯兰风格的陶器制品。出土文物展馆是1874年开始使用的。1874年,圣亚然尼教堂里的文物被搬运到这里收藏。黎巴嫩和土耳其的斯达玛拉墓被发掘出来以后,1887年,那里的文物也被带到这里收藏。
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共有80余万件,占土耳其全国收藏文物的1/3,对外展出的展品有8万件左右,展出的这些文物大都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物。这里收藏的古代石碑有8万块,是继伦敦博物馆后世界上第二大石碑收藏地。这里还收藏着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廷以及奥斯曼时期的钱币。除此之外,奥斯曼王朝时的日用品、油灯、半身雕像、珠宝等也在这里展出。
多玛巴切博物馆
多玛巴切博物馆,又被称为“新皇宫”。其所在的地区在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的时期曾是一个专供海军军舰停靠的港口。1611~1614年,苏丹艾哈麦德一世把这个港口填平,并且在上面盖了一座名叫“贝希克塔石”的花园行宫,这个木质的宫殿后来被一场大火烧毁。1839年,奥斯曼帝国第三十一任国王苏丹阿布都麦吉德一世登上了宝座。他看中了这个地区靠海而且距市中心近的特点,建造了一座新的宫殿,被称为“新皇宫”。为了建造多玛巴切宫,奥斯曼王朝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为此欠下了大量的外债。奥斯曼帝国最后的六位苏丹以及伊斯兰教领袖阿布都麦吉德曾住在这座宫殿里。其中伊斯兰教领袖阿布都麦吉德曾在此居住了15年。在他之后,其他的苏丹都没有入住多玛巴切宫。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总统阿塔突尔克曾在这里居住并办公。阿塔突尔克病逝之后,多玛巴切宫被修复并改建成了博物馆。
为了在欧洲各国高官使节的心中树立伊斯坦布尔的欧洲形象,多玛巴切的外观设计很像法国的卢浮宫和英国的柏明翰宫。使用的大理石是从玛尔玛拉海运来的,雪花石是从埃及运来的,红斑岩是从贝加蒙古城运来的。室内装璜和照明都是意大利和法国艺术家设计的。据说为了装饰整个宫殿,一共用了14吨黄金和40吨白银。这里的家具是法国的,花瓶是中国的,水晶吊灯是巴卡拉特的,蜡台是英国的。宫殿里共铺着地毯4 500平方米,其中100多张手工编织地毯是在哈莱凯的皇家手宫作坊和里昂加工的。
多玛巴切宫共分为三个部分,从海边方向看:左边的是赛拉姆勒克宫,中间的是中央大厅,右边的是后宫。赛拉姆勒克宫是议政的场所,在赛拉姆勒克宫议政的官员是禁止进入皇室成员居住的后宫的。同样,皇室成员们也禁止进入赛拉姆勒克宫。当中央大厅举办庆典时,官员和皇室成员可以同时出入,但是他们是禁止坐在一起的。
多玛巴切宫共有12座大门,其中财政大门是今天参观者出入博物馆使用的大门,帝王大门正对着宫殿前的林荫大道。整个多玛巴切宫共有房间285间,大厅43个,阳台6个,土耳其浴室6个,窗户1 427扇;宫内有各种座钟156,花瓶280个,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使用面积6.4万平方米。